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有溫度的眼──黃致鈞的漁村攝影紀實

漁工在夜間漁港旁進行補網作業/照片黃致鈞提供
漁工在夜間漁港旁進行補網作業/照片黃致鈞提供
從外地住進南方澳即將滿1年了,從漁港連結出去的人事物,依舊吸引著我,例如:學習從漁船上的工具,判別它是以扒網、拖網或延繩釣為主力的漁法;認識江湖傳言深諳流水、魚性,出船經常能漁獲豐收的船長;看拿著好幾把刀,身手俐落、按筋骨肌理解剖大型魚的解魚師;還有在大街小巷出沒的東南亞移工的身影,讓我常有置身異國的錯覺……。
這些在漁村認識的新鮮事,總想分享給更多人認識,只懂爬格子寫文章的我,無奈自己的筆愈來愈鈍,記錄的速度十分有限;好在最近認識了一位在地年輕人黃致鈞,他用精湛的攝影專業,記錄漁人的日常,開啟了另一種讓外界認識漁村的管道!
在東南亞商店 交東南亞朋友
現年25歲的黃致鈞,大學畢業就返回南方澳,協助家人經營販售東南亞商品的「正一」商店,至今已2年;商店據說是宜蘭第一家販賣東南亞的商品,今年開業滿20週年,黃致鈞幾乎是從小就參與了父母在漁村,跟移工做生意的時光。
我有幾次去店裡拜訪,也順道買點東西嚐鮮,總能看到移工來來去去,採買日用品、飲料、食物,或者是寄東西,待在收銀台的無論是他或是家人,都會主動寒喧問候,像是「今天有沒有出港?」「吃飯了沒?」,移工可能熟悉這些句子,多半能以中文回應。
家裡開的正一東南亞商店,店門口一景
時常來消費的移工,黃致鈞幾乎都認得他們的臉孔,也會把握機會與他們閒聊,問漁獲的狀況、問最近過得如何,有家庭的就關心他們的家人。知道他們離鄉背井生活不易,有時候也會半買半相送。
「他們大部分的年紀都跟我差不多,不像客人反而像朋友,語言的隔閡還是會有,但是大部分用肢體語言或Google翻譯,都能夠溝通。」收銀桌面上夾著一張紙,是他們整理出與移工常見會話的發音筆記,用中文的音似字註記,黃致鈞學會幾句,遇到移工就隨口應用。
對於普遍人們以「移工」或「漁工」稱呼這群異鄉人,黃致鈞說他更喜歡稱呼「漁人」,「不分身份和國籍,只要是在漁船上作業的人,我都稱為『漁人』。」他認為這是對漁業從業人員的尊重,沒有比較、沒有高低,只是以工作內容做為描述。
用有溫度的眼 記錄漁人生活
生長在漁村,也有親人曾經以討海為業,漁人的存在對黃致鈞而言,再熟悉不過。長年下來,他對漁人積累的認識和情感成為一股動力,讓興趣是攝影的他,開始想為漁人做記錄。「不論是台籍或外籍,他們對台灣漁業經濟的貢獻都一樣重要,我希望透過攝影,讓更多人認識這群辛苦的人。」
黃致鈞展開的漁人系列攝影,對象涵蓋台籍和外籍,只是台灣人大多低調,鮮少入鏡,目前累積的作品以外籍居多;移工與他相熟,不但不躲鏡頭,還會請他走近一點拍,表情和肢體都生動自然,甚至加碼擺一些逗趣或帥氣的姿勢。
捧著漁獲大方入鏡的漁工/黃致鈞提供
有次他在船艙內跟移工聊天,移工的家人打來視訊電話,移工主動請求他替他與家人合照,「我聽到這句話時,心裡相當震撼,也覺得心酸。他應該是很想念家人,也深怕返鄉時,小孩和家人會忘了他吧?」
因此他提醒自己,走在漁港拍攝,不能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攝影計畫,「如果可以,就多替遇到的漁人合照,然後分享照片,他們收到都會很開心!」
白天要開店,黃致鈞只能在清晨或晚上等非營業時間進行拍攝,為了配合漁船作業,也有三更半夜帶著相機往漁港跑的時候。「我很想記錄這個主題,所以就算犧牲睡眠,也要拍到漁人的各種生活面向。」舉凡補網、粉刷漁船、整理漁獲、修腳踏車、齋戒禮拜或休閒娛樂,都逐一被他的鏡頭捕捉。
他在社群軟體Instagram用temperature_eye(有溫度的眼睛)的名字,公開分享他的攝影作品,近幾個月漁人系列的作品引發注目,已超過2700人追蹤;照片搭配簡短的敘述性文字,偶爾介紹漁船的作業知識,南方澳漁村因此被更多人認識。
發揮主場優勢 從漁村看全球
跟著黃致鈞走在漁港拍照,會發現他與漁人的親近。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個性隨和好聊,走到哪兒跟什麼人都可以搭話;另一部分是,漁港放眼望去遇到的人,他幾乎都認識,一路上聽他介紹:「這是我親戚、那是我鄰居、這位常常來店裡買東西、那位我認識他姊姊……」,聽得我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什麼是「主場優勢」。
黃致鈞經常在漁港和漁工閒聊
應漁工的要求,黃致鈞幫他和狗狗合影
有時候船長看見他拿著相機在漁港穿梭拍攝,會玩笑式地問:「你拍漁工是要給人權組織的嗎?是的話,我就剁你的腳喔!」黃致鈞會將拍攝的照片遞給對方看,笑答:「我都是拍這些生活照啦。」接著再把握機會,向他們請教漁業知識,他說:「雖然生活在漁村,但很多漁業相關的工作內容,還是要邊拍邊學。」
最近他著手開始規畫下半年的攝影主題,想繼續記錄跟漁業相關的職人和他們的工作。「跟我一樣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都全力地在執行自己的攝影計畫,或是成立工作室接案;我則是反過來,必須擠出工作以外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攝影。」他自我解嘲:「別人奮鬥2年可以成功,我可能要奮鬥個20年!」
他也感嘆南方澳跟他同年齡的年輕人很少,朋友都紛紛到都市討生活,他選擇待在家鄉,除了想幫家人分憂解勞,也很期待南方澳的文化底蘊可以為更多人所知,重現地方榮景。
生長在有各項頂尖記錄和豐富漁業歷史的南方澳漁港,我覺得擁有在地優勢的黃致鈞其實坐擁寶山,若能繼續藉著紀實攝影,記錄更多的故事創造交流,隨著歲月的累積,南方澳注入新活力的未來,是指日可待的吧!
在漁船上整理漁網的漁工/黃致鈞提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