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錄影帶謀殺案》:大衛柯能堡與身體的血肉暴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1983)是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創作的關鍵轉折,他不再依賴類型片的保護性結構,轉而將「身體」暴露於訊號與意識形態暴力之中,解剖感知被技術塑形的過程。這既是回歸,也是躍進。曾在《掃描者大對決》(Scanners,1981)中被壓抑的原始力量──性、疾病、內臟與厭棄──此刻全面回潮,並推向視覺與倫理的臨界點。

全片鏡頭冷靜,視覺激進,濃縮了柯能堡電影語法的核心母題──身體異變、主體崩解、暴力與性的纏繞──並以此為轉譯節點,引領他邁向《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2005)、《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2007)等超越類型的哲學探索,逐步轉化為一位以影像介入倫理、技術與文化病理的思想者。

這部作品的獨特性,也在於將政治意識前景化,「錄影帶」不再是中性媒介,而是訊息操控與國家機器滲透心智的象徵。那條濕潤悸動的裂縫,不但是赤裸的挑釁,也是莊嚴的宣告,身體與媒體的交會亦構成一種新型政治語法:現實不再外部施加,而於感知與血肉間內化生成──身體成為意識形態的介面。

一切從電視螢幕開始。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影片伊始即揭示觀看的失控:主角麥克斯(Max)被螢幕喚醒,影像早已滲入其日常。布萊娣(Bridey)、妮琪(Nicki)與歐布萊恩「疑妄」博士(Dr. O’Blivion)等角色全以影像作為初登場,暗示敘事早已被媒介吞噬。螢幕不再是中介,而是現實的塑形者──它播送、植入、宰制,觀眾與角色從積極的觀看者淪為被動的接收者,媒體裝置從觀看的窗戶變成銘刻於肉身的機制。以麥克斯為例,他的身體因觀看而受控,最終與機械融合為影像的接口,他的轉變象徵著觀看行為的顛覆:觀看不再是距離與理解的姿態,而是一場解構與侵蝕。他被迫「透過影像觀看」、甚至「被影像觀看」,並將自我瓦解於感知洪流中。

《錄影帶謀殺案》的每個畫面皆以麥克斯作為敘事中心,而這種第一人稱視角,是對主體性表現模式的澈底改寫,因此觀眾不再觀察主角,而是被捆綁於幻覺與崩潰之中,親歷其錯亂與變形。柯能堡在此開啟一種嶄新的敘事實驗,使得電影不再僅是呈現經驗,而是讓感知本身成為主體。他後續的《裸體午餐》(Naked Lunch,1991)、《蝴蝶君》(M. Butterfly,1993)、《童魘》(Spider,2002)等,皆延續此策略──觀看不再是觀看,而是沉溺、感染與共生。

此作探討的不是觀看本身,而是觀看如何化為肉身。麥克斯的主觀視角不再是認識的通道,而是控制的陷阱:觀眾被困於幻覺,無法抽離真假。此策略瓦解了縫合機制,將觀者暴露於影像宰制的核心現場。而最驚人的瞬間,是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觀看《錄影帶謀殺案》──並成為幻覺的共犯。我們無從辨識自己是否也如麥克斯般,墜入影像構築的虛境。螢幕不再中介,而是幻覺本體。如歐布萊恩所言:「北美的思想戰正於影像中展開──就在映像全覽館裡。」這句話,說給麥克斯,也說給所有已被拉入影像的我們。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整部電影遂化為一場窺視儀式,觀眾無意間捲入施受虐的劇碼。觀影行為變成愉悅的屈從,我們在影像鞭擊下顫動,屈從於節奏與痛感,屈從那具他者之身──那電影自身。我們服膺於影像,也成為其奴役。巴瑞(Barry Convex)的質問:「為何有人願看這種骯髒節目?」不只是對角色的質問,更是對我們的回望:觀看即是染污,而我們早已被影像收編。

同時,電影也展示出男性凝視如何透過螢幕完成權力的肉身化。麥克斯作為唯一主觀視角與敘事核心,將整部電影鎖定在男性主體之中,使角色如妮琪一現身即落入被觀看、被操演的位置。妮琪自始便以影像形態出現,從未脫離「螢幕他者」的角色,她的身體既是慾望的投射面,也成為螢幕本身,最終與《錄影帶謀殺案》的機械實體合一,化為那台會呻吟、呼吸的電視機。

她的被觀看性,不僅召喚麥克斯的暴力慾望,更成為觀看機制的誘餌:他無法直施其暴,只能透過窺視與螢幕,對她的影像施以鞭打。暴力發生於影像中,他鞭打妮琪的電視影像,畫面變形、呻吟,感知與施虐糾纏一體。柯能堡迫使觀眾佔據麥克斯視角,親歷這場觀看的侵犯與不適。

麥克斯在遇見妮琪之前,便已沈迷於映像全覽館的節目──錄影帶非引誘,而是喚醒他潛伏的施虐衝動,妮琪像是他慾望的預言者,既洞察也執行他的幻象。作為觀看與慾望的交界體,妮琪遊走於影像與肉身之間,具現麥克斯的幻想,也揭示他只能透過螢幕與受虐圖像建立自戀式的欲望聯繫。她既被凝視,也操演凝視,是觀看機制中稀有的能動他者。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兩人初次交媾時,麥克斯便幻想身處紅色酷刑室,一處他甘願沈淪的異域,只為滿足無法壓抑的欲望。妮琪讓他直面潛意識的慾望,也讓觀眾意識到自身觀看的共犯位置。相比麥克斯不願承認自己從映像全覽館的畫面獲得快感,她主動擁抱暴力,自稱為映像全覽館而生,躍入其中,邁向成為新血肉(New Flesh)的第一步。

圍繞麥克斯的,還有一張看似邊緣、實則支配其命運的角色網絡。女性角色如瑪莎(Masha)與布萊娣,雖未被明確性化,卻同樣失控地介入麥克斯的幻想。雙雙從人類主體,無端成為捲入其施虐幻覺的無辜承受者,前者被噤聲,後者被掌摑,代表了慾望錯置的倫理殘影,而真正掌控局勢、推動麥克斯男性主體想像瓦解的,是妮琪與碧安卡。碧安卡延續妮琪的力量,以照護、教導與啟發為名,完成對麥克斯的「系統重置」。她們皆非男性主體的鏡像,而是慾望與影像交錯中的顛覆力量。

真正駭人的墮落與變異,則發生在麥克斯自身──他既是怪物,也是受害者,更是片中最具「女性特質」的角色。腹部悸動的裂縫象徵麥克斯從主控者轉為可被穿透的肉身,不僅女性化了他的身體,更標誌著主體的被動化與感知被影像重寫的開端。

錄影帶插入體內後,他的現實──身體與心理──皆由這裂口調度與操控。從觀看他人到被觀看、從操縱影像到成為影像的載體,麥克斯經歷了主動與被動的顛覆,他的裂口如錄影機插槽,錄影帶則化為血肉媒介,完成影像與身體的結合,新血肉於焉誕生。他被錄影帶「受孕」,影像使其誕生武器,也導向死亡。他不再是施暴者,而是被暴力書寫的肉身。這不只是性別角色的反轉,更是感知政治的終點:從觀看者變為螢幕本身──被觀看、被操控、被貫穿的對象。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觀眾不妨將整個過程,視作麥克斯對未被釋放的突破性慾望所產生的道德後果,一種歇斯底里且具肉體化的實現,突破性欲與倫理自我主體性之間的對立,在這作品中於男性身體上展演。麥克斯起初帶著一種根本性的匱乏,試圖透過影像補償,觀看符合其暴力幻想的色情內容;然而,他的慾望最終引導他走向那道悸動的裂口,將媒介納入體內,讓影像與肉身融為一體。當巴瑞將錄影帶塞入他體內、低語「為我敞開心胸,麥克斯」,本片進入極端的象徵場域──影像與肉體的結合化為暴力與慾望的終點。他曾凝視他人受難,如今卻以同樣姿態被貫穿與操控。麥克斯如同被「誘惑」進入這場遊戲的女性,最終被自身構築的體系吞噬。

不只如此,這場變形為麥克斯裝配了新的性徵:以金屬鑽頭刺入手臂的血肉槍(fleshgun),既是武器,也是慾望的具現與懲罰。他從藉之撫摸腹部的皮疹到將槍插入裂口,反向內化性暴力結構,並據為己有。血肉槍既延伸其慾望,也導向毀滅。他用它殺人,最終轉向自身,從控制走向崩解,從外射轉為內爆。曾施加於女性的痛苦,如今悉數回返於身。此槍由暴力象徵轉為懲罰器官,而裂口成為慾望清算的現場。當他舉槍自戕,陽具主體性隨之終結,影像敘事與身體政治亦抵達極限。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當麥克斯被系統吞噬,觀者也被迫面對自身的共謀。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柯能堡揭示影像不僅形塑慾望,更與感知共構,使觀看者與媒體生成共生關係。當螢幕成為器官,觀看轉化為一種被動的注入與承擔。影像生成慾望,而慾望,總與控制、暴力、快感共構。《錄影帶謀殺案》並非提出抵抗之道,而是留下倫理難題:當所有慾望皆由影像生產、重現與消費後,我們是否還擁有選擇的自由?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錄影帶謀殺案》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提供

劇照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0
《殺夫》作為一個反映在極端父權下,女性命運注定悲慘,即使反抗也頂多同歸於盡、別無出路的文本,尤其能凸顯出這個「理所當然」的矛盾。指出這個矛盾便是在問:要如何從這類文本中讀出女性培力、翻轉性別權力關係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4/10
《殺夫》作為一個反映在極端父權下,女性命運注定悲慘,即使反抗也頂多同歸於盡、別無出路的文本,尤其能凸顯出這個「理所當然」的矛盾。指出這個矛盾便是在問:要如何從這類文本中讀出女性培力、翻轉性別權力關係的可能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紅色房間」意指在暗網中開設直播,以折磨少女的肉體來獲得打賞,用鮮活的生命作為暗網流動市場中的價值資本。然而,這部片特別之處在於,導演拒絕迎合犯罪事件窺看者的獵奇心理,拒絕以視覺展現房間裡發生的一切,即使「看不到」兇手的犯行、受害者的慘況,但絕對足以達成對觀影者的合理加害。
Thumbnail
「紅色房間」意指在暗網中開設直播,以折磨少女的肉體來獲得打賞,用鮮活的生命作為暗網流動市場中的價值資本。然而,這部片特別之處在於,導演拒絕迎合犯罪事件窺看者的獵奇心理,拒絕以視覺展現房間裡發生的一切,即使「看不到」兇手的犯行、受害者的慘況,但絕對足以達成對觀影者的合理加害。
Thumbnail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講述一個偶然開始殺人的平凡男人和一個追捕他的刑警的故事。
Thumbnail
講述一個偶然開始殺人的平凡男人和一個追捕他的刑警的故事。
Thumbnail
警告!🔞本文含有敏感議題,請讀者慎入。
Thumbnail
警告!🔞本文含有敏感議題,請讀者慎入。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