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明日的派對】意識的近場通訊/小樹

常想著是否把「你怎麼聽音樂?」這提問推到更激進之境,比方「你還聽音樂嗎?」
只是這裡的答案,暫時只能是肯定的,否則我們就沒什麼好聊的。
「你好偏激。」
「可是我聽見你心裡有音樂,你只是還沒決定用什麼聽而已。」
「你覺得未來會變成什麼?」
「親愛的,我不知道。」說這話時,我順手搭上你的肩,你沒有拒絕。「後頸,大概是你最願意讓陌生人碰觸的身體部位之一了。」我把手指移到你後腦杓的髮線下方。「這個區域,你基本看不見,可經常想伸手碰碰它,或揉捏之,若感覺有異狀,無論是內部傳來陣陣痠疼或難以轉動,鮮少有不急忙向鄰近同事友人發出求救訊號或直接找師傅去的。總之它若不舒服,似乎整個人很難自在。奇妙的是,也是這個區域,在不少科幻想像裡,成為訊息的出入口。」
「我以為我們會先談到VR。」
「如果真的要談裝置萬變,賽博格(cyborg,改造人)的想像也許都不夠激進呢!何況VR。」
「要是能快點解決那人機不合一的暈眩感……難道你想用入侵腦細胞?」
「不錯耶!你記得那電影。我以為大家會先想到攻殼。」
 「最近因《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上映,儘管惡評如潮,義體化的概念算是又重新跳回社群關鍵字,那個從後頸插拔的畫面也再次浮現。很難期待若未來的訊息傳遞,真的得靠在這個部位戳兩個洞,接線上網。金屬貼著血肉,若生鏽漏電呢?光用想的就叫人腿軟。」
「或者依照動漫設定,一切運作無礙。」
「我還是不想透過那裡聽音樂。」
「我明白,或許因為人的尺度,頭上腳下,還有中軸般的脊椎,給了我們方位、空間距離與偏離正位傾斜的感知。而聽音樂,又是這麼探索人類高尚心靈的事。」
 「你語帶諷刺。」 
 「我道歉。」
 「載體帶著內容變,大概是這世代最焦慮的事了。」
 「那不該留給產業人士去煩惱嗎?聽眾大可坐等各方話語權爭奪大戰結束,或者根本不管他們。」
 「那想聽音樂的人怎麼辦?」
 「你們怎麼都被產業論述嚇成這樣啊?別理會那些了,回想一下攻殼機動隊。」
 「關於什麼是人嗎?」
 「你覺得音樂如何永存?」
  「意識。」
  「聰明。」
   「歷來流行音樂透過載體轉變,那些如今還掛在人們嘴邊的形式,卡帶、黑膠與CD,也許還有一些很快就退場的龍套角色如MD之類,甚至是後來進入串流世界也要爭個最高級之無損格式的檔案……這些看似東南西北兵家必爭的工具,其實都在共同形塑出一種唱片產業的標準聲音,定義什麼是好的動態,對的頻率等等。他們即將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意識。」
  「這麼一說我反而不懂了。」
  「肉身也好義體也罷,都還是實體。雖然我們曾一度希望大家聽音樂時能更帶著身體感受身體,但聲音會在意識裡自由。如果說VR是虛擬實境,連結人的意識就是實境探險。」
 「你是說到我的意識裡來聽嗎?」
「比方當代音樂製作所需的各種設備,軟體與音色,已經不需外接,如果要合作,直接在他者的意識裡擷取。音樂在意識中開關,個人可設定收訊範圍,邀請進入或互相傳遞,用感動支付之。」
「有點像近場通訊那樣嗎?」
「你可以這樣想。或者,我們像開頭那樣,把命題推到更激進之境,全部拋開那類產業造樂邏輯。那時,無論你是賞樂人或造樂者,你的動機,都會面臨更無可迴避而直接的檢查。」
「我不能關起來嗎?你剛才說可以設定範圍……」
 「真誠的人不會。而我聽見你哼出一段奇妙的旋律了。」
「可是我還想加兩把小提琴在後面啊……」
「已經有了。」
【作者介紹】
現為The Big Issue大誌專欄樂評、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見證大團誕生系列總策劃、廣播節目【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周六下午3-4@飛碟聯播網。
※                 ※                 ※
封面圖片來源:visualhunt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