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王丹: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
付費限定

王丹: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學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精神地標。先進國家都有一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大學,而沒有這樣一座大學的國家,恐怕也不會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國家。大學之重要,不需多說;比較需要多說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

 

也許是人到中年,都會比較懷舊吧。最近我就經常想起很多我在母校——哈佛大學的往事,經過時間的洗鍊,回頭再看母校的一切,似乎有了更多的啓發。毫無疑問,哈佛大學就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這個題目的一個正面範例。

 

 

大學,應該有意識地獨立於社會

 

哈佛大學現任校長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 ,對哈佛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講過這麼一段話:

 


「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單或者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統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對永恆做出承諾,而這些投資將產生我們無法預測且無法衡量的收益。」

 

這段話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一所大學看問題的方法,要與社會對立」的部分。這在我們東方社會聽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中國也好,台灣也罷,現在的大學都是迎合社會的發展趨勢,並以此為大學的職志,所謂「大學要產業化」就是典型的思維。這裡呈現出的問題是:大學和社會的關係,到底應當是怎樣的?面對社會的種種影響,大學應當如何自處?

 

raw-image

哈佛醫學院。Photo Credit:Tim Sackton@flickr CC BY SA-2.0

 

福斯特校長的想法,其實簡單講,就是大學面對社會要保持獨立地位,不能被社會所引領;相反地,應當是大學引領著社會向前走,這也是一個社會應對大學特別尊重的原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3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丹隨筆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89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