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脆弱的力量

1981年後的世代,Y世代,與資訊和科技最緊密接觸的時代,同時我們也被貼上「草莓族」標籤的世代,意指脆弱、抗壓性低。但真的因為表現脆弱就意味著我們是失敗的一代嗎?
「不夠」的文化,造就我們的不滿足
每天生活周遭總是充斥著「錢不夠」、「時間不夠」或「努力不夠」。在這樣「不夠」的文化裡,匱乏感(Scarcity)會非常強烈。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欠缺而計算著擁有什麼、想要什麼、沒有什麼,還有別人擁有什麼、想要什麼、沒有什麼。
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失去自信參與世界的能力。
想要消除匱乏的感覺,作者認為不應該是追求更多,而是自足與知足,也就所謂的「全心投入」。作者在另一本作品不完美的禮物中提到,全心投入的生活是自信參與生活,亦即培養勇氣、包容與連結。其核心價值來自自我的脆弱和自我價值: 在面對不確定性、風險和情緒衝擊時,知道自己已經夠好了。
你無法選擇逃避脆弱,人生本來就是脆弱的
作者給脆弱下了這樣的定義:「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聽起來是很正面,很有勇氣的感覺,是吧。我們無時無刻面對人生的變化無常,應該是需要脆弱這樣的情緒存在,偏偏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只能開心、快樂,不應該有任何負面情緒。就算受到委屈或不平等的對待,也要往肚子裡吞,因此我們把脆弱和軟弱畫上等號。這樣的迷思導致人們武裝自己,刻意迴避脆弱和情緒化,甚至鄙視和批判當對方展現脆弱的一面。
鴕鳥心態(Ostrich Syndrome),不敢面對現實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的行為。
事實上脆弱是所有情緒和情感的核心。我們所渴望的愛、歸屬感、喜悅、勇氣、同理心、希望、責任感,都是來自脆弱的感受。以「愛」為例,我們每天愛著可能愛或不愛我們的人,他們可能一直留在我們的生命中,也可能下一秒轉身離去。愛是不確定的,是冒險的,但沒有人能終其一生不被愛也不愛人。而這一切,都使我們脆弱。
克服自卑是接納脆弱的關鍵
當我們盡心盡力的寫一篇文章,打了一份報告或設計一個產品後和他人分享,卻因為自卑作祟導致我們不自覺的將個人價值與成果的評價畫上等號。我們會因為評價不好而退卻,甚至封閉自己;會因為評價不錯而受到制約,從此過著迎合別人的人生。
自卑就像深淵的惡魔一樣隨時在你的腦中影響著你,操縱著你,試圖把你拖入黑暗之中。在你表現好的時候說著:「不過是幸運罷了,少得意忘形了!」;在表現不好時嘲笑著你:「早就說你做不到的,你還不夠格…。」因為自卑壓抑著我們的自我價值和連結,所以我們無法擁抱脆弱。
克服自卑情緒是一種練習,需要時間培養,需要勇氣接觸外界,說出難以啟口的事。就如阿德勒 被討厭的勇氣所寫的:「『勇氣』就是克服困難的活力。缺乏勇氣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墜入人生的黑暗深淵。」
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探索黑暗時,才會發現自身光明的無限力量
“榮耀屬於站在競技場上的勇者。他們臉上的汗水混著塵,血跡斑斑; 他們勇敢奮戰,有時會犯錯,甚至一錯再錯;可是他們知道必須奮戰不懈,必全力以赴,贏取最後的勝利。他們當然也明白可能落敗,如果那是一種奮鬥到底之後的宿命,雖敗猶榮。”—— 羅斯福 民主國家中的公民權利
這陣子面對工作、感情及朋友等各種壓力,對於習慣掌控一切的我來說糟透了。看著同儕出國、升學、創業,而我還在為了面試緊張不已,同時深知能力不足,急著補強自己卻因為方向太多不知道從何下手,整個人生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慌不擇路。心情也因此受到影響,隨時都處於焦慮、窘迫的情況,在面對他人時又要表現的掌控全局的帥氣模樣。慢慢地,身上的偽裝已經壓的我無法喘息了。它讓我保持緘默,以免有人注意到我的不完美和脆弱,卻也讓我疲憊不堪。
看完脆弱的力量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的自卑和不願意面對自身的脆弱造成的。錯誤和缺失在所難免,唯有發揮勇氣站出去,面對自身的脆弱,展現最真的自己,才不會後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