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篇並沒有要講非洲豬瘟(別急著離開啊),標題之所以那樣寫,除了吸引點閱(很誠實),同時也想要表達食物從來就不只是食物:除非你吃的東西完全是自產自用,否則無論你是食物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幾乎無可避免地要和環境、經濟、政治等發生關係,這就是《盤中腐事》(Rotten)這部紀錄影集所傳達的重要概念。
等等!別因為它是紀錄類就覺得一定無聊。《盤中腐事》共六集,每一集都以一種食物為中心,去呈現該食物在當前的人類社會所面臨或衍生的問題、甚至是犯罪事件(沒錯,就是犯罪)。除此之外,還揭露食品工業裡很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驚心動魄的程度不輸劇情類影集。在台灣面臨非洲豬瘟威脅的此刻,這部影集或許能讓你用更高的觀點,去思考人類群體與我們所依賴的食品產銷體系之間複雜的關聯性。但在介紹影集之前還是先提醒:
不要從國外帶任何肉(製)品回來!全部都不要!
工業化與市場壟斷
為了應付全球龐大人口「食」的需求,糧食製造走向工業化、大量生產,幾乎是個不可逆的趨勢。但人類一直以來都輕忽了自己對環境的傷害,智識的成長又跟不上人口成長的速度,等到那些傷害回過頭來加諸人類自身時,通常都已是很難挽回的狀況。另一方面,大規模生產的模式有利於大企業,卻也容易形成市場壟斷,對個體戶農家或養殖業者造成排擠效應。
在〈律師、槍枝、蜂蜜〉裡,提到了工業化種植作物所使用的農藥和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影響了蜜蜂的生態。在〈家禽產業巨頭〉裡,為了滿足大量的雞肉需求而大規模集中養殖肉雞,雖然便於管理也確保產量,對雞來說卻是很殘酷的生活環境;而那些和肉品公司簽約的雞農也好不到哪去,不但「你的雞不是你的雞」(公司直接提供篩選過的幼雞),甚至最後還要看飼養品質評比才知道能拿多少錢。企業壟斷資源、農民變成他們賺錢工具的現象,在〈蒜味〉和〈鱈魚已死〉也都能看到。
經濟 vs. 食安
有些食物以前吃了沒事,可是近代卻因為環境因素、種植方式、人類體質改變等種種複雜的成因,而變得對某些人來說不宜食用、甚至致命,如〈花生過敏問題〉中提到的八大食物過敏原(牛奶、蛋、花生、堅果、魚、貝類、大豆、小麥),讓餐廳和廚師傷透腦筋。而有些食物以前被認為不安全,卻因人們飲食習慣改變加上(未經科學實證的)健康風潮而捲土重來,如〈牛奶錢〉裡的生乳(擠出後未經處理的乳汁)。
上述兩集也都揭露了關於食品的司法案件。前者是在餐廳聲稱食物中未含花生的狀況下,卻仍使顧客過敏送醫,甚至有另一起案件造成顧客死亡;後者是一名小孩喝了「有益健康」的生乳,卻食物中毒、引發溶血性尿毒症,一度插管治療、性命垂危。前者是老闆為了壓低成本而用花生粉代替杏仁粉;後者的生乳會蔚為風潮,是來自酪農業景氣低迷加上大眾追求天然的心態。兩者都跟「錢」脫不了關係,而後者一個更大的隱憂,是人們寧可仰賴傳聞和經驗、而不是科學證據。
犯罪
這是本系列中最戲劇性、也最讓人坐立難安之處。如果是那種因為成本考量而引發食安問題的犯罪,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真是諷刺),但此處我指的犯罪並非這種類型,而是大家比較難想到、卻真實發生在食品產業領域的:竊盜、剝削、屠殺。
在〈律師、槍枝、蜂蜜〉裡,面對蜜蜂生態變化、市場上假蜜橫行,蜂農的生計已經很困窘了,居然有個地區發生蜂箱的連續竊盜案,好幾位蜂農的蜂箱一夜之間被搬到一個不剩。在〈蒜味〉裡,一家進口蒜頭到美國的中國公司被對手踢爆,他們竟強迫囚犯長時間剝蒜頭、壓榨其勞力,甚至出現有人剝到指甲受損而被迫用嘴的不衛生情況,而剝削囚犯的行為在美國及其他注重人權的國家都是被禁止的。在〈家禽產業巨頭〉裡,則是有養雞戶面臨競爭者的殘酷破壞──大量雞隻因為通風和暖氣被動手腳而被活活悶死,「大規模集中養殖」成為屠殺的幫兇。
政治與中國因素
在〈律師、槍枝、蜂蜜〉裡提到,美國因蜂蜜產量下跌、必須進口,給了中國產的蜂蜜「傾銷」的機會,為了反制、加上中國蜂蜜的假蜜比例高,美國祭出嚴格審查和高關稅的手段,而中國則藉由鄰近第三國轉運並偽造文件來闖關,其中一個被利用的國家,就是台灣。回顧上一段提到在〈蒜味〉裡中國違反人權的作為,再看看近期他們隱匿非洲豬瘟疫情、屢屢有人夾帶肉品入台的事件,相信各位心中自有評斷。
在〈鱈魚已死〉裡,美國著名的環保組織 EDF(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為漁業資源減少提出漁獲量「配額」的概念,後來也順利入法;但配額可以「買賣」,造成「公共資源私有化」的爭議。類似的制度已在冰島實行過,結果就是當地的小漁民幾乎消失殆盡,資源都集中到漁業公司手上。此外,EDF 主席後來被提名為政府官員,也引發政治酬庸的疑慮。
綜上所述,《盤中腐事》充分揭露了(至少在食品這個領域)從來就沒有什麼經濟歸經濟、環境歸環境、政治歸政治、苓膏龜苓膏的事,每個議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推薦給關注時事議題或喜愛紀錄片的朋友們。更重要的,是別把每天經歷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找到一件事努力去關注、去思辨、去行動,你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