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含羞姑娘的微笑:含笑花

台灣植物引進史

台灣除了原住民多來自外地外,1624年荷人引進中國漢人移民來台墾殖定居,移民時或移民之後,常自先前居住地引入生活所需植物種類。臺灣植物引進史大致分為史前時代、荷蘭時代、明鄭時代、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不同的移民類型、政治架構、統治階層,在各時期間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引進類型。

以花香代表其「忠臣」之心

明鄭時期(1661-1683年),一共22年,大部分植物由鄭氏部隊自福建引進,此期海禁甚嚴,對外交通僅餘廈門與府城(今臺南)之間的海運,與外國交流極端困難。這時所引進植物多屬原產中國華南地區,大多廣為栽植之經濟植物,包括食用植物,如水果類之桃、李、梅,蔬菜類之葱、蒜、韭等等。
由於對外貿易並無直接由國外引進其它植物,大多仍以原產中國的植物佔大多數,這些引進植物都是與民生攸關的食用及觀賞為主。如木本花木以含笑花、白玉蘭、鷹爪花和樹蘭為代表植物,引進花木除了花香能引發鄉情外,更藉以此香花、香木來代表其「忠臣」之心。木蘭科烏心石屬(註1)的含笑花究竟如何擄獲人心呢!我們不妨回到過去探討一下它的魅力。

只有此花偷不得,無人知處忽然香

含笑花《藝花譜》記載:「花如蘭,開不滿」有如含羞姑娘的微笑。自古是詩人吟詠之香木植物,如宋朝李綱《含笑花賦》序中寫到:「南方花木之美者,莫若含笑。綠葉素容,其香郁然……。」此外,宋朝詩人楊萬里在《二含笑俱作秋花》提到:「秋來二笑再芬芳,紫笑何如白笑强。只有此花偷不得,無人知處忽然香。」二笑指的紫含笑與含笑花,形容白色的含笑花花香經時不歇,為紫含笑所不及。

鬱鬱思鄉之情

明鄭時期結束,到了清領時期,含笑花仍受到人們喜愛。乾隆28年(1763),詩人朱仕玠(1712-1764)到鳳山縣任職一年,閒暇時記錄臺灣風土民情,寫成《小琉球漫誌》十卷,其中在《瀛海漁唱》裡有首含笑花的詩作,提到:「西望家山倍枉然,怪風盲雨度殘年,花名含笑知何意,解藥相思亦可憐。」以花喻己,抒發鬱鬱思鄉之情。而《臺灣縣志》也這樣形容「含笑,花紅白色,初吐則香撲鼻,開透則不聞矣。」可見其魅力。含笑花終年開花,以春末、夏季為盛,其氣味香醇濃久卻不濁膩,也是極佳的天然香料。
含笑花「開透則不聞矣」意思是說,花朵展開則香氣大減。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株高可達3公尺,莖幹略粗糙,分枝多而密集。
葉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倒卵形狀橢圓形,先端鈍,有短尖。
芽、嫩枝、葉柄、花梗、苞片,均密被黃褐色毛。
花單生於葉腋,花被片6枚,肉質,淡黃色,具香氣濃烈,雄蕊多數,心皮多數,具長雌蕊柄。
蓇葖果,螺旋狀排列在子房柄上,熟時開裂,具紅色假種皮。
中文名-含笑花
別名-含笑花,含笑、笑梅、含笑梅、香蕉花、山節子、白蘭花、唐黃心樹
學名- Michelia figo (Lour.) Spreng.
英名- Banana Magnolia、Banana Shrb、Dwarf Champace
科名-木蘭科(Magnoliaceae)
花期-6月~9月
果期-秋季(少見)
原產地-中國
分布-栽培種,分布全台各地
【拍攝地點】南投.仁愛鄉
【名詞解釋】
烏心石屬約有5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Michelia 屬名為紀念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的植物學家 Pier Antonio Micheli (1679-1737),用其姓氏締造而成,他是植物和礦物標本的收藏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