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一段平常的路,打開感官,走起來就會很不一樣

做了幾場大人的寫作工作坊後,發現有不少東西要臨場反應。越來越覺得,上課這件事並不是上課前就能「完全準備妥當」,反而是要順應著上課現場所發生的事。於是我就邊上邊調整,邊上邊調整這樣。備課也是。
我現在備課的方式是,平常讀到或想到什麼有感的東西,就先記錄下來丟到抽屜裡去(抽屜是形容詞)。等到差不多要正式備課時,再打開抽屜,看一下來上課的人大概的背景,再看看自己的抽屜裡有哪些素材。心中訂一個大概的方向,然後開始抓,這個配那個,那個配那個,多半我會多準備一些,這樣實際上課時會更好運用──比如按照現場的討論看起來,好像更適合某篇文章,那麼另一篇文章就先不要;或者看這個態勢,進行某活動的時間可能要拉長,那麼另一個就縮短,或是留到之後再用。
但如果工作坊只有一次上課的時間,那麼我跟那些人就只有那麼一次碰面的機會了;所以,一些礙於時間限制而沒辦法做的活動,或是在當下沒有機會深入討論的問題,我回家想想後又整理了一下,跟或許需要的人分享。
「我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感受。」學員A這麼說。他說,從前也是會寫點東西,但是工作越來越忙碌之後,就越來越少寫,而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只是沒有時間寫,而是因為忙碌而失去對生活的感受。
想要找回生活的感受,我覺得散步後的自由書寫蠻適合的。每天我們都會走路,從這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但是很多人在移動的時候,要不是走得很快,就是一直看手機。明明我們身邊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卻好像有看卻沒看到一樣。
講到散步,我總會想起秀陶的文章──
……我考究了很多散步的文章,發現大家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沒有記下他們散步時的裝備如何,帶了些什麼零件。我不是指帶個收音機或者女朋友或者一本書或者一隻小動物那些,也不是指穿什麼鞋子衣服等等。我是指散步人本身的零件如頭髮眼睛鼻子等等……有一次我碰到一個忘了帶心的人,他還裝出我不知道的樣子,其實我早就看出來了……
其實也不是說散步要很認真,要很有目的,只是我們明明有眼睛鼻子耳朵皮膚和心,不去用他們真是太可惜了。說到散步,小孩最會散步了,他們從還不會走路就開始在散步,在那邊爬爬爬,聞聞聞,東摸西摸,問問題。
如果小孩從小就開始做散步書寫,一定很不得了吧?不不不,散步書寫的用意並不是「那寫出來的東西」,而是「書寫的過程」。應該這麼說,小孩根本不用做什麼散步書寫,他們已經一直在感覺了。
散步書寫有點像是幫助我們觀察與感受。你可以試試看,走一段平常你就會走的路,走十分鐘,但這個十分鐘你都不要講話,也不要看手機什麼的,不需要走得特別慢,正常走就好。但這次走的時候,你可以注意看看街道的景色,招牌啦,地磚啦,街上的行人或車輛啊,或者偷聽等紅綠燈的人講話都可以。然後回來後進行十分鐘的自由書寫,你可能會發現這一條路跟平常那一條路不太一樣。
我帶小孩作自然生態寫作的時候也是一樣。一段他們平常走的路,打開感官,走起來就會很不一樣──
星期五的時候,我們去銘孝老大的田。我說你的姓跟我阿嬤一樣姓胡,我以為他跟我阿嬤認識,但他不認識。 我們路上有看到雞大便(雞屎藤)、竹結蟲、竹結草、積木草、芒草,我們還有看到老鷹。我們到達中點的時候,我還以為旁邊就是田,結果不是,還要走田埂,走橋,而且橋是木頭做的。 我們到達的時候,我們去撿金寶螺。我們跟四年級比賽,贏了就有二個擦子,輸有一個擦子。最後我們去另一個田,另一個田。上一個田的金寶螺很少,下一個比較多,所以,本來四年級要追上來,我又追上去,最後我們三年級贏了。 我們休息一下,去採桑葚。我們採的桑葚吃完了,真好吃。我們順便吃蛋糕,又喝蜂蜜檸檬水。喝完我們去插秧。我們很快就回去了。我們撿來餵鴨鵝,他們都會吃。 ──三甲,阿賢
因為是小孩,要全程安靜很困難。不過安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幫助我們觀看與感受的手段,所以儘量就好。大人我想應該會比較容易。
本來打算在高雄場的單次寫作工作坊讓大家體驗看看,但後來礙於時間不夠,想要悠哉從容的散步恐怕會有困難,所以沒有做這樣的安排。這個來不及做的活動,如果有人有興趣,可以自己體驗看看。
延伸閱讀:
編輯:宅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