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2015)與《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的《真寵》(The Favourite, 2018)應該是歷年來最讓人容易理解的作品。透過英國女王與宮廷親信的三角戀,暗示十八世紀在光榮革命之後的兩黨勢力消長,也象徵愛情即政治、政治似愛情的弔詭關係。
《真寵》的故事核心圍繞在斯圖亞特王朝(Stuart)的最後一任君主安妮女王(Queen Anne, 1665 - 1714,Olivia Colman 飾演),以及曾經與她過從甚密的兩位女爵莎拉夫人(Lady Sarah, 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 1660 - 1744,Rachael Weisz 飾演)、艾碧嘉(Abigail Masham, Baroness Masham, 1670 - 1734,Emma Stone 飾演)身上。莎拉夫人和艾碧嘉是安妮王后前後任的「寢居夫人(Lady of the Chamber)」與「君主帳戶管理員(Keeper of the Privy Purse)」,這兩者都是宮廷的有薪職位。不過,莎拉夫人的丈夫是最高級的爵士(Duke)爵位,而艾碧嘉的先生則是爵位中最低階的男爵(Baron)。雖然就受寵程度來說,莎拉夫人最後失寵,但就爵位與收入來說,莎拉夫人還是大勝。
片名「真寵」(the favourite)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其實是個政治語言,更真確的名稱應該是「寵信」,盛行於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歐洲宮廷。「寵信」是君主身邊的親密紅人,有同性也有異性,有些是意氣投合的密友,有些則是涉及愛與性的後宮情婦。然而無論何種關係,寵信多與君主共享權力,甚至權高君主,傲慢睥睨且越位干政。例如在《寵信》中的莎拉夫人,就是歷史中著名的寵信,既是安妮女王的寢居夫人、服飾夫人(Misstress of the Robes),也是女王的密友和智庫,既能左右女王的意志與決定,讓同黨渴望攀附,也能干涉議會的風向,令政敵相當厭惡。
雖然《真寵》劇中的莎拉夫人,後來後悔恐嚇安妮女王,而親手把兩人的通信燒毀,然而現實中的莎拉夫人卻是真的授意讓自己的私人秘書撰寫諷刺歌謠(〈A New Ballad. To the Tune of Fair Rosamond〉,見下圖),不只發黑函在宮中傳頌艾碧嘉跟女王過從甚密、暗通款曲,戲謔嘲諷兩人的髒骯床事和邪惡失德,還親自把這些歌謠送到女王面前,威脅女王一定要把艾碧嘉攆出王宮,因為艾碧嘉對女王的熱情宛若地獄來的惡魔。不過,莎拉夫人如此的恫嚇不但沒有獲得認同,反而更加激怒女王,讓她不願與莎拉夫人和解。
其中,安妮女王與莎拉夫人自幼即是朋友,除此之外也有政治的連結,安妮女王的父親是光榮革命時被罷黜的詹姆士二世(James II),而詹姆士二世在位時的心腹將領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受爵位之後,被稱為馬爾博羅公爵,也就是莎拉夫人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