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不是鬼,但真的非常奇怪,奇怪到你認為「它」的出現是種靈異或超自然現象。我稱之為「妖物」,因為相關的個案是結合「妖怪」和「奇特的物」這兩個概念。
許多個案的當事人明確感受到奇怪的非人生物或物體,或是常見的非人生物或物體卻有異常的活動,又或是出現在不應出現的場合。這類個案數量接近總個案數的十分之一,多數是「看到」妖物,少數是透過視覺以外的其他官能而感受到。
最近台灣書市興起一股本土妖怪熱潮,不過這些本土妖怪多半來自於文獻與鄉里傳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些有名的「妖」,和我蒐集到的小咖的「怪」,又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以下就依照個案的外在特性來分類介紹。
首先是常見的物體出現在不應有它的位置。「遺照」雖然可怕,但還算常見,一般看到這東西,也不會特別去提,但若出現在特殊地點,就值得注意:
遺照確實有可能掛在舊屋的高處或橫樑之上,但也很罕見,而且當事人看到的遺照的內容(人形)似乎還會變化,這就一點都不正常。你不妨設想,若你家屋樑上突然出現一幅遺照,你會許多天都不去看清嗎?晚上睡前看不清,白天或開燈總能看清吧?
雖然古怪,當事人卻沒有產生恐懼的反應,起初甚至還不太在意。整體來講,一直看卻看不清,是「夢境」常有的特徵,所以這種經驗很可能是連續的夢境,這才能說明為何她醒來之後並未去追求真相(因為夢為短期記憶,醒來就忘了),只有再次沉睡並夢到類似場景時,才會再次處理這個主題。
接著來看到正常物體的奇怪的「運動」:
這種狀況不難解釋,瓶裝水如果沒有裝滿,瓶內水體的波動的確可能造成類似的狀況,但當事人還是將之列為超自然經驗。重點在於她的反應:「我笑死了」。
碰到超自然現象,除了恐懼之外,也可能是好奇或興奮,像是類似本個案的「水往上流」景點與視覺幻境屋,都較容易產生好奇或興奮的正面反應。不過當事人似乎是獨自在熟悉室內環境中碰到這種現象,理論上應該會產生「被入侵」的負面感受,但她還是覺得好笑。
而最常見的妖物個案是不受控制的器物,這往往暗示可能有「其他的東西」存在,並讓這一切不受控制。先來看個比較沒那麼可怕的:
這還能解釋是當事人不小心弄丟,但接著就是很有想像空間的兩個燈光個案:
共同點都有燈光,而當事人的價值判斷則和旁人的反應有關。也許沒有旁人的提醒,他們就不會意識到這些現象的特殊性。是否因為旁人的過度反應,而讓正常的電路現象變成無解的靈異事件?
不妨再來看看其他不受控制的電器:
你如果是理工人,大概已在腦中轉過了許多可能。沒錯,這些狀況都可用科學解釋,但多數個案的當事人也是理工人,兩位還是電機系的學生,他們卻都還是用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兩個現象。
所以該怎麼看?
這五個當事人可能認為這些現象代表某種潛在威脅,而不只是科學上能夠理解的錯誤。電器原本是臣服於人的工具,但這種現象被當事人視為「不服從」,感覺自身權威被挑戰,相對於前述的兩種,這類無疑是負面經驗居多。
車子也是重要的角色。許多狀況中,車子創造出來的恐怖感超過其他的器物。有多恐怖呢?看當事人努力想說明的樣子就知道。不妨參考一下這三位當事人的長篇大論:
消失的車輛已經夠嚇人,有些車輛還會伴隨其他現象:
車與其他電器相比,更加「有力」,因此如果車是威脅,那麼這種威脅性就更高了。
車已夠大,再大上去就是「空間」的奇異感受,那是另外一種超自然現象的範疇,於此就先不論,來看看類生物的狀況。
有些個案難以判斷是否為生物,是形態模糊的一團東西:
前一個案是視覺,後者則應是觸覺感受。這兩個案例的共通點是其他的感受均很明確,只有妖物本身的形象不明確。就意識狀態來說,前者很清醒(所以感受到恐怖),後者可能是接近入睡的狀態(所以當下沒有察覺到不尋常之處),但兩者都感受到可能帶有溝通企圖的精神實體,前者似乎是被發現後就消失,後者經過溝通後消失了。
考量當事人的個人脈絡(由學校剛回到家中的小孩,還有剛失戀需要安慰的女學生),或許這兩個想要溝通的妖物是案主自身溝通欲望的投射。
從無形到有形通常會有個概念發展的階段。有個案居然就是這樣:
當事人似乎認定那大黑影縮起來或幻化為房間的蜘蛛。這是把特殊感受和明確的觀察結合起來進行詮釋,讓普通的存在變得別有意味。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各種「具形物」,先從「超級有形」的幾何狀妖物看起:
第三個案的當事人畫了圖,看來像是巨大的飄浮骰子或多角乳酪(或海綿寶寶,但他小時候沒這東西)。這妖物形象明確,代表當事人的印象清晰,意識也清醒到能注意很多細節。
這類幾何形的物體都是出現在當事人從事學研活動前後,我認為這些形象可能與他們讀的東西有點關聯。但有些我就真不知是為什麼了:
颱風已經是幾天前,理論上應該不是風力。是關燈後的光影造成的錯覺嗎?
上述疑似海綿寶寶立方體已非常像生物,但離我們一般定義的生物仍有一些差距。透過下面這個「類生物」的妖物案例,就可感受出兩者的差別:
當事人感受到的只是黑影與聲音,但腦海已形塑出完整的樣貌,是種能在地上竄逃、帶有金屬身軀的「妖魟」。當然也可能是咬著金屬罐頭的老鼠。
看到這,你一定會想問:「妖怪咧!?」的確,在我找到的個案中,好像沒有你想像的那種妖怪,那種台灣人的「常見妖怪」。
為什麼?
在我蒐集的上千個案中,的確有許多神、佛、鬼的形象,但像傳統文化中的「妖怪」者,其實非常少。本系列前一篇有提到一隻類似「魔神仔」的綠色個體,那已經是最像妖怪的。
這可能代表妖怪文化已在當代台灣年輕人的心靈中褪去。他們還看得到神、佛、鬼的形象,也知道其價值意涵,可是因為少了相關的知識基礎,當他們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時,無法直接和「妖怪」概念做連結。
所以頂多就是奇怪的形狀、不受控制的器物,而那種具有靈性,可以與人產生互動,並且衍生價值內容的「妖怪」,就不見了。這是認知的淺薄化,就科學角度來看,的確是沒差,但就人文價值面來思考,不免有點可惜。我們正離妖怪的世界遠去。
最後順帶一提,因為文長,我省略掉一些動物個案,其中絕大多數是「貓」。貓一直被認定有溝通陰陽的能力,也有特殊的靈性,甚至有「妖性」。但我手邊個案似乎都指向貓是種溝通的中介,就像轉譯器一樣,是人鬼之間溝通的工具,因此我並未將這些個案當成妖物來看待。
在下一篇,我們將看到本系列初期計劃的最後一個主題:「空間」。
延伸閱讀:
編輯:宅編
封面圖片:Pixabay 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