
Google Antigravity
Google Antigravity 開發平台
當我們聽到「反重力」(Antigravity)這個詞,腦中浮現的可能是科幻電影中的懸浮車,或是物理學家窮盡一生追求的終極突破,然而,在 2025 年末,Google 賦予了這個詞彙一個全新的意義。
伴隨著其最強大的 AI 模型 Gemini 3 的發布,Google 同步推出了一款名為 Google Antigravity 的全新開發平台,這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上的巧合,更象徵著 Google 意圖「顛覆」傳統軟體開發沉重流程的巨大野心。
什麼是 Google Antigravity?一個為軟體開發自動化而生的智能編程平台
Google Antigravity 並非另一個傳統的整合開發環境(IDE),而是一個全新的「代理人優先(Agent-First)」開發平台,與現有的 AI 編碼輔助工具(如 GitHub Copilot 或其前身們)不同,Antigravity 的核心理念是將 AI 從「助手」提升為「主要工作者」或「團隊成員」。
DeepMind 的技術長暨 Google 首席 AI 架構師 Koray Kavukcuoglu 指出:
「我們意識到大型語言模型(LLM)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編寫程式碼和建構軟體的方式。Antigravity 的目標是推動模型與 IDE 協同工作的極限,讓開發者能在更高層次的、以任務為導向的水平上進行操作。」
在這個平台上,AI 代理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提供程式碼建議,而是能夠自主地執行複雜任務,包括:
- 任務規劃:根據高層次的指令,自主規劃出完整的執行步驟。
- 多代理人協作:同時啟動多個代理人,分工處理不同任務,例如一個代理人負責修復後端 bug,另一個則同步重構前端 UI。
- 程式碼執行與驗證:不僅會寫程式碼,還會實際在終端機中執行、在瀏覽器中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 生成報告:產出詳細的工作記錄與總結,讓開發者清楚掌握進度。
這種模式代表著從「AI 輔助編碼」到「AI 驅動開發」的典範轉移,開發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架構師」或「專案經理」,負責分派任務、審核成果,而非親自處理所有細節。
信任與透明:革命性的「Artifacts」系統與 AI 代理開發
AI 代理人的一大挑戰是其「黑盒子」特性:開發者往往難以完全信任 AI 的工作過程與最終產出。為了解決這個核心痛點,Google Antigravity 引入了一項名為「Artifacts」的革命性創新。
Artifacts 是一套結構化的、可供驗證的數據物件,它為代理人執行的每一項重要任務提供了具體的「工作證明」,這徹底改變了傳統 LLM 僅提供冗長、難以解讀的 API 調用日誌的模式,Artifacts 提供了更直觀、更具體的證據。
Google 設計 Artifacts 是為了解決現代 AI 代理人的一個核心問題:開發者無法驗證模型實際上做了什麼,Artifacts 提供了具體的證據,而不僅僅是文本日誌。
一個 Artifact 可以包含以下多種形式的內容:
- 任務清單(Task lists):代理人根據指令生成的待辦事項列表。
- 執行計畫與推理摘要(Execution plans and reasoning summaries):解釋其決策背後的原因和下一步計畫。
- 程式碼差異與文件變更(Code diffs and file changes):清晰展示程式碼的修改內容。
- 編輯器或瀏覽器的螢幕截圖(Screenshots):視覺化地證明 UI 變更或功能驗證的結果。
- 瀏覽器操作的即時錄影(Browser recordings):記錄代理人如何在瀏覽器中測試應用程式。
- 驗證步驟或測試輸出(Validation steps or test outputs):證明程式碼功能正常的具體證據。
這個系統不僅大幅提升了開發者對 AI 的信任度,還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協作方式,開發者可以直接在 Artifacts 上留下評論(類似 Google Docs 的協作模式),代理人會即時接收這些回饋並調整其工作流程,整個過程非同步且不會中斷。
雙模式介面:為不同 AI 代理開發流程設計
為了滿足不同開發者的工作習慣與需求,Antigravity 提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視圖:編輯者視圖(Editor View)和管理者視圖(Manager View)。
- 編輯者視圖(Editor View):
此模式提供了開發者熟悉的傳統 IDE 體驗,外觀和操作類似於 VS Code 或 Cursor。AI 代理人作為一個側邊欄工具存在,適合需要親手編寫程式碼、進行細微調整的開發者。它依然提供強大的程式碼補全、問答和即時修復功能。
- 管理者視圖(Manager View):
這是 Antigravity 最具顛覆性的部分,管理者視圖將整個開發範式翻轉,從「AI 嵌入於介面」變為「介面嵌入於 AI」。它就像一個「任務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讓開發者可以:
- 同時生成、編排和觀察多個 AI 代理人。
- 讓代理人在多個工作區中並行、非同步地自主工作。
- 專注於高層次的任務委派與進度追蹤,而非程式碼細節。
這種雙模式設計讓 Antigravity 既能服務於喜歡親力親為的「每日編碼者」,也能賦能於希望專注於架構設計的「任務委派者」,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
頂尖AI模型對決

Antigravity 的強大不僅來自其架構,更源於其核心引擎 Gemini 3 Pro。該模型在推理、多模態理解和 agentic 編碼能力上都達到了頂尖水平,然而,市場上的競爭也同樣激烈。以下是 Gemini 3 Pro 與其他頂尖模型的比較:
- Gemini 3 Pro:專為「代理人式工作流程」和「Vibe Coding」打造,不僅能理解複雜的開發任務,還能自主規劃、執行並驗證,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與 Antigravity 平台的深度整合,能夠直接操作編輯器、終端機和瀏覽器,實現端到端的軟體開發自動化。
- Grok 4.1:由 xAI 開發,以其即時資訊獲取能力和獨特的「幽默感」著稱,在需要結合最新網路趨勢或快速原型設計的場景中表現出色,但在複雜的、多步驟的企業級軟體開發任務中,其代理人協作能力尚不如 Gemini 3 Pro 成熟。
- Claude Sonnet 4.5 thinking:Anthropic 的最新模型,以其強大的長文本處理能力和「思考過程(thinking)」透明化而聞名,它在處理大型程式碼庫、進行深度程式碼分析和生成詳細技術文檔方面具有優勢,但在自主執行和多工具協同方面,仍較依賴開發者的引導。
- GPT-5.1:作為 OpenAI 的下一代旗艦模型,GPT-5.1 在通用推理和程式碼生成方面依然是行業標竿,它擁有龐大的知識庫和強大的零樣本學習能力,但在專為開發者設計的「代理人」協同工作流程和任務驗證機制上,Antigravity 提供的整合體驗更勝一籌。
總體而言,雖然各模型各有千秋,但 Gemini 3 Pro 憑藉與 Antigravity 平台的原生整合,在實現「AI 驅動開發」這一願景上,走在了最前沿。
Google Antigravity 的核心技術與支援模型
Antigravity 強大能力的背後,是 Google 最先進的 AI 技術和開放的生態系統。
- 主要引擎 Gemini 3 Pro:Antigravity 的核心驅動力是 Google 最新、最強大的 Gemini 3 Pro 模型,該模型在推理、多模態理解和 agentic 編碼能力上都達到了頂尖水平,使其能夠理解複雜指令、處理包含圖片和文字的混合輸入,並執行多步驟的複雜任務。
- 多模型支援:為了提供開發者更多選擇,Antigravity 並非封閉系統,除了 Gemini 3 Pro,它還支援 Claude Sonnet 4.5 和 OpenAI 的 GPT-OSS 等業界領先的模型,開發者可以根據任務需求,自由切換代理人的「大腦」。
- 深度整合:代理人擁有對編輯器、終端機和瀏覽器的直接存取權限,實現了跨工具的無縫工作流程。
- 持續學習能力:Antigravity 的代理人能夠從過去的工作中學習,它們會將有用的程式碼片段、重複性流程和成功完成任務的步驟儲存到一個內部知識庫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高效。
為何 Antigravity 對開發者至關重要?從「輔助編碼」到「軟體開發自動化」
Antigravity 的出現,不僅僅是市場上多了一款 AI 編碼工具,它更代表了軟體開發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它挑戰了以 GitHub Copilot 和 Cursor 為代表的「增強型輔助工具」模式。
Cursor 透過深度整合 VS Code,極大地提升了開發者的編碼效率,被譽為「日常開發者的終極工具」,而 Antigravity 則試圖更進一步,將自己定位為「任務委派者的平台」。開發者不再是與 AI「結對編程」,而是成為 AI 團隊的「領導者」。
近兩年興起一個新詞彙 —— Vibe Coding
其理念是:自然語言是你唯一需要的語法,開發者只需描述一個高層次的想法或「氛圍」(vibe),例如「幫我做一個看起來像 90 年代賽博龐克風格的終端機應用」,AI 代理人就能自主完成從規劃、設計到實作的全部繁重工作。
根據早期發布的獨立測試數據,Antigravity 在性能上也展現出驚人的實力,在處理超過 10 萬行程式碼的大型專案時,其複雜重構任務的準確率高達 94%,遠超競爭對手的 78%,這意味著 AI 不僅能寫程式碼,而且寫得更可靠。
如何開始使用 Google Antigravity 開發平台?
Google 採取了非常開放的策略來推廣 Antigravity,目前,它以免費公開預覽版的形式提供給所有開發者。
- 支援平台:支援 Windows、macOS 和 Linux 三大主流作業系統。
- 下載方式:可從官方網站
antigravity.google直接下載。 - 費用:目前完全免費,並提供「慷慨的」使用額度,Gemini 3 Pro 的速率限制每 5 小時刷新一次,Google 表示只有極少數的重度使用者才會觸及上限。
- 模型選擇:預設使用 Gemini 3 Pro,但使用者可以在設定中切換到 Claude Sonnet 4.5 或 GPT-OSS。
命名之謎:從物理學到程式碼,Google 的「反重力」野心
最後,讓我們回到這個引人入勝的名字 ——「Antigravity」。在物理學中,反重力指的是一種假設性的力量,能夠抵銷或消除重力的影響,多年來,這個概念一直是科學家和發明家探索的邊緣領域,甚至出現了如美國海軍科學家 Salvatore Pais 博士申請的「慣性質量減少裝置」等充滿爭議的專利(US10144532B2)。
Google 選擇這個名字,其隱喻不言而喻,他們希望 Antigravity 能夠幫助開發者擺脫傳統軟體開發中繁瑣、沉重的「重力」,讓創意的實現過程變得「輕盈」而毫不費力,從構思到產品,開發者只需專注於「想法」本身,其餘的重擔都交給 AI 代理人。
此外,在 Hacker News 等技術社群中,還流傳著一種更為「腹黑」的猜測:Google 選擇這個名字,是為了進行一場高明的 SEO 策略,透過大量宣傳「Google Antigravity」,其目的是在搜尋引擎的自動完成建議中,將這個正面詞彙的排名推到「Google Antitrust」(Google 反壟斷)之上,無論真實動機為何,這個命名無疑為產品增添了十足的話題性。
Antigravity 是否預示著軟體開發的下一個奇點?
Google Antigravity 不僅僅是對現有 AI 編碼工具的一次升級,它更像是一次大膽的宣言,宣告了「AI 原生開發(AI-Native Development)」時代的到來。透過其代理人優先的架構、可驗證的 Artifacts 系統以及強大的管理者視圖,Antigravity 正在重塑開發者與 AI 之間的關係:從主僕到夥伴。
當然,這項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初版或許會遇到模型過載或不穩定的問題,它所展示的願景「讓任何人都能將一個想法輕鬆變為現實」。隨著未來 Gemini 3.5 整合、支援 200 萬 token 上下文以及影片理解等功能的加入,Antigravity 的潛力將難以估量。
軟體開發的「重力」正在被挑戰,而我們可能正站在見證下一個行業奇點的起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