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許復x黃擎天:觀看香港與台灣的兩種視角

2014年3月18日,台灣因黑箱服貿事件爆發「太陽花學運」,無數個抗爭的夜晚,喚醒了台灣人民參與公眾事務的意識,並在年底的選舉痛宰執政黨一番。同年9月26日,與台灣咫尺之遙的香港,也發生了一系列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革命」。這場抗議不僅同樣由學子發起,堪稱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公民抗命,匯聚了超過百萬名港人共同參與。

 

無論是台灣或香港,最終的訴求仍回到「爭取民主」的議題上,但香港人面臨中國在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是遠超過台灣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譬喻,將兩地相似的境遇串連在一起,在面對如中國這樣的巨獸前,港台的命運更是彼此牽引的。

 

這次的作者沙龍,撰寫「雙城記:香港 ∞ 台灣」寫作計畫的資深媒體人許復(Harry),就要談談你我所熟悉不過的鄰居:香港。香港人有「台灣熱」,那麼台灣人也有「香港熱」嗎?香港近年在中國的影響下有何改變?在中國壓力下,香港有什麼能夠讓台灣借鏡的地方?許復與來自香港的青年作家黃擎天、主持人路怡珍一起,以輕鬆對談的方式,與大家共同探索香港與台灣的議題。內文中,路怡珍簡稱路,黃擎天為黃,許復為Harry。

 

【許復x黃擎天:香港與台灣的兩種視角】活動現場。Photo Credit:SOS

  

路:你們怎麼看待雨傘革命?

 

黃:香港人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政府、警察會武器對準自己的人。過去看港劇,總是看到香港很和平的樣子,從來沒想過香港也會有槍林彈雨的一天。警察會向無辜的學生噴辣椒、丟催淚彈,因此許多學生都跑去買眼罩、眼藥水、民眾也會把家裡不要用的雨傘給他們。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鄧小平承諾,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那時香港還流行一句話:「舞照跳,馬照跑」。現在只是換了國旗,但生活上感受到的壓迫與不自在,每天在報紙、新聞上都看得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香港銅鑼灣書店連續「失蹤」事件,造成民眾焦慮、人心惶惶。在香港回歸前,英國提供香港人良好的教育制度、工作機會,因此香港人就算不懂政治,也可以努力工作、好好過活。對比現在,香港被另一個制度打亂了。

 

Harry:你們剛剛提到了「衝突」兩個字,不管是雨傘還是太陽花,我都覺得衝突未必是壞事。畢竟衝突是讓問題浮現、刺激大家找解決方案的方式之一,更何況香港人或台灣人都有足夠的智慧在衝突中找尋自己的出路。

 

比如在我的專案「雙城記:香港 ∞ 台灣」裡,有篇《有傘有聚:香港「流動民主教師」的戲劇時空》,裏頭描述有一群人在佔領區中為大家「開課」。這些人包括大學教授、律師、科學家、藝術工作者等等,他們來到佔領區,站在講台上,不只呈現自己對民主議題的表述,更用自己的專業,在偏向激情的現場增添不同的溫度。他們聊歷史、聊文化、聊科學、聊國際視野,你說,這多叫人動容。

 

有傘有聚:香港「流動民主教師」的戲劇時空》。Photo Credit:Kenny Poon

 

黃:在我為許復寫的推薦序裡,我以「進擊的巨人」形容中國,因為這部動漫對香港人來說感觸很深。漫畫裡有條河有150年的歷史,香港最長的河「深圳河」同樣也有150歷史。這麼長的時間裡,香港從一個小漁港慢慢變成國際大都會,而現在有個巨人過來,就將我們生吞活剝、蠶食鯨吞。香港如今動盪的狀況,跟台灣是類似的。

 

路:是的,那時我們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表示雙方的處境,許復覺得呢?

 

Harry:這就是我想寫「雙城記:香港 ∞ 台灣」的原因。其實,雨傘革命對香港的影響是好是壞,我認為不應該蓋棺論定,應該下個問號。香港人其實也有嘴巴支持各式各樣的運動,心裡卻有另一套想法,為的是在多變的局勢裡得到更多好處。這有很多牽涉到經濟上的、權力上的關係,如果從一個大歷史的眼光來看,你也不能說這一定是壞事。

 

路:的確。現在有許多演藝人員到中國大陸發展事業,在到中國之前,他們的FB、微博都有批評中國的言論。但他們為了要進軍中國,就會把這些言論全部刪除,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地往中國發展。而中國的壓迫之下,許多網友也會以創意幽默的方式kuso政治人物,你們怎麼看待?

 

黃:這反映到許多人真的需要一個發洩的出口。雨傘革命的現場,多少學生每天坐在那邊,只為了等一個答覆,但政府就是不理睬他們,這其實是很悲哀的。

 

香港革命裡以雨傘對抗警方催淚彈的男子。Photo Credit : wikipedia

 

Harry:許多香港人來到台灣,呼吸到跟香港截然不同的自由空氣,看到五花八門的政論節目,自然覺得新鮮。越來越多香港人到台灣投資、移民、創業等等,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台灣其實有非常多寶貴的東西,這是我們走過多少辛苦的路才有的成果。但如今不少台灣人看不到自己身在福地,在參與公共議題上,已經養成了一種以批判和謾罵為主的態度,我覺得很可惜。我的專案「雙城記:香港 ∞ 台灣」裡,一方面書寫台灣及香港之間的滴滴點點,作為一個生活在香港多年的台灣人,我希望台灣讀者能夠多方探索「向外看」的管道;一方面思考自己的不足、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路:香港的地鐵規定不能吃東西。但有中國小孩在香港地鐵吃科學麵,不僅聲音大聲還將麵撒了一地。這件事一被po上網,居然造成兩方人馬大火拼。為什麼我們台灣也有陸客,但狀況沒有香港這麼嚴重?

 

黃: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原本我們視中國人為客人,以客為尊。但他們來我們這裡不守規則,我們當然不高興。就算你跟他們講規矩也沒用,他們當自己是大爺,是香港的經濟命脈,態度驕傲霸氣。香港人跟中國人就好像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人,怎麼可能在一起生活呢?1989年開始,每年都開放陸客移民到香港,在人口急速擴張的情況下,奶粉不夠了、孕婦生小孩沒有床位了、港人找不到房子住了。有好處時,中國人都說「世界是一家」;吃乾抹淨後,就趕緊表現出「我們中國人、你們香港人」的態度。香港人對於這種現象真的很無奈。

 

Harry:我跟你們分享一個自己的觀察。如果有一群來自西北的內地旅遊團到北京旅行,他們可能在觀光景點嘈雜喧鬧、不守規矩;但同樣一批人到台灣,發現台灣人都乖乖地排隊,就不會把在內地張牙舞爪的樣子表現出來,這些人如果到大英博物館,甚至會更加收斂。香港在本質上,也是一個相當有秩序、有規範的時空環境,但為什麼不少陸客來到這裡,卻和港人之間有這麼多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衝突?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黃:中國人到了國外,因為語言溝通有困難,自然不敢在外地放肆。但他們在香港就認為自己是大爺,香港經濟要倚靠自己來消費才能撐起來,態度就會不同。

 

▲許復:都在尋找「出路」的香港人和台灣人,能不能相互成為彼此的力量?

 

Q&A

 

Q:香港回歸前後,對媒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黃:舉個例子,以前香港TVB一直是香港電視台的王牌,家家戶戶一開電視就是TVB的頻道。但近兩三年,年輕人開始哈日、瘋韓流,加上TVB水準都越來越低,連老一輩的的人都不看了。以資訊傳播速度來說,傳統媒體已經跟不上網路的速度。我近幾年才開始用FB,才發現有許多事情是之前看沒過也不曾想過的,網路能觸及的範疇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

 

 Harry:香港的傳統媒體,包括平面和電視,都有越來越被染紅的趨勢,能夠讓香港人恣意傳達多元心聲的管道,很可能只剩下互聯網而已。事實上,中港台對媒體的操作,各有特色,也在改變大環境上發揮了不一樣的功能。有關兩岸三地媒體的比較相關論述,可以參考我為專案「雙城記:香港 ∞ 台灣」寫的介紹文: 寫在【雙城記】的入口:一個主播對媒體的省思

 

Q:有什麼方法可以打開國際視野、增加世界觀呢?

 

Harry:台灣人常常自諷自己沒世界觀,但是其實到處都有沒世界觀的人。我的劍橋同學一聽到我是台灣來的,告訴我他超喜歡吃泰國菜的已經不稀奇,還有人問我是不是每餐都要吃泡菜。

 

打開國際視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下對任何事情的歧見,這不只是針對政治議題的部分,對任何事情都是。你可以有想法、有觀點、有角度,但任何人都永遠不能否認一個事實:你的想法永遠只能代表你自己而已,如果從自己的框框裡走出來,才能看到世界有多大。看待全球議題的方式是如此,看待身邊任何一件小事情也是如此。

 

另外,更簡單的是,不管在台灣或是香港,都有無數各式各樣的講座可以參加,有國際知名人士的演講,就多去聽、去參與,永遠不要只停留在自己熟悉的朋友圈或工作上的舒適圈裡,一定可以看到讓自己的視野更寬廣的契機。

 

延伸閱讀:

那張最終還是買下的返港機票

有傘有聚:香港「流動民主教師」的戲劇時空

寫在【雙城記】的入口:一個主播對媒體的省思

中港台年輕人的「狼性指數」,從小就體現得一清二楚!

「雙城記:香港 ∞ 台灣」作者許復寫下港台兩座城市碰撞出的火花

香港台北IQ大PK!是獅子山下的笑話比較高智商,還是鬼島上的鬼故事比較威?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撰文:葉菀菱

編輯:蔡宜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