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醫療倫理的極限(十四):人之所以為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一年前本系列開始之時,我已設定了一個與其他醫療倫理不同的論述走向,也就是不概論性的介紹醫療倫理學,而是在醫療倫理的「外圍部分」亂跑。直到最後,我也只淺談了一些好用的規範倫理學方法,然而這也不是醫療倫理的核心。
那什麼是醫療倫理的核心部分?這包括了醫療人員自身的道德價值觀,還有醫病關係的互動提升,與院所經營、現金流的纏鬥,又或是引人注目的急重症處置。對了,還有涉及生死的終極關懷。
就算是醫療倫理的外行人,你也不難發現,若抽換某些要素,上述的醫療倫理議題就會成為其他專業倫理的議題。當然,醫療從業人員比多數行業更常來回在生死邊緣,這會使得他們擁有某些專屬的議題;但多數的醫療從業人員也不是經常在和死神拔河,他們或許更關心「偷拍月子中心的小嬰兒」或「在LINE群裡批評病患家屬」之類的議題,這和一般的專業倫理學沒有太大差別。
如果醫療從業人員的核心倫理議題也多半都是一般人會碰到的問題,那就能在許多地方找到參考資源,所以這也是我選擇「在外圈跑」的原因。不過在最後的收尾的部分,還是要帶大家檢視這一路上的思考歷程。
思想實驗
我們在本系列開始時做了一個「思想實驗」。某天早上你醒來時,發現自己身體接了一堆管線,這管線連到一台巨大的機器,再透過機器連往另一張病床上某位失去意識的電影巨星。因為醫界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健康者可透過專門的管線與機械「分享」部分身體機能,並維持器官衰竭者的生命穩定。
而這位電影巨星生了重病,因為等不到器官,所以他的粉絲們迷昏、綁架你來進行「器官分享」手術。現在手術完成,對方已和你連在一起並分享你的肝腎功能。雖然你完全是被婊,但這些粉絲願意出錢請你躺著陪這巨星來等待可移植的器官,這時間可能長達九個月。你願意收錢躺著嗎?要多少錢?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思想實驗,而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討論,我也介紹了很多個案或思想實驗,並以之介紹許多倫理學概念。
我不知道你現在對這第一個思想實驗的答案,是否會與一年前看到這個故事時的想法相同。你很可能忘了當時自己的答案是什麼,所以我再次提醒你,這個思想實驗原本是要刺激人們思考「被迷姦懷孕的婦女是否有權墮胎」的問題。
不過在本系列第一篇中,我們很快就離開墮胎議題,轉而思考「借用或出租器官」,甚至是「賣淫」(這也是一種借用或出租器官),而後討論暫時停在「只要可能會死,就什麼都可以做嗎?」我們也由此轉入價值議題。
任何重大的倫理爭議,卡住的點通常是兩造或多方的價值堅持,而這些價值觀之間存在無法化解的矛盾。是以我提出了三個主張,做為整個系列的主要操作方向:
第一,個案通常會比思想實驗或議題好解決,因為可參考的條件比較多。
第二,醫療倫理和一般倫理學之間沒有關鍵差異,多數倫理學理論都可適用於醫療倫理的情境。
第三,倫理學結論是動態的,隨時可能因為各種新增要素產生變化,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本系列的討論都在這三個主張的框架之下。就算討論的個案和議題有很大的差別,彼此之間看來沒什麼關係,但就分析的架構來說,總是能對應上述這三點。
本系列第二篇討論的是中國科學家賀建奎的基因改造胚胎案,我的焦點是放在「人有沒有做蠢事的權利」,進而介紹了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者在「不應進行人體胚胎基因編輯並讓其出生」這天條所碰到的矛盾。我們的暫時結論,是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者的態度都可能太過保守,面對新技術,我們能做的應該是時時監控並調整行動。
第三篇從對柯文哲器官移植案的攻擊出發,來談「死亡的界線」。透過一個精神病患在消極醫療狀況下喪生的個案,我指出關於生死的爭議通常不是來自於道德原則的差異,而是對於生死界線的認知落差。討論再次涉及了價值觀的衝突,而暫時結論是「死亡是個過程,而非明確的一刀兩斷」。
第四篇討論「自殺」與「搶救自殺的人」,這種搶救「想死的人」的過程,會讓醫護人員懷疑自身行動的意義,但如果能藉由這種議題體認到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只在於結果,而是在於每一次行動的過程,就能體會出行動中所蘊藏的多樣價值。
第五篇討論「心智能力」。透過身患重病的智能障礙者有意生育的個案,我們將先前「醫護人員」與「一般人的判斷」矛盾深化為「醫護人員」與「沒有自律能力者」的互動,這時醫護人員可能想像出一個「惡意第三人」來挑戰醫護的專業決定,而這種想像或許讓醫護承擔了過高的道德壓力。
第六篇討論「醫德」。透過看診現場的「消費爭議」,我指出大多數「沒醫德」的爭議個案,通常並未實際涉及醫療相關的德行,但可以用這些事態來推敲真正和醫療行為相關的德行,而掌握真正的醫德,也就有機會反制許多醫療現場無理的要求。
第七篇探討醫病對於結果的認知落差。隨著醫學的進展,醫療人員越來越傾向認為自身行動對病人的幫助有限,有時更只有陪伴的效果,這會和病人與家屬的期許有巨大的落差。對此,我們的暫時結論是,擁有越多醫療技術與知識的人,應該對醫療行為的結果越「寬待」,並能包容無知者對於結果的評價,否則過多的責任感將會壓垮所有的醫護。
第八篇是透過陸配讓親友使用健保卡的個案,談台灣健保是否已成為德行論上的邪惡實踐。出現制度性腐化的健保,似已成為台灣醫療體系的巨大寄生蟲或惡性腫瘤,可能壓迫底層的從業人員。或許打破健保的父權主義,並建構各方參與的意見平台,是可行的解決方案之一。
第九篇是由輔大醫療倫理課程的個案,來談台灣醫療倫理教育的問題。個案當事人混淆了個人偏好與客觀知識的界線,引起了學生的抗爭。但此個案的重點並非價值觀存在矛盾,而是在於教師不該用權威來推廣自身的價值觀,也應該在課程開始之前就言明自身的價值主張。
第十篇開始一連四篇,我分別介紹了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麥金泰式德行論,以及其他幾種好用的規範倫理學理論,在各篇中也分別示範了如何將這些使用在個案之上。這均屬於技術內容,就不再多做申論。
挑戰
在本篇最後,來談一些台灣醫療倫理學面對的主要挑戰。這都是我們在前面的討論中曾經帶到(甚至是多次涉及),讀者們卻不見得會注意到的部分。
第一個主要挑戰,是在台灣醫療業界的工作環境中,存在非常嚴重的父權主義(或家父長主義)問題。也就是一切「老大」說了算,或大家都期待有個老大出來說了算。
這可能是因為台灣醫生都是同年齡者中的精英,不論讀書或收入都是最高的一群,因此就算其他專業領域已漸漸走向民主化,強調成員自律,醫界仍是一片吹捧大老之聲。
怎麼解決這父權主義是一回事,但在解決父權主義之前,必須先正視這種想法在道德衝突中的影響。父權主義最大的特色就是「爸爸決定一切」,但並「不負責,只獨佔爽的部分」,這就會讓台灣醫界的道德判斷出現許多惡性循環,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
因此,即便是以可量化績效的角度去評估行為價值,許多醫界高層也是「不值那個錢」。因此,「到底誰是這個體系的寄生蟲?」會是醫療倫理學的黃金議題,只要敢挖,就有中大獎的機會。
再來的主要挑戰,就是「營利事業」「慈善事業」「志業」與「公家機關」等多重目標混淆的問題。一家公立醫療院所的上下員工,可能同時認為自身同時是「營利事業」「慈善事業」「志業」與「公家機關」;弔詭的是,一家私立院所的員工,也可能認為自家同時是「營利事業」「慈善事業」「志業」與「公家機關」。
雖然台灣的確存在專心做營利事業的醫美診所,但他們通常不會進到醫療倫理學的主要議程中。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專心做營利事業,所以企業倫理那邊的資源已足以解決他們的多數道德問題。
當目的性不明,倫理學家就很難提出有效的建議,因為就算給了建議,這些從業人員又會「咿咿啊啊」的說還有其他的事情要考量。這還不到提供偏鄉醫療的神聖層次,像下面這個最基層的例子:
「我的小兒科診所週日該不該營業?」「如果考量人應該有正常休假,還是要有一天完全休息吧。」
「但有許多家長和小朋友會希望診所週日能開呢!」「如果真的存在這種需求,那另外找一個平日休診吧。」
「可是假日也營業的話,我就沒辦法陪(平日正常上班上學,只有假日有空的)家人了。」
這問題不難解決,但當事人顯然應該先弄清楚他到底在幹嘛。
最後一個,也是我認為台灣醫療倫理最嚴酷的挑戰,就是從業者缺乏希望,走向虛無主義。多數醫療從業者都認為自己是個小螺絲釘,改變的責任不在自己,思考與承擔的責任也不在自己,如果有問題,不是某個大老會處理,就是有衝勁的某個年輕人會處理,總之那個負責處理的人,不會是「我」。
明明都是台灣最優秀的一批人,卻都「謙虛」過頭,這當然不是件好事。有存在主義者說,人之所以感到虛無,正是因為人們習慣把屬於自身的責任推給不特定的他人,像是「大家」或「別人」,總是愛說「大家都這樣」「別人都這樣」,所以我這樣。
但你之所以是這樣,根本就是你的選擇,那你為什麼不大方思考各種可能性,並努力承擔呢?這些不特定的「大家」或「別人」,其實就是虛無,當你把責任推給虛無,你自身也就連帶變得虛無。
先是一個人,才會是個醫療從業人員,但到底什麼是「人」,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是什麼,卻不是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只有承擔選擇所帶來的責任,才有機會在醫療倫理問題踏出一步。
本系列的探討,就到這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渣文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一出,整體選情又往下走。兩週前統媒和韓營還試圖做一波「韓國瑜止跌回升」的新聞,沒想到吳敦義的不分區名單出來,把韓國瑜和區域立委直接一波帶走!
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以及麥金泰德行論,是台灣分析應用倫理個案或議題時的三大主流理論,因此只要掌握這三者,你就看得懂大多數的應用倫理學論爭,甚至也足以參與分析流程。
渣誌正式邁向最後的一個月,我們已經關閉各種訂閱方案,只保留書籍的銷售。在近期已完成續訂的朋友,到十二月初的最後一篇內參,都還可以保持閱讀權限喔!
談過了效益主義與康德,當然就要來看德行論。就整體角度,德行論是對抗傳統的「行為倫理學」,也就是為了對抗效益主義與康德式倫理學所產生的新理論流派。你不懂「行為倫理學」,就無法真正弄懂德行論,然而就算懂「行為倫理學」,你可能也弄不懂德行論。
這是邪惡選票系列的最後一篇。在看過「選服吸血鬼」「宗教信徒」「地方派系」「資本家」等四種邪惡選票之後,要來看到最後一種邪惡的選票,那就是「自己人」。
隨著其他系列結束,內參檔案的登場頻率也越來越高啦!在正式放韓假的狀況下,總統大選的格局會有改變嗎?韓國瑜離開高雄專心搞選舉,真能搞出什麼名堂嗎?
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一出,整體選情又往下走。兩週前統媒和韓營還試圖做一波「韓國瑜止跌回升」的新聞,沒想到吳敦義的不分區名單出來,把韓國瑜和區域立委直接一波帶走!
效益主義、康德式義務論,以及麥金泰德行論,是台灣分析應用倫理個案或議題時的三大主流理論,因此只要掌握這三者,你就看得懂大多數的應用倫理學論爭,甚至也足以參與分析流程。
渣誌正式邁向最後的一個月,我們已經關閉各種訂閱方案,只保留書籍的銷售。在近期已完成續訂的朋友,到十二月初的最後一篇內參,都還可以保持閱讀權限喔!
談過了效益主義與康德,當然就要來看德行論。就整體角度,德行論是對抗傳統的「行為倫理學」,也就是為了對抗效益主義與康德式倫理學所產生的新理論流派。你不懂「行為倫理學」,就無法真正弄懂德行論,然而就算懂「行為倫理學」,你可能也弄不懂德行論。
這是邪惡選票系列的最後一篇。在看過「選服吸血鬼」「宗教信徒」「地方派系」「資本家」等四種邪惡選票之後,要來看到最後一種邪惡的選票,那就是「自己人」。
隨著其他系列結束,內參檔案的登場頻率也越來越高啦!在正式放韓假的狀況下,總統大選的格局會有改變嗎?韓國瑜離開高雄專心搞選舉,真能搞出什麼名堂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器官移植的倫理道德難題,以及安樂死合法化等問題。文章涵蓋了多個節點,從醫學科技進步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到食用豬肉的控管與動保團體,以及醫療記者對移植順序更改的質疑。整體來看,文章內容涵蓋了多方面的議題,值得深入研究。
Thumbnail
  從前有兩位醫生,分別是好醫生和壞醫生。   好醫生是真的關愛生命,對任何事情都抱持着責任感,把良知看得很重。反觀壞醫生,雖然同樣具備醫學專業資格,但他壓根不在乎,當醫生單純為了高薪酬;缺德的人渣,別人常在背後這樣說他。   直到某天,兩名重症病人各自看診好醫生和壞醫生,情況危殆,需要立即動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想法和行爲是否符合道德或德性,這會因爲我們對道德和德性的解釋還有想法進行改變,但最核心的仍然是我們對待生命的看法是否更加的全面,考慮的過程中是否融入了道德對生命的意義和德性對於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器官移植的倫理道德難題,以及安樂死合法化等問題。文章涵蓋了多個節點,從醫學科技進步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到食用豬肉的控管與動保團體,以及醫療記者對移植順序更改的質疑。整體來看,文章內容涵蓋了多方面的議題,值得深入研究。
Thumbnail
  從前有兩位醫生,分別是好醫生和壞醫生。   好醫生是真的關愛生命,對任何事情都抱持着責任感,把良知看得很重。反觀壞醫生,雖然同樣具備醫學專業資格,但他壓根不在乎,當醫生單純為了高薪酬;缺德的人渣,別人常在背後這樣說他。   直到某天,兩名重症病人各自看診好醫生和壞醫生,情況危殆,需要立即動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想法和行爲是否符合道德或德性,這會因爲我們對道德和德性的解釋還有想法進行改變,但最核心的仍然是我們對待生命的看法是否更加的全面,考慮的過程中是否融入了道德對生命的意義和德性對於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