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革命

含有「雨傘革命」共 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張珮歆回憶起在中女時期與同學間激盪出許多思想上的火花,當時身為理科生又是樂儀隊的她,校園生活忙碌,總在社會科的課堂補眠休息,相較本科她並不重視社會科。直到2014年3月18日,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當時珮歆正值十七歲,她的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
Thumbnail
這香港小說寫的是譚可意與譚可樂這對姐弟,兩人相差12歲,可樂出生於香港回歸中國之後,我們一路跟著小說,看著弟弟長大成人,從姐姐的小跟班成長為衝撞社會的少年,也側寫了香港二十世紀之後的社會變化與動盪。 可意 2003 可意正準備考會考,同時間 sars 爆發,雖然爸媽希望可意不要出門,但可意還
Thumbnail
「不是時代選擇了我們,是我們選擇了時代。」是抗爭青年主動站上街頭,而非被誰「煽動」的最好證言。《時代革命》留住當時在社群媒體上流傳的畫面外,更重要的是記錄人們於事後的訴說。紀錄片帶我們看見港人柔軟但堅定的「Be water」,如何利用 Telegram 等社群平台,凝聚戰爭裡沒有面孔的小人物對抗強權
Thumbnail
烏克蘭證明了靠山山倒、靠海海枯、靠自己最好 當年要是有留核武,現在哪裡打得起來 香港真的很慘,東方明珠已經碎裂,現在只留下了跑不掉的,只能含血去習慣
因為疫情,也因為停電,更因為大家都已經沒有買報紙的習慣,所以這一天台灣蘋果日報最後一天發刊,完全是無聲無色,無人談論。沒想到一份曾經撼動台灣報壇的紙媒,會如此安靜地離場。同一天,因為黎智英被香港死黑警凍結其香港蘋果日報的股份,所以在台蘋稍稍下台之時,香港蘋果也正在風雨飄搖。
Thumbnail
這是一篇我在被一班人指責自己「不關心香港」,並不斷質問我「是不是香港人」後,受刺激下而寫的文字。 是一篇有關我對於政治的感受,寫的時候盛戴著很濃重的情緒的文字。
連儂牆的再度盛開,體現出香港人對一起出來用公民抗命方式反對極權的戰友一種互相認同的方式;他們深知運動一旦過後,關於那些黑夜的記憶往往慣性地模糊,只留下依稀的影影綽綽,就算偶爾念及,最終往往也無跡可尋。偏偏有些不甘心的人留下墨痕,就算註定將被歷史抹去,也依然頑強提醒世人曾經的可貴。
Thumbnail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電影內容以台灣「太陽花學運」為主軸,聚焦在導演傅榆、學運學生陳為廷、中國留學生蔡博藝三個不同身分接觸台灣社會運動各式各樣的對於民主、人權、自由對於社會發聲的各自詮釋,以及一場無法收尾也看不到結束,寄不出的一封社運情書……
Thumbnail
大家知道金鐘在甚麼地方?金鐘位於中環旁邊,一個背山面海的高級辦公大樓區,政府總部所在。2014年,天爸在這個地方住了五十多晚。
Thumbnail
林子穎導演近期的紀錄片作品《地厚天高》,主要拍攝香港本土派人士梁天琦。林子穎另有其他影像創作,執導《旺角黑夜》,並擔任《未竟之路》其中一位導演。

以下是破土成員詹斯閔與丘琦欣和她的訪談。
Thumbnail
教育於我而言,不在於教出聽教聽話的孩子。我那十月懷胎加上身材變形頭髮鬆掉牙齒變薄可不是白過的,我的孩子既不要像生還的船長船員和總統官員般無恥,但也不可以盲從權威斷送小命只剩下一幅相片被憑吊。教育於我而言,是覺醒一代:時刻警剔、監察,而且在必要時犯規、反抗、求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