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8|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s 瘋子,就是要用瘋子的邏輯面對

如果,你都已經看過《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怎能不一起看《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2017);如果,你都已經知道 1939 年五月,在英吉利海峽的南岸,有個大撤退行動,怎能不一起了解,當初在海峽北方的倫敦,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詭異決策。
《敦克爾克大行動》跟《最黑暗時刻》,一個在 2017 年中,一個在年尾,兩個不一樣的電影,講述的卻是同一個事件。兩位英國導演,一位是 Christopher Nolan,一位是 Joe Wright,以不同的面向與風格,呈現同一個事件的不同切面與詮釋。
Nolan 講的是敦克爾克撤退的歷史故事,是「發電機計畫(敦克爾克撤退行動的暗號)」的行動與執行。Wright 講的則是「發電機計畫」的始末:在敦克爾克撤退之前,英國國會如何在慌張懦弱之際(二十世紀的最黑暗時刻),出現一線曙光,不只以小船接力,成功救援即將被德國殲滅的英法步兵,還能在保住英國之後,穩住同盟國,更在四年後,獲得二次大戰勝利,打敗德國的瘋狂希特勒
Photo Source: IMDF  左,Oldman是演的邱吉爾;右,邱吉爾本尊
Photo Source: IMDF 左,Oldman是演的邱吉爾;右,邱吉爾本尊
關於《最黑暗時刻》的七個故事重點:
1. 瘋子,就是要由瘋子的邏輯對面。
如果不是因為遇到德軍的猛勢與前英國首相的軟弱,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 Gary Oldman 飾演)應該是沒有機會出線,成為英國首相。時勢造英雄,就是因為戰爭在即、卻沒人敢接任的詭譎機緣,才成就了邱吉爾,成為歷史的關鍵人物。《最黑暗的時刻》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 顧人怨的邱吉爾,該如何在英國已經面臨危及存亡之際,能夠異想天開又膽量過人地,以奇門險招突破重圍,獲得宛若奇蹟般的勝利。
邱吉爾嗜酒抽煙,脾氣暴躁,又滿口穢言,風評相當不好。在許多正經八百的英國紳士來看,邱吉爾根本是個酒鬼瘋子,每天中午就已經喝得醉醺醺,下午還要睡老人午覺(直接跟國王說「不方便星期一下午常態開會」),外加雪茄永遠不離口。這位長期處在酒精浸腦的老先生,是能如何思考做決策。不只上議院的大老們擔憂不已,國王喬治六世(Albert George, 1895-1952, Ben Mendelsohn 飾演),同樣也半信半疑。
甚至,有次國王與邱吉爾午餐會面時,喬治六世乾脆直言「你嚇到我了」。基於不信任,大部分邱吉爾的決定,都讓上議院與國王不滿意,尤其是邱吉爾決意不考慮與德降和,只願意與德硬戰時,更是激怒前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1869-1940, Ronald Pickup 飾演),以及其他上議院貴族。
Photo Source: TheStar 與國王的會面
然而,國王不過一個禮拜才見到邱吉爾一次,那些每天得忍受邱吉爾的壞個性、壞脾氣、和壞習慣的人,首當其衝的受氣包,就是美麗的秘書 Miss Layton(1917-2007, Lily James 飾演),她第一天上班就被邱吉爾嚇到躲在角落想回家。還好邱吉爾的夫人 Clementine Churchill(1885-1977, Kristin Scott Thomas 飾演),是位非常通情達理又聰穎明智的賢內助,總能在邱吉爾激怒他人之時,適時安撫對方,同時也軟化邱吉爾。於是,若要提到邱吉爾的偉大,當然也不能忽視邱吉爾夫人,因為她是邱吉爾軟弱猶豫時,背後最大的精神支持與靠山,她讓他靈感湧現,也讓他堅持理念。
飾演 Miss Layton 的 Lily James,雖然不是典型的美麗女演員,但是卻是讓人安心信賴的好演員。一開始在《仙履奇緣》(Cinderella, 2015)注意到她時,心理還低估著,怎麼會找個一點都不漂亮的演員演灰姑娘呢;但是到了《玩命再劫》(Baby Driver, 2017)時,已經對她另眼相看,更別說是在《最黑暗的時刻》,無論是遇到挫折、盡力配合、思念遠方的兄長,還是安定邱吉爾的心,都表演得恰到好處到令人安心。
2. 刀子口豆腐心的溫暖邱吉爾。
雖然故事一開始有好幾場戲,刻意要表現邱吉爾於眾人面前的負面觀感 —— 惡習、壞脾氣、又剛愎自負。然而,有趣的是,故事刻意地在許多生活小細節,吐露邱吉爾天性裡的溫暖與溫柔。例如,在邱吉爾與太太或秘書的互動中,故事就常常呈現出這位頑固老先生,根本是個裝在老人身體裡的小頑童,因此也綜合了頑童與老翁的性格:足智多謀、幽默風趣、處變不驚、和謹慎沉著。
Photo Source: IMDB Miss Layton 與打字機
又例如,當國王與邱吉爾共進午餐時,喬治六世正在抗議邱吉爾竟然非難他的宮中好友,也表示他讓人不放心又害怕時,國王的柯基狗正慢慢地由桌子底下探頭,自動親近邱吉爾,讓邱吉爾偷偷餵食。這是個非常可愛貼心的畫面,看來,邱吉爾早已跟柯基狗是熟識的好朋友,他們彼此早有默契也互動好一陣子了。這也是個伏筆,意味著邱吉爾其實是個面惡心善又刀子口豆腐心的溫暖好人(畢竟狗都很怕壞人,對於兇惡之人會非常機警地保持距)。
又或者,在 Miss Layton 因為哥哥可能已經在前線去世而難過時,反而讓邱吉爾頓時心軟,甚至懷疑自己一意孤行的正當性。最後,邱吉爾是位仁民愛物的首相,完全展現在他與民電車的橋段。在電車上,邱吉爾卸下平日的嚴肅盔甲,以諮詢的態度,帶著憐憫與同理心,幽默歡樂地與民相談,不只獲得民心,還與民共鳴,也更加堅定意志地必須「奮戰到底」。
相對於主流對於邱吉爾的「負面觀感」,故事由這些側面小細節,重新拼湊出邱吉爾更真實立體的形象,呈現他的壞個性與壞習慣,並非本性屬惡,而是種完美主義加上急性子的嚴厲表現。這些與民互動的溫暖小細節,而不是政治人物的利益角視角,也解釋了為何邱吉爾是個好首相 —— 因為他溫暖、關懷、同理、又心向民心之所向。不過,這個在地鐵捕捉野生首相的這個橋段,其實是杜撰的,不是歷史。
至於他對菸酒的癮頭,可能就如同我們今日對於咖啡的依賴。對現代人來說,早上非有杯咖啡不可,不然就醒不過來也無法思考,大有人在;邱吉爾亦然,若是沒有菸酒,也無法啟動一天,更思考不動。於是,好像也無可厚非,不過就只是個創造思考能量的癮頭罷了。
Photo Source: Entertainment 鶼鰈情深的邱吉爾夫婦
(不過,這種人物雕塑,是否有過度美化,則必須再讀過他的傳記,才能比較精確。雖然看完電影,我感到非常感動,也覺得好愛邱吉爾;但是我的理智忍不住跳出來說:這種傳記電影,肯定有加油添醋跟修圖美化,不可全信。然而,就一個偉人的傳記電影來說,《最黑暗時刻》肯定是部成功的作品。)
3. 邱吉爾在地鐵與民互動時,引用了一段詩句,這是關於西元前的五百多年,在羅馬共和國的歷史事件「Horatius 的守橋護城」。邱吉爾背誦的這段詩句,是出自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1800-59) 的 Lays of Ancient Rome
Then out spake brave Horatius, The Captain of the Gate: "To every man upon this earth Death cometh soon or late. And how can man die better Than facing fearful odds, For the ashes of his fathers, And the temples of his Gods. (詩文出處
然後城門將領, 英勇的赫瑞提斯這麼說: 「對於世上的萬物生靈, 死不過是遲早之事。 如何能比直視可畏的險難, 守護父祖的遺骨, 以及信仰的神殿, 更能死得精彩風光。」
這首詩闡釋的是真正的英雄,在面對國難危機時,不畏生死的誓死決心。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城遭到 Clusium 的軍隊攻擊,幾乎已經快攻進羅馬時,有三位守在城外大橋的將軍,誓死頑強抵抗,其中一位將領,就是 Horatius。
Photo Source: Bristol247 電車上的民調
Horatius 能夠留名至今,不只是因為他道出這段願意為人民、國家、祖先、信仰、和理想犧牲的誓言,還有他真的在應戰過程時,當三位將軍決定斷橋阻敵之際,他竟是那位在怒吼犧牲詩句後,唯一墜入大河的英雄。因為當時的軍人,都身穿厚重盔甲,於是在大河中,幾乎只剩滅頂的命運。只是,Horatius 實在是太英勇太堅強,也真是位大英雄,於是他終於還是游回岸邊,幸運得救。自此,Horatius 置生死於度外,只有大愛而沒有自我的精神,流傳萬世,名聲更勝於當時的另外兩位將軍戰友。
當邱吉爾引用這段歷史時,他不只將 Horatius 作為榜樣,也已經將自己比擬為 Horatius,決定就算千夫所指,也要堅持理想,絕不與瘋子希特勒和談,更不可能犧牲英國任何利益,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交換條件,因為如果那些「條件」,只滿足貴族的利益,而不是大眾的公益,等於一項條件也沒談成。
4.有趣的是,當邱吉爾才念了兩句上面詩句,接著應和著邱吉爾,一起讀完「守護父祖的遺骨,以及信仰的神殿」的乘客,是一位黑人。這個電影橋段非常有趣,因為一般對於「英國紳士」或是中產知識分子的刻板印象,都是白人。在 1939 年,黑人在英國,仍舊非常弱勢,非常受到歧視,而且在生活上,白人還會自動隔離黑人。於是,在朗詩的橋段,特別安排一位黑人應和歷史詩詞,一段一般人鮮少會接觸到,甚至會有興趣的「古羅馬歷史」。如此,便凸顯這位黑人乘客的與眾不同,不只是位紳士,是位知識分子,也可能是個中產階級。這段是刻意洗刷種族歧視的故事安排。(關於二十世紀的英國黑人和種族歧視,可以參考《詩想》第二篇。)
Photo Source NME 反面的「勝利」變「法克」,但是很親民
5. 當德軍幾乎已經兵臨城下時,英國一直希望能夠透過和談,來解決直接應戰的窘境。此時,降和派一直提議,不如跟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合作,請他去跟德國的希特勒談談看,探探希特勒的底細,看想以什麼樣的條件,接受和談。
我們由現在回頭去看這段歷史,肯定會狐疑,為何這些英國高層會如此荒謬地,想要找同樣是集權主義的墨索里尼合作,希特勒是個瘋子獨裁者,難道墨索里尼不是嗎?但是在 1939 年五月的歐洲人,肯定還沒料想到,原來墨索里尼根本不可靠,也不能信賴,甚至最後也不會與英國同盟。只是,為何 1939 年的英國人,會對於義大利存有合作幻想呢?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與英美蘇站在同一陣線,都是協約國。因為英國曾經與義大利合作過,認為義大利是可信的盟友,才會一直認為,既然法國也快淪陷,不如英義合作,不只可能擊退德國,也能產生保護歐洲的防線。
可惜正在歷史當中的人,再聰明也沒料到,再過一個月(1939 年的六月),義大利就會與德國聯合,成為軸心國,不只會入侵法國、打敗法國,還會正式向英國宣戰。好險,邱吉爾早有先機,明白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必須挺起士氣、眾人合作,才有機會創造奇蹟、擊敗德國。
Photo Source: MovieDrop 男人的小室密會與國家大事
也是邱吉爾這項看似瘋狂的理智決定,才沒能讓英國被德義聯手,而暗中作掉。想想,要是在 1939 年,英國真的去找義大利合作,再與德國降和,肯定會被德義兩國聯手包夾,腹背受敵,迅速淪陷。又想想,若是當時英國真的淪陷,然後是由德義兩國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獲得勝利,兩人必定掌控整個歐洲,而今日的世界,會是什麼面貌呢?真是不敢想像啊。如此,就能明白,為何後人會如此景仰與敬重邱吉爾,就如同羅馬共和國的 Horatius,邱吉爾是位改變歷史的真英雄。
6. 當邱吉爾正在研擬作戰計畫,軍方向他報告困在敦克爾克的部隊危機時,邱吉爾堅持要將三十多萬大軍,一船一船運送回來,當時,他比喻這場大撤退行動,是場《出埃及記》。這樣的比喻,暗示三件事情:a. 德國是霸政,希特勒是霸君,英國人不如歸去;b. 這場撤退就算艱辛,也一定成功;c. 邱吉爾是英國人的摩西
7. 最後,在獲得國王喬治六世的贊同相挺,獲得民眾的支持認同,最後也獲得國會全數通過之後,邱吉爾的「對德抗戰」已經定調,隔天,在大批軍民船隻前往敦克爾克救援前,邱吉爾透過廣播,向民眾演說,一場經典的抗戰宣言,「我們將奮戰到底」: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Photo Source: Movpins Miss Layton 也可以進入軍機地圖室,讚。
《最黑暗時刻》這場最後的演講,在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也有出現。如果將這兩個電影的兩個橋段,相互對照,馬上會產生具體的二戰開戰的立體概念。原來,在 1939 年五月的英吉利海峽南北兩岸,是如此地息息相關,如此地唇亡齒寒。原來,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此一刻的堅持與決定,就已經決定了整體的未來。
除了《最黑暗時刻》與《敦克爾克大行動》,還有另外兩部金獎電影,2015 的《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與 2010 年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同樣也是在描述英國在二次大戰時期相關歷史。《最黑暗時刻》、《敦克爾克大作戰》、和《王者之聲》都是關於開戰初期的歷史故事,《模仿遊戲》則是由開戰到戰勝之後的歷史人物傳記故事。非常推薦以這四部為一組,當成是二次大戰英國史的入門材料。
a. 《王者之聲》是關於二戰期間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他的隱疾。喬治六世有個「難言」的秘密——口吃。這也是為何電影的題名會是《王者之聲》,因為這是個關於喬治六世的發聲故事。不過,聲音雖然出自器官,問題卻來自心理。於是要克服器官問題,必須要由心理下手。
Photo Source: Amazon《王者之聲》國王的演講好順利
喬治六世在為王之前,已經找過無數醫生,卻始終無效。之後在面對自己的哥哥不愛江山只愛美人,忽然要繼位給他,使他不得不正面迎擊自幼因自卑而形成的嚴重口吃。一位來自澳洲的蒙古大夫 Lionel LogueGeoffrey Rush 飾演),不若一般醫生,以相當任性又革命方式,偏激地給喬治六世心理輔導之後,總算讓國王克服口吃問題,不只順利登基,還在二次大戰開戰之際,透過篤定的聲音,成功地向全國民眾進行宣戰演講,鼓勵民心、激勵士氣、誓言奮戰到底。
b. 在二次大戰之初,英國國王要面對的不只是私人的身心理問題,更難的是瘋狂的外敵——希特勒。在 1939 年的五月,德軍強勁的攻勢已經吞噬大部分的中歐,隨著低地三國(荷比盧)的相繼淪陷,英國國內保守派極為懦弱擔憂(不願承擔有風險的責任),於是不斷提議透過義大利的墨索里尼,與德談判。只是,該抵抗,還是該談判,由誰下決定,或是由誰去談判呢。《最黑暗的時刻》就是關於這個關鍵時刻的歷史故事。
在這棘手之際,保守派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害怕千夫所指,於是根本毫無勇氣接下這個重擔,唯一人選只剩下考慮順位最低的邱吉爾。不過,要應付瘋狂的希特勒,需要的不是個理智的人,而是另一個瘋子。只有瘋子才應付得了瘋子的邏輯。果然,在邱吉爾的堅持之下,看似瘋狂的應戰計策,不只得到國王的贊同與奏效,在二戰一始的敦克爾克撤退行動,意外成功,還創造四年後的盟軍勝利。
Photo Source: MoviesDrop 邱吉爾的國會演講也順利
c. 於此同時,正當英國國內有國王與邱吉爾必須面對的內在爭扎之外,在法國前線,則有步兵大軍三十多萬,正在面臨德軍的逼近與轟炸,人人命在旦夕。這些步兵所承擔的,不只是自己的生死與家人的期待,還有全英國上上下下所有人民的生命安危與信心寄託。於是,這些命關大局的步兵,該如何在生命的懸崖邊境,擺脫德軍的扼頸,順利回國呢?《敦克爾克》就是關於這段小兵逃生救大局的故事。
這些原本死路一條的小兵,最後能夠奇蹟般地回國,就是來自邱吉爾的瘋狂般的勇氣與堅持。他決意與德奮戰,也在曾有的猶豫時刻,獲得喬治六世的支持與讚賞。邱吉爾當時命令海軍必須出動全國大大小小的軍艦民船,以螞蟻雄兵搬運法,將滯留在沙灘上的士兵,一一載回。除此之外,還出動許多空軍,以空中掩護的方式,擊退德軍,護送船隻回英國。諾蘭的《敦克爾克》即是以陸海空三種視野,逼真還原撤退行動的驚險原貌。
Photo Source: FlickeringMyth 英吉利海峽北岸的決策,就能決定南岸的生死
d. 然而,即使把全部士兵都救回,德軍究竟還是勢力龐大軍力雄厚,使得英法盟軍節節敗退,於是,要如何破解德軍密碼,獲得德軍的軍情秘報,再趁勢還擊呢?《模仿遊戲》就是一則關於二戰期間攔截密碼的故事。1940 年在宣戰之後,首相邱吉爾即特別任命當時在劍橋大學教書的圖靈(Alan Turing, 1912-54, Benedict Cumberbatch 飾演),組織一組秘密的電報解密組,負責破解德軍的電訊機密。
在圖靈的故事裡,有圖靈的創組過程與人際問題,有他天才過人的解密歷程,還有他身為同志在二十世紀初的為難與艱難。明明他是二次大戰時,盟軍的致勝關鍵,卻因為性別傾向,而被化學去勢,非常悲慘。圖靈的傳記,真是一場天才的悲劇。除了同性議題,《模仿故事》也包含大戰期間的女性知識分子議題。例如,圖靈的未婚妻瓊恩(Joan Clarke, Keira Knightley 飾演),即使機智又勇氣過人,卻仍舊難逃男權掌握的社會壓力。
上述的四部歷史故事與傳記人物,雖然分別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角、和不同的場景開展,講述的卻都是同一個事件,也發生在差不多的時間。如果想認識二次世界大戰在 1939 年前後的英國面貌,只要這四部電影八個小時,就能產生非常具象的認識與理解,不只可以認識重要的歷史人物、了解他們在關鍵時刻的抉擇,體會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的處理方式,還能透過畫面領會當時的社會環境、意識形態、還有生活模式。這幾部電影,也都是品味極佳又內容豐富的大獎水準好電影。
Photo Source: ButterflyBalcony 最早的電腦破碼機,還有突破男性天花板的瓊恩
此外,我在想,這四部高品質的歷史電影,反應了英國對於自己大英帝國與二十世紀前期的懷念與驕傲。英國人不只熱衷拍攝歷史電影,也堅持把這類電影拍到極致,並且推向世界(除了《模仿遊戲》是由挪威導演 Morten Tyldum,其他三部都是出自英國導演:Nolan, Wright, 和 Tom Hooper)。
即使,今日的英國的國力,不及當時同為同盟國的中美蘇,但是以精緻電影的軟實力與文化資本,行銷世界受人讚賞之時,不只能保存英國的帝國風光,向世界證明寶刀未老,還能將歷史重塑,寫成英國人喜愛的模樣。畢竟,每次的歷史書寫,都是種重新書寫,也都是種重新編纂,尤其是電影這種「故事式的歷史」,肯定加入許多編劇與導演的主觀意圖,與史實有些距離,如此,想要透過故事,隱隱地美化英國或是強化英國的重要性,也不無可能。因為「文化」,是最溫馴又無縫的洗腦工具。
。。。。。。
延伸閱讀:
。。。。。。
最後,我想把這篇文章送給一位不甚順遂又困頓許久的朋友。人人都有難言之隱,但都只是一時的困頓。無論是《王者之聲》裡喬治六世面對的自我認同,《最黑暗時刻》裡邱吉爾所面對的輿論壓力,《模仿遊戲》裡圖靈所承擔的性別之苦,還有《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 2015)裡霍金所承受的皮肉煎熬,沒有一位面對的「黑暗」,會少於今日我們大部分平凡人所遇見的灰暗。或許我們的人生目標並不是想要成為舉世偉人,但是由歷史人物與偉人傳記,卻可以讓我們理解到,原來這些在我們人生的痛傷挫折,完全上不了檯面,根本微不足道,更是談不上辛苦,當然也沒有道理拿來當作萎靡卸責的理由。
Photo Source: Variety 愛的萬物論
Featured Picture: Photo Source NM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