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0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國軍有救嗎?(三):征戰主力

在單向有兩線車道的省道公路上,有兩台砂石車在你前方並排行駛,兩車大約維持在時速50公里。你騎乘一台125機車,正在趕路,卻卡在兩車後方,請問你會選擇?
  • 一、硬鑽兩台砂石車中間的空隙超車。
  • 二、等到前方兩車速度不一而前後錯開時,再超越落後那台。
  • 三、從最外側超車。
  • 四、等到下一個紅綠燈路口停車時,利用機車的窄小優勢搶到兩車前頭。
只要是台灣的機車用路人,應該都能立刻找出自己的答案。因為用車習性不同,最保守的人,可能會選擇第四方案。個性急又對自己車子性能有信心的人,會選第三方案,省道外側通常會有半個車道大小的路肩,但就是多了會撞到路邊車輛的風險。
中庸者會選擇第二方案,就等前方分個勝負再說。等不到,再看是選第三或四方案。
那第一方案呢?硬鑽兩台砂石車中間的空隙超車?
「太危險啦!」「很容易出意外吧!」「就算要趕著超車,也有第三方案啊!」
但你也知道,在台灣,總是會有機車騎士硬鑽砂石車旁的窄小空間,然後發生事故。你知道這種人確實存在,而且數量不少,是吧?
路上的石頭?壓線打滑?大車稍微偏一下?他們都不在意。這些人勇於承擔風險,甚至根本沒想到風險,就是認為自己一定行,可以拚得過去。
真的有這些人存在,對吧?只要你在台灣騎過、開過車,就不難碰到這些人。
那為什麼要談騎機車呢?這不是講國軍的系列嗎?
請問你,你認為國軍改成以募兵為主後,最基層的人力,碰到上述用路狀況時,選擇各方案的人數比例是?

我軍之主力

就真正接觸過這個群體(志願役士官兵)的人來說,應該都能接受我這樣的推論:基層志願役士官兵會選第一方案的比例,比整體台灣人選第一方案的比例高出許多。
志願役士兵或士官者(也就是會被招募廣告招到的人),對於環境風險的判斷力通常相對薄弱,常對自身的衝動判斷過度自信,而選擇了一條表面上是捷徑,其實是高風險(的從軍)之路。
有些人會提出反論:國軍現在的廣告,都是強調從軍可以「安家」,有完整的職涯甚至是教育規畫,照道理來說,「騙」到的應該是智力較低,態度保守的人為主吧?
一輩子在軍公教家庭當乖乖牌,讀到高中後而選擇軍校正期班的,是有這種保守派,但你以為這些基層志願役士兵和士官,是只看廣告就加入國軍嗎?他沒有朋友當過兵嗎?他不會問當過兵的人嗎?問過之後還是加入國軍,算是被騙嗎?若不算被騙,那是什麼?
是「賭」,很多人是打算賭一把看看。那種會選第一方案的人,就是拿自己生命去賭的賭徒。
在國軍改以募兵為主力之後,這種賭徒變多了。我不是說以前的志願役就沒人想賭,但當年投入軍旅,比較接近中長期投資。不論正期或專科,這些軍校出來的軍官、士官們,都是放眼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規劃。
所以在過去,就結構面來看,志願役是人人力拚月退俸,義務役是人人力拚平安退伍,一靜一動,一動一靜,兩不相干,陰陽調和。
但加入這一大批新募來的指職軍士官、專業軍士官、志願役士兵來取代義務役後,整個陰陽氣場有點「亂」。上面雖然還是在力拚月退俸,下層呢?想法就更多元了。講說力拚平安退伍嘛,一簽四五年,這平安也有點遠。
升遷呢?這些基層人力很清楚自己是備胎,是免洗,是短期人力。這種職涯比義務役還茫然。
表面上看來,他們之所以會選擇簽下去,通常是因為急需要穩定的薪水,有些則狀況更不好,可說是在外面混不下去。很多義務役就是以「外面混不下去,這些志願役才會簽吧?」的心態來看待基層志願役軍士官。
不過,我認為真的在外面混下去的人沒那麼多,多數志願役士兵,要當個普通店員或勞工還是沒問題的。真正變多的是「賭徒」,就是想拿四五年賭看看,到期再看是否續約,有續,就是再賭的意思。
那是要賭什麼?他們多數人也不清楚,可能是基於「想瞭解有穩定薪水的人生」,「聽說還有讀書和貸款的機會」,「搞不好可以像公務員那樣上下班」。
大量的「聽說」與少量的「知識」構成了這場賭局。與多數不會選擇軍職的人相較,這些人在簽複數年合約時的考量方式,有著完全不同的推理進路。所以你可能不會賭,但他們會。你判斷「這有差」,他們覺得「沒差」。
當這些基層賭徒成為國軍的征戰主力,會造成什麼樣的困境?

賭命嗎?

本系列前一篇引發了一些討論。一些熱愛軍事的朋友,認為以台灣人的判斷力,應該不會陷入無窮盡的都市遊擊戰中。因為以武器面來說太過粗劣,死傷也太慘重,這種戰爭沒有打的價值。
但我前一篇談的,正是「這種城鎮戰沒有打的價值,但我們現在的後備體系在開戰時是沒有辦法踩煞車的」。台灣人之中,就是有一定比例的人會選「第一方案」。
怒衝一波不要命的台灣人,路上很多吧?開戰動員出一百萬,這種人只要有一萬(鐵定不止),就算其他九十九萬都不想打下去了,那一萬的還是會拚到他被砂石車夾死為止。在被夾死之前,他都覺得自己是神:槍神、六六火箭彈神。
好,這是動員來的義務役,那志願役呢?對現實狀況判斷力不足、迷信個人神秘能力的賭徒比例更高,在更加「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狀況下,他們又會有什麼精彩的表現?
在近年,如果有待過義務役和志願役士兵混成的單位,或是少數全志願役的那些單位,就會發現每個單位,每個連隊、每個排組、每個班,都很有自己的個性和生命。那種一整個旅的「整齊軍風」不再,因為「軍風」已不是少數校級軍官可以控制的。基層的老上兵和中士、上士,因為都是「不動明王」(可不調動),影響力大增。
一個連級或排級單位如果有一小票「認為自己比連級軍官要清楚狀況」的士官團體,這團體中的「第一方案哥」人數又多,那麼一開戰,部隊指揮系統一出狀況,排、組或班就有暴走的可能。
也就是說,前一篇談的是後備義務役拿到槍之後,無法節制而產生的問題,而我們現在要看到的是,做為國軍的征戰主力的基層戰鬥部隊,在開戰前、中階段會出現的失控。
因為結構不同,台灣不會出現類似日本軍國時代基層軍官發動的「226事件」,台灣比較可能發生的,是戰爭時幾台甲車突然失聯的「2266事件」。
這種失控會有什麼影響?在與共軍接戰時無法發揮戰力?
這種2266的賭徒團體,雖然沒辦法開到飛機,但可以獨立完成許多陸基、海基的飛彈的發射,並且指揮重砲的砲組開火。他們如果在戰時化身「自走砲」,那戰場可能就會亂成一團。
講白點,你要擔心的不是國軍一開戰就投降,而是還沒說要打,就有人放槍,或是上面想投降或停戰,下面卻自己成立吉翁公國繼續打。「過衝」、「暴衝」是比「投降」、「不能打」還大的危機。
那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更深刻的問題是,這個問題並不只是因為基層人力的心理傾向,更和人事管理面有關。
照道理來說,排級(三十八人)就會有一個軍官在節制,整個連級軍官幹部應該會有六到七人,管一百多的兵和士,搭一些老成穩重的士官長(一到四人),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
但現實面來說,一個連經常只有兩到三個軍官(慘的只剩一連長一排長),軍官又一直去進修和輪調,那些久任一職的暴衝兵和士官,就完全管不動了。
在近年有待過野戰單位的人,應該都很清楚這種問題。別說是上兵或上士,志願役一兵和中士小屁孩,在尉官面前都已經屌炸天了,真要打戰的時候,槍彈發下去,打沒兩天卻要這些人放下槍投降,叫得動嗎?壓得住嗎?自己會不會被第一個打死啊?
部隊「能不能打」,是一個問題,大家過去都很愛討論這個問題;但部隊「能不能停戰」,也是個問題,但多數人都忽略了這個問題。一些投降主義的人,還天真的以為共軍一來,若搶先去跪在沙灘歸順,應該可以倖免於難。真的嗎?
國軍就是想打,又好像不能打,想投降,又好像無法煞車,進退維谷。但這是「果」,我們還是要找原因,從原因來解決這問題。

不可逆

基本上,在募兵制開始後,台灣軍隊的人力結構就已經是「不可逆」的。就算之後再找義務役來服一年兵役,專業的基層角色還是會由志願役扮演,義務役只是打雜的,像是軍伕。
所以前述的「賭徒太多」狀況還是會持續下去。所以上述「控制不住」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可以用教的嗎?幫基層士官兵開課,要他們改變心態?」
前面講騎車,是個比方,現在這邊就把「車禍」和「軍隊」拉在一起講好了。國軍一天到晚警告不可以酒駕,出去開車騎車都要小心,但國軍基層弟兄在外的出事率也一直壓不下來。雖然和國民平均的肇事率差不多,但你也不妨考量一下,軍人是有多少時間與機會可以在外面用車。
一直罵,為何還是有人敢?就是賭嘛,賭不會出事。而對於賭徒,特別是成癮的賭徒,光警告是沒用的,處罰也是沒用的,因為他們沒有風險的概念,就算教他們,也學不會。他們正是因為沒有這種概念,所以才會出現在這裡嘛。
教到會為止?那學會之後,他們就會想辦法退伍、落跑了,因為你的工作環境只有賭徒會來。
所以改善國軍工作環境?你覺得這很簡單嗎?我認為要解決這種邏輯困境,不如換個角度思考。
正確的解決之道,或許不是「往下要求」,而是「往上整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處於中間階段的尉級軍官,已經在國軍之中缺席很久了,解決尉官缺員,才能有效管理。
我的建議是,現在的系統管不動,講不聽,就縮減(裁掉部隊編制,而不是裁減軍人總數)到管得動,講話大家都能聽到。也就是縮小編制規模至可以管理掌控的程度。
這樣縮,海空軍可能還好,陸軍的影響比較大。如果要讓基層軍官滿編或超過八成,現有三大軍團可能要裁成兩個。
「那這樣萬一共軍登陸了,不是擋住不嗎?」
現在也沒人去擋啊,還會在本土爆衝咧。先求不傷身體,再講求療效,就縮吧。縮到軍官人力足以管理為止。
像現在的「沙漏型」人力,嚴重缺乏中尉與少尉,就會造成久任一職一地的士官階級獨大,上面的校級又只想升官轉職換地方。底下只會技術而沒有軍事戰術戰略的觀念,上面的只想任內不出事就好,這樣的人事管理環境,當然就是出包的溫床。
就先縮到讓尉官可以滿編,連級三長都在,至少每個排都確定有尉官,營部參謀都是滿的。
「但職能呢?現在軍官受的訓練太短,也不見得對於戰爭價值有概念啊?」
的確,現在初階軍官教育在學院中的確是亂七八糟,不過至少軍官有讀過大學,比較願意接受各類知識與資訊,並依此來下判斷。這種人多了,基層單位靠資訊下判斷的「風向」就會強一些,整個氣場就不會那麼浮。
我認為可以再加一個補強作法,就是把三年輪調改成非強制性的,如果願意久任一地,就讓他在「同一營」蹲個七八年,到升校級以上再去別的地方歷練。這樣基層連隊也會有「老」軍官(雖然只是尉級),整個指揮管理體系的上、中、下層溝通,就比較不會出狀況。
「但這樣就能讓士官兵出去不會酒駕、亂開車嗎?」
當然不行,他們出去還是會出包,但在部隊之中的戰訓本務,至少在最根本的指揮調度部分,會比較穩定。
「那開戰後的失控暴衝問題,真能透過這樣解決?」
因為人力來源關係,這種問題不可能完全解決,但至少可以相對節制。若要更進一步解決,我認為國軍可以把類似特戰的編階擴大適用,讓一個步兵班也可以有好幾個士官。為什麼呢?
讓最底層的老人多一點。人老了,個性通常會溫一些,想得也會比較多。現在的問題,就是小屁孩真的太多了,而且連中士都一堆屁孩,「小孩玩大車」,屁得不得了。
一批屁孩進來之後,發現被國軍騙了,心態長大了,就逃出去,之後又換一批新屁孩,這基層部隊的屁味就久久不散。那為何不學日本自衛隊,直接讓年齡結構老化呢?就提高單位編缺,讓他們可以在同連隊內升到滿,讓他們安定下來,讓他們覺得這是個可以長久經營的事業,而不只是「打工渡假」。
我的這幾點建議,雖是從騎車談起,但談的是基層人力的「賭」特質,而這種特質現有體系無法教化的狀況下,就只能想辦法從管理面去順性而為,想辦法減少問題。
過往的國軍基層人事安排原理,都是最高層級一個大帽子壓下來,不管下面人的特質適不適應,就要全軍配合,當然就是壓力一路增加,脫線行為也不會減少。平時就算了,戰時會出人命的,可以這樣搞嗎?
我的想法是反過來的,你有什麼食材和廚具,就做什麼菜,不要幻想滿漢全席。基層人力就是這種特質,那麼你就修改編制去適應,不要靠杯說外面得送更好的人才給我。
你憑什麼?錢在哪?錢是誰給的?
在談過後備與實戰單位的基層後,在下一篇中,我就要來談軍官體系。從前面的討論過程,你應該不難發現我對於這個層級寄予厚望,但現在台灣擺明的就是缺新軍官,這種願望又該怎麼化為現實呢?
一樣,有什麼食材和廚具,就做什麼菜。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莒光園地影片截圖
編輯:宅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