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最後的一席話 Marie Colvin的一場Private Wa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更多文章:https://medium.com/@kwanchunhoi

《第一眼戰線》(《A Private War》)是改編自戰地記者Marie Colvin(瑪麗科爾文)的真人真事。Marie Colvin是美國人,為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當戰地記者26年。1999年深入東帝汶戰區;2001年在北斯里蘭卡受炮彈所傷,左眼受害,從始獨眼便成為了Marie Colvin 無畏無懼的標記,她自謔為「獨眼船長」,笑語中帶苦。2012年2月22日, Colvin與攝影師保羅決定一起前往被圍困的敘利亞霍姆斯市,炮火擊中傳媒區,二人命喪戰場。
《A Private War》將Marie Colvin 的生平拍成電影,電影英文名《A Private War》。電影片頭與片末都播放了Colvin 的訪問,令人深思。
“It’s like writing your own obituary. I suppose, to look back at it and say, you know, I cared enough to go to these places and write in some way something that would make someone else care as much about it as I did at the time, part of it is you’re never going to get to where you’re going if you acknowledge fear. I think fear comes later when you’ve — when it’s all over.”
「我在寫自己的訃聞,我回想過去,我會這樣說。我關心戰場的事,於是我報道出來,希望有人關心。如果感到恐懼,又無法行前一步(找真相)。恐懼往往在之後出現,當所有事情完結。」 — Marie Colvin(瑪麗科爾文)

真相的誘惑

《A Private War》講的是戰爭的殘酷,Marie Colvin在戰場上足印,全是濫殺平民的鐵證。她不到現場發掘真相,戰場上的大屠殺恐怕永遠埋藏地底。Marie Colvin 兩次的受害,都是保護他們的軍隊與同業撤走的時候,惟她偏向虎中口尋找真相。
Marie Colvin在《A Private War》呈現了她平凡的一面。
電影片頭片末加插了Marie Colvin 真人的訪問,聽下去是「無sound bite」的引言,其實真實的人說內心的話才是餘音嫋嫋的名言,Marie Colvin 的最後之言令人一再回味。她講出一個記者內心深處的一把聲音:記者也會恐懼的。只是記者在現場「想採訪」求知的慾望一時間蓋過了她當刻的恐懼,好運便讓記者跳過巨人,記下殘酷無恥的殺戮,不好運的這一則可能成為最後的無聲報道。這並不代表記者永遠是正義感蓋過理性,現場一鼓作氣走在最前,有時是敵不過真相的誘惑,這令Marie Colvin 一次又一次身陷險景,也正是這種真相的誘惑,使她可以正襟危坐地兩次訪問利比亞狂人卡達菲。
Marie Colvin 最後的一席話嘎然而止,是說出記者的天性。好的記者不作英雄,只相信真相。

Marie Colvin 一個平凡女人

導演Matthew Heineman 不止是拍出戰爭的殘酷,也不盡是歌頌Marie Colvin 的英勇。早兩年的記者為題材的《封鎖新聞線》、《焦點新聞》和《因真相之名》關注點落在新聞自由的核心價值上,細膩刻劃記者與背後強大的力量苦戰,兩敗俱傷下才成功將真相公諸於世。《A Private War》焦點不放在報館,將Marie Colvin 刻畫成一個普通的妻子、平凡的事業女性。
西方新聞界有一句名言:記者代公眾的眼睛去看世界。這種記者的「角色」有時讓人透不過氣,這種使命與羣眾的簇擁下,也可能讓Marie Colvin 感到有點累。她做了十多年戰場記者開始有創傷後遺症,進入戰場採訪成癮,失去了丈夫後繼續在戰場上報道是刺激驅使還是純為追求真相?Marie Colvin曾經亦不敢面對。
多次摘下新聞奬又如何?新聞奬可以為多少個記者帶來幸福,是一個全球新聞界的一個大哉問!Marie Colvin跟其他女記者一樣,是一個平凡的女人,渴望擁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希望替丈夫生兒育女,可惜流產兩次,與丈夫愈走愈遠。報道了觸目的獨家新聞時,報館編輯和老總捧你上天,年紀大了一點便送一個年輕女記者跟你上戰場,在辦公室的總編在提醒妳:記者你老了便該回報館了。從血腥的戰場回到安隱的城市,誰不想窩久一點,Marie Colvin 有男友疼,公司有人叫「大姐」,誰看不起自己?是自己吧,因為違背記者的天性是一種煎熬,而跑不到新聞要編輯「善意提醒」也是對記者的一種莫大的懲罪。
露莎蒙碧姬(Rosamund Pike)演得很好,臉上沒有明確告訴觀眾Marie Colvin 想成為一個怎樣的女人,她告訴了觀眾Marie Colvin 是一個進入戰場四處嗅真相的動物,一開電腦打報道進入忘我境界,戰場上沒有國籍身份之別,真相就是真相。「走吧!誰都撤了」,敍利亞戰場上給Marie Colvin 最後的忠告,但她仍然堅持做最後的一場直播,因為她深信「真相是最大的武器」。
《A Private War》講的是一場仍然存在的戰爭,還有記者內心糾纏的一場「私人」戰爭。但願所有看這篇文章的香港人記得,根據保護記者委員會的資料,2017年全求有262名記者被監禁,82名記者死於戰場。
他們都是戰地記者。謹向所有身在陷境的記者致敬。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好奇是今日的周星馳會如何說服一個中國人活在一個顛倒是非、貧富懸殊的社會,憑藉「小人物」的小力量也可以在社會上發光發熱,而這小人物不是靠插科打諢上位的,難道中國人單靠「努力」便可以成功?
我好奇是今日的周星馳會如何說服一個中國人活在一個顛倒是非、貧富懸殊的社會,憑藉「小人物」的小力量也可以在社會上發光發熱,而這小人物不是靠插科打諢上位的,難道中國人單靠「努力」便可以成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街拍攝影師 Vivian Maier 在過世後才受到矚目。透過紀錄片,我們得以一窺他謎一樣的生活與作品。Vivian Maier 的作品,讓我們看見快閃的、簡單的、自然的生活與社會底層的觀察。紀錄片中的收藏家 John Maloof 更是將這些美麗的作品帶給大眾的重要人物。
Thumbnail
主角在與麥可的對話中,揭示了她的失落和愛情的記憶,以及一台古董相機的重要性。
Thumbnail
近來的床頭書是《行走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作者提到「我想要漂泊的人生,去看看遠方的世界;也想要平靜的人生,去滋養躁動的靈魂。在中東做一名戰地記者,恰好同時滿足這二種要求。」 闔上書,想起近年的主流想法是人生不要留遺憾,想做什麼就要行動,聽起來是極有道理的,但是,對有些人來說,現實是殘酷的,
Thumbnail
  《西線無戰事》為德裔美籍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1898-1970)於1928年開始連載的半自傳小說,並三度搬上大螢幕。然而現實的埃里希最後倖存下來,並將對戰爭的省思寫成小說,電影則以悲劇收場。   本片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法國
Thumbnail
...神獸濃縮娘親的八點檔故事...婦女勵志篇...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由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下的,關於蘇俄女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記憶。
Thumbnail
一打開就捨不得闔上的小說,直擊娛樂記者與媒體圈的核心,還有那個龐大複雜的利益共犯結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講述了三位歷久彌新的女主角從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自由的渴求。這三位女主角各自承受著心靈的壓迫,懷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本文將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出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女二》文字很高級,情緒很有厚度,細膩但不瑣碎。一個等功成名就的機會等了十多年的女演員,在追求夢想的漫長旅途中會有的痛苦、糾結、成長和昇華,都很完整、很真實。
Thumbnail
誰是佛吉尼亞·伍爾芙? 就是那個說「如果一個女人準備寫小說,她必須要有錢和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的那個人。 就是電影《時時刻刻》,妮可·基德曼刻意墊高鼻子飾演,最後口袋裝石頭走進河中自盡的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街拍攝影師 Vivian Maier 在過世後才受到矚目。透過紀錄片,我們得以一窺他謎一樣的生活與作品。Vivian Maier 的作品,讓我們看見快閃的、簡單的、自然的生活與社會底層的觀察。紀錄片中的收藏家 John Maloof 更是將這些美麗的作品帶給大眾的重要人物。
Thumbnail
主角在與麥可的對話中,揭示了她的失落和愛情的記憶,以及一台古董相機的重要性。
Thumbnail
近來的床頭書是《行走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作者提到「我想要漂泊的人生,去看看遠方的世界;也想要平靜的人生,去滋養躁動的靈魂。在中東做一名戰地記者,恰好同時滿足這二種要求。」 闔上書,想起近年的主流想法是人生不要留遺憾,想做什麼就要行動,聽起來是極有道理的,但是,對有些人來說,現實是殘酷的,
Thumbnail
  《西線無戰事》為德裔美籍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1898-1970)於1928年開始連載的半自傳小說,並三度搬上大螢幕。然而現實的埃里希最後倖存下來,並將對戰爭的省思寫成小說,電影則以悲劇收場。   本片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法國
Thumbnail
...神獸濃縮娘親的八點檔故事...婦女勵志篇...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由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下的,關於蘇俄女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記憶。
Thumbnail
一打開就捨不得闔上的小說,直擊娛樂記者與媒體圈的核心,還有那個龐大複雜的利益共犯結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講述了三位歷久彌新的女主角從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自由的渴求。這三位女主角各自承受著心靈的壓迫,懷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本文將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出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女二》文字很高級,情緒很有厚度,細膩但不瑣碎。一個等功成名就的機會等了十多年的女演員,在追求夢想的漫長旅途中會有的痛苦、糾結、成長和昇華,都很完整、很真實。
Thumbnail
誰是佛吉尼亞·伍爾芙? 就是那個說「如果一個女人準備寫小說,她必須要有錢和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的那個人。 就是電影《時時刻刻》,妮可·基德曼刻意墊高鼻子飾演,最後口袋裝石頭走進河中自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