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鶯歌與飛鳶|遊記篇I】追尋被擊墜的鶯哥

    前往鶯歌石
      我跟W都不擅長早起。
      本來打算在鶯歌吃午餐,計畫卻趕不上變化——或說拚不過睡意——結果一點多才抵達鶯歌車站。雖然鶯歌鎮距桃園市不遠,行政區劃上卻屬於新北市,是臺鐵訂票系統中,臺北進入桃園的最後一站。從臺北車站出發只要31元,花40分鐘左右即可抵達,對習慣用捷運通勤的讀者來說,或許比想像中方便。
      但不同於捷運的是,光踏上月臺,迥異於繁忙花都的輕鬆感襲來,有如春風,完全想像不到是新北市。我這麼說,或許有些城鄉差距的偏見吧,卻是實際的感受。車站裡窄窄的商店街正在整修,裸露著空無一物的水泥牆面,頗為蕭條,營業中的商店也浸著歲月感。我跟W沒有停留。
      「先去鶯歌石吧?」
      本來是計畫早上去鶯歌石,中午在鶯歌老街吃午餐的,現在跟計畫脫節的程度,簡直像毫無計畫;根據車站裡的指示,鶯歌石在建國路出口那一側,但走出車站,放眼望去都是公寓,沒半點山的影子,令人頓失距離感——這下該走多遠呢?走一小段路,我們才在公寓交錯的空隙間看到遠山,不久甚至能看到白色的影子佇立山間,異常醒目。我沒見過鶯歌石,甚至沒找照片來看,一時還有些懷疑。
      「那就是鶯歌石嗎?看來不像老鷹啊!」
      我說。
      「不,很像啊!」
      W不認同。
      「是嗎?我覺得好像有點太寬了⋯⋯」
      「你看看站在電線上的麻雀,不覺得很像嗎?」
      「老鷹跟麻雀完全不同吧!」
      我忍不住說。但W的話有種魔力,我看著那塊白石,竟越來越像老鷹了。山上有著如此醒目的巨石,難怪成為知名地景。走著走著,本來很遠的鶯歌石,不覺間近了許多。我們來到平交道邊,那是中正一路跟文化路交會處。
      「咦?你看,是櫻花!」
      被架高的鐵路邊,道路下降轉進某戶人家,院子裡有株櫻花樹。雖然僅此一株,卻像爆發瞬間填滿天空的煙火,氣勢驚人地綻放著。明明是三月中,這到底算是合時宜還是不合時宜,對植物一竅不通的我實在不懂。在我心中,櫻花的時節早該過去了才是。或許那不是櫻花,只是長得像。不只我們,其他旅人也被這株滿開著的花樹吸引,停下來拍照。
      「啊,對了,這是文化路?」
      我想起某件事。
      「是啊,怎麼了?」
      「這裡應該有個『合興窯』才對⋯⋯是四角窯,看《鶯歌鎮誌》說保存還算完整,不知道在哪裡⋯⋯?」
      沒錯,陶瓷與古窯也是這此旅行的主題之一。畢竟鶯歌被稱為「臺灣的景德鎮」,在眾多老街中,鶯歌老街算是有強烈主題,往三峽的方向有陶瓷博物館,即使不到老街,路上也充斥著賣陶藝品、瓷器的店家。比起被鄭成功轟下來的怪鳥,陶瓷才是提到鶯歌馬上會浮起的印象吧!
      我穿過平交道,看了半天沒找到合興窯,W倒是馬上發現,指給我看,對面鐵皮屋邊有座高高的紅磚煙囪,上面寫著「合興」二字。不會錯,這就是「合興窯」了。鐵皮屋前的水泥廣場停著幾輛車,看來實在不像有開放參觀,但取材所需,我們還是從門口進去。
      「小心,這裡有養狗。」
      W知道我對中型犬有恐懼症。
      「我慢慢接近拍照,應該沒關係。」
      但我也不敢太近。離煙囪還有一段距離,就隱約看見關著狗的籠子。我快速拍了幾張照片,疑惑著為何只有煙囪,窯本身怎麼了?回來調查後才知道,原來窯廠在2013年就被拆除,《鶯歌鎮誌》並未跟上時代。
      古窯被拆是一回事,翻閱了一些網路資料,才發現鶯歌古窯的保存並不樂觀。其中最讓我感到荒謬的,是明明被建議指定古蹟的「協興瓦窯」,遭建商推倒,還在陶瓷博物館後面建了結構完全不同的磚造建築,聲稱是遷移重建的「協興瓦窯」。這種古蹟保存,實在是充分展示新北市政府的風格。
      「走吧,有沒拴著的狗出來了。」
      W提醒我。真要命,怎麼會沒拴著?要是出人命怎麼辦?太宰治的〈家犬談〉猛然浮現在腦海,這篇文章是這麼開頭的:「對於狗,我有把握。我有把握總有一天會被狗咬。我肯定會被狗咬。」
      我想落荒而逃,但W拉住我,控制我的速度慢慢往外走。狗的低吼聲在身後響起,我能想像牠們齜牙咧嘴的樣子。
      「要是跑的話會被狗追的。」
      W小聲說。
      「唉,要是沒有你,我還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們驚險地離開那裡。現在想想,還是心有餘悸。不過到「合興窯」已偏離原本去鶯歌石的道路,我們回頭鑽進最近的巷道,轉了個彎,便在盡頭看見一座公園,入口石碑寫著「北鶯公園」,旁邊有「鶯歌石步道導覽」——太好了,沒走錯路。根據指示,我們走向左邊的上行階梯,斜坡角度走起來挺吃力的,至少讓我深感平時運動不足。走在前面的W倒看不出如何吃力。
      鶯歌石登山步道位於孫龍步道上。所謂孫龍,指的是從「孫臏廟」到「碧龍宮」。臺灣竟有祭拜孫臏的廟!孤陋寡聞的我還是首次知曉。至於碧龍宮,我倒是事前就有所聽聞,因為此廟由來頗符合《尋妖誌》主題。「碧龍宮」本名「龜公廟」,祭拜的是一塊龜形石,2004年,中國時報還記載一則異聞,說國共內戰是龜精蔣中正跟蛇精毛澤東的鬥法,為何有這樣的傳聞產生?倒是值得思考。不過,再怎麼說都跟龜形石無關吧!這間廟的雛形在日本時代後期才出現,那時蔣中正早已出生。
      遺憾的是,那天並未到碧龍宮,畢竟行程已比規劃來得遲,要是走到碧龍宮再去鶯歌老街,太陽都要下山了。
      鶯歌石登山步道前有個「鶯歌石記」,我跟W停下來看,其中一段文字頗為意思。《淡水廳志》對鶯歌石的記載,前篇文章已提及,但《桃園廳志》竟也提到鶯歌石,節錄於下:
      若觸此石,災殃忽臻,六畜斃而瘟疫流行,地方惑其祟,至今人民相戒,無敢近者。
      《桃園廳志》是日本時代的地方誌,正確說是1906年出版,離日本統治才過11年,離先前提到鶯歌石傳說的《淡水廳志》還不到50年,這段記載出現在鄭成功傳說後,不同的是,這裡提到的鄭成功並非砲擊鶯哥,而是「怒斬其頸」,與新竹鳥嘴山相似。此怪物雖化為石,惡氣卻未消散,接觸就會有災禍,甚至造成瘟疫,以致無人敢近,這倒是令我想到日本的殺生石。
      日本傳說中,化身為美女玉藻前的九尾妖狐,因真面目被識破而遭到討伐,死後化為石。但妖狐怨氣未消,凡是接近該石的人與動物,全都難逃一死,故稱為「殺生石」。殺生石的秘密,瞞不過現代科學的法眼,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殺生石四周致死的毒氣是有毒的火山氣體,沒半點神秘感可言。我會聯想到殺生石,或許就是「明明已被殺害,卻化為石繼續作祟」這點吧?但這個聯想,卻讓我有了更天馬行空的妄想。
      《淡水廳志》說鶯歌石「吐霧成瘴」,我一直以為是濃霧,但有沒有可能是別的自然現象?沒錯,就像「殺生石」,說不定是火山氣體!這當然是毫無根據,畢竟鶯歌、三峽一帶,怎麼都看不出有火山。但意外的是,稍微調查後,發現不遠處的「尖山」本身就是一個火山體!跟角板山火山活動為同一時期,而鶯歌、三峽一帶也有許多火山爆發形成的玄武岩。不過,那都是幾百、上千萬年前的事了,沈寂這麼久的火山,有可能再度釋放火山氣體嗎?
      當然,就算不是火山氣體,應該也有其他能造成「吐霧」的現象。大自然是千變萬化的。我曾不只一次在雨後烏來的柏油路上見過不可思議的霧氣,只徘徊在路面二十公分高,不管風怎麼吹都不會飄到更高的地方,而且並不濃密,有如層層絲綢。因為與平常所見的霧氣迥然有別,若是在過去,也可能被視為某種異象吧!
      附帶一提,除了鶯歌石外,台灣還有其他會噴吐霧氣的怪石。淡水的豬哥石,據說吐霧就會有人失蹤,新竹石和宮的石巨人,只要下雨就會吐出霧氣。這些是單純的霧,或其實是另一種自然現象?我覺得頗值得研究。但像我這種地球科學知識上的嬰兒,也只能引用佐藤春夫在〈日月潭遊記〉裡所說的——「這些事,當然不是我們所知道的了。」
      從步道起點出發,很快就會到鶯歌石基座所在,從這角度看,已不像獨立的巨石,而像山的一部分。旁邊有涼亭可供休息。面對涼亭的岩壁上充滿坑洞,看來確實像砲擊痕跡,這大概是某種我不知道的自然現象所致。W觀察山壁。
      「這是沈積岩吧!」
      「咦?你怎麼知道?」
      如剛剛說的,我在地球科學知識上有如嬰兒。
      「你看這邊的紋理,而且質地均勻——」
      原來如此。對「我不懂」這件事,我算是徹底懂了。根據陶瓷博物館網站:「在地質學上,以往傳言屬玄武岩的鶯歌石,經地質專家探勘後發現應為沉積岩構成。」驗證了W的說法。W當然不是地質學的專家,過去傳言鶯歌石為玄武岩,可能是這一帶有許多火山活動的遺跡,讓人覺得如此特異醒目的鶯歌石,怎麼可能不是火成岩吧!
      兩個岩壁上的坑洞放著神像,其中一個較高,要踩著岩壁上鑿出的踏足之處才能上去。那坑洞中有塊石碑,由右到左刻著「鸚哥石」三字,下面寫著碑文:
      鸚哥鳥名石狀如鳥故稱鸚哥石鸚哥與鶯歌同音今稱鶯歌者誤也民國十六年十月一日鶯歌庄長黃純青記海山郡守李讚生書。
      其中「民國十六年」顯然有著塗改痕跡。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了抹消日本統治的痕跡,幾乎把明治、大正、昭和等所有年號盡數抹去,我在調查臺灣史蹟時見得多了,這顯然也是一實例。即使那是未有文史保存觀念的年代,這種行為仍讓人不敢恭維;民國十六年為西元1927年,換算回日本年代,應是「昭和二年」。
      本以為鶯歌石底下的神像會是鄭成功,畢竟遠遠看著像是將軍。但仔細一看,紅臉長鬚,右手內收,彷彿拿著竹簡,似乎是關公神像;為何會在鶯歌石底下祭拜關公?旁邊還有兩尊神像,看來是土地公跟彌勒佛,都已殘破斑駁,帶著古意。
      其他坑洞在更高的地方,難以企及,要是有工具,或攀爬的高手,或許是能抵達吧?再往上一段距離,發現坑洞裡留著寶特瓶之類的垃圾,想必是無聊人士想證明自己的精準度,順手丟在裡面吧!簡直像小孩一樣。但坑洞太過遙遠,我跟W憤慨地看著那些垃圾,無可奈何。
    
  步道盡頭,總算看到鶯歌石上半部!《淡水廳志》說鄭軍發炮「礟斷其頸」,因此是無頭鶯哥,還真是越看越像,命名者的想像力真令人佩服。在鶯哥斷頸處,雜草與低矮的灌木盤踞,有如揮灑出來的碧血——這倒也是有趣的想像!W另有想法,說那是鶯哥的呆毛,我聽了大笑。
      旁邊的觀景臺能將整個鶯歌一覽無遺。
      大漢溪邊沒什麼高樓,比起臺北的溪流,有著罕見的開闊。這才是溪流該有的樣子吧?我浮現這樣的感想。雖然只是一偏之見,但臺北的河流常被堤防隔開,讓人時常忘記自己生活在水域中。大漢溪對面那片遠山,應該就是鳶山吧?從這裡看就如此龐大,鶯歌石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原來如此。會將鶯歌石跟鳶山相提並論的人,基準點一定在大漢溪以北。站在鳶山上的人,是不會覺得鶯歌石能處在對等位置的。
      瞭望臺後還有上行的路,卻不是休閒式的步道,光看樹與樹之間繫著供人攀爬的繩子就覺得吃力。我跟W挑戰了一小段路,見前路漫漫就放棄了,下山時看了步道介紹,才知道再往下走會通往夢幻神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一個走遍台灣踏查妖怪傳說的寫作企劃,預計在2017年完成10篇以妖怪為主題的旅行企劃和旅行書寫。每個月以一名妖怪為主題,除了考據以外,也進行旅行路線規劃,設計兩至三天的行程,到實地走訪、探查後,再將這些經驗寫成旅遊札記。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