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黑暗的時刻》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英國電影,由喬·萊特執導,安東尼·麥卡騰編劇。蓋瑞·歐德曼主演,並以該片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電影於2017年11月29日在英國發行。
以下有雷:
歷史題材的電影一向是很合我的胃口,即使不是大場面的戰爭片也有很充分的戲劇元素可以發揮。
《最黑暗的時刻》正是這樣的電影。這是一部溫斯頓·邱吉爾的傳記片,講述他在二戰期間如何成為首相並帶領英國面對二次世界大戰。內部有政敵的威脅,外部有希特勒的步步逼近。
這並不是一部戰爭電影,鏡頭多半圍繞在邱吉爾的生活周遭和地下指揮室,以及英國國會這些室內場景,但劇情本身是緊湊的。當時的英國局勢確實處在一個徬徨的十字路口,如果不熟悉那段歷史,心情也會跟著緊張起來。
時任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遭到工黨和自由黨的抵制,在高漲的反對聲浪下張伯倫黯然請辭下台,改組聯合政府,由三黨都能接受的人選作為首相,這人便是邱吉爾。
邱吉爾對共產黨和希特勒的態度非常強硬,即使一戰後的英國社會普遍嚮往和平,他仍反對英國裁軍和縮減開支,在1938年張伯倫帶回慕尼黑協定時,英國輿論普遍支持張伯倫,邱吉爾仍是少數公開反對該協議的議員。
關於邱吉爾的前半生電影中並未提及太多,僅能從一些對白中得知他過去的事蹟和非議,其中兩個最常被提到的,就是1915年的加里波利之戰以及1924年的金本位制度。前者是邱吉爾擔任第一海軍大臣時的進攻失敗,英軍傷亡慘重,後者是他擔任財務大臣時推出的計畫,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小的衝擊。
電影中所呈現的邱吉爾已經是資深的政治領袖,擁有自己的秘書和幕僚,需要以領導人的身分面對國會和內閣成員,儘管責任重大,這個角色仍充滿個人魅力和獨特的言語風格。
蓋瑞·歐德曼在片中的表現無須多談,完全撐起了這個角色的性格,舉手投足都自帶光環,讓人好奇這個人物會怎麼處理接踵而來的難題,而作為一部傳記電影,關於邱吉爾的家庭生活也有著墨,包括與妻子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儘管篇幅不算長,但也將這個人物刻劃得更立體。
《最黑暗的時刻》主要有兩個關鍵性的劇情,一個是眾所皆知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另一個是英國該不該接受德國的議和。
敦克爾克是二戰初期非常有名的撤退戰役,原本英國軍方對於撤離人數是不抱持希望的,在但邱吉爾的堅持下,還是盡可能動員了多方資源,花了九天的時間撤出33萬8千名士兵,遠遠超出預期。
當然這樣的傳記電影多少會把焦點放在主角身上,而忽略了實際負責執行的部門單位,這是電影篇幅上難以避免的取捨。
在邱吉爾剛擔任首相時,英國國會的意見仍有分歧,工黨和自由黨強烈反對與希特勒議和,但保守黨仍希望走原本張伯倫的路線,一時間難分難捨,甚至面臨國家分裂的風險。
我們現在回頭看,會覺得這根本不需要思考,怎麼有人笨到與希特勒談議和?但是當你活在那個年代,認真檢視全面戰爭所需付出的成本,當這些代價堆放到你面前時,你可能也想跟希特勒談和。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即使是最簡單的是非題,都還是有半數的人會選錯,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選項,要多大的勇氣和責任才能走出那一步。
這邊我想稍微提一下最近過世的李登輝總統。
我覺得邱吉爾和李登輝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他們在動亂的局勢中都有很顯而易見的傾向,而他們在面對政敵或反對派時,也能妥善運用各種手段來達成目標,最終完成自己的使命。
民主自由看似稀鬆平常,但並非每個獨裁者的繼任者都有這份自覺,綜觀全球各國的紛亂局勢,願意替國家民族做出正確決定的領導人,還真是少數。
邱吉爾在歐洲各國紛紛投降,而美國又因孤立主義而作壁上觀之際,選擇動員英國在全世界的力量來抗衡納粹,在世界各地展開戰爭,這是非常艱困的決定。
而這場全球性的戰爭,也將日不落帝國最後的光輝給燃燒殆盡了。
實際上邱吉爾並非每件事情都做得出彩,乃至於大英帝國本身也是極具爭議性,但當前的人類之所以能像現在這樣生活,仰賴的正是邱吉爾那決定人類命運的決策。
《最黑暗的時刻》將注意力聚焦在邱吉爾面臨困難的每個當下,看他如何發洩情緒、改變心境、思慮周全,最後做出決定,這都是很精彩的過程,甚至最後有一場戲讓我挺感動的。
儘管有一些橋段的安排稍微刻意,但瑕不掩瑜。如果你喜愛英國歷史,也能一窺當時英國政府的運作方式,以及政治之間的角力,都是不錯的關注點。
《最黑暗的時刻》推薦給喜愛歷史的觀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