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

含有「美國內戰」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柯特1851海軍型(Colt 1851 Navy, Walker)是一款由塞繆爾·柯特於1847年至1850年期間研製的火帽式點火單動式轉輪手槍。該槍一直持續生產至1873年,並逐漸地被使用金屬彈藥的手槍所取代,內戰結束後,使用固定金屬彈藥筒的左輪手槍開始廣泛使用。
Thumbnail
鬼滅之刃 / 無敵少俠 /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Thumbnail
這幾年常會看到有關撕裂美國的討論,特別是三普第一次選總統,三普挑釁的言語不斷衝擊撕裂美國的價值核心,好像美國原本是一個很團結一致很有共識的國家。在往前一點的討論就是1960年開始激化的左右文化戰爭撕裂了美國,只不過沒像三普那麼挑起全球敏感神經,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美國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長期以來大家互
Thumbnail
像美國、德國這樣的聯邦制國家確實是相當有趣,也能感受到各州的文化、宗教、種族、思想上的差異,現在因為加州本身的問題,不少加州人逃難到其他州,我想也會造成不少投票上的改變喔~
avatar-avatar
David Wu
我也更喜歡沙丘1和莎莉賽隆的Furiosa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我不能認同這是一部好片子。昨天去了電影院之後,回來的路上是一肚子氣:白花了 360元。昨天我也在方格子我自己的沙龍上寫了篇批評,之後我才去google 關於本片的影評。我發現好像很多影評都是站在正面的角度看待,就沒有人批評的嗎?我最不滿的是:處理這麼嚴肅的議題,卻以不論背景是什麼,這就是進入戰爭的慘況來作為託辭,一是不負責任,二是規避了政治上民主黨及共和黨在意識型態上的對抗。拍一部美國內戰的片子,怎能避重就輕的規避掉這個基本的問題呢?這部片適合從大視角來切入探討,卻改從細微的小視角來處理。大視角不一定就會忽視了活生生的戰場衝突以及其中的人性掙扎,只要劇情能反映各種立場的人士的觀點,大視角也可以做到客觀評價,而不是一定要由記者的角度來看待才叫中立。這太鄉愿了。 關於背景問題,您說:『非常精簡、有效率的方式帶出政治概況,包括現任美國總統已在他的第三任期,他解散了聯邦調查局、把記者視為敵人、轟炸平民也不要緊,具體實現現代人們對「民主將死」的恐懼。』您不覺得這根本就是在取巧嗎?三言兩語就當作把內戰的背景做了交代。編劇不是沒有能力寫,而是電影公司根本不敢拍有爭議的論述,因為他們不能得罪任何政治立場的觀眾,不能跟錢過不去。經典戰爭片太多了,搶救雷恩大兵、戰地琴人、辛德勒的名單、鋼鐵英雄......每部都有不同的視角,也都有發人深省的意義在。以記者的視角出發不是問題,問題在編劇規避了所有可能引起爭議的話題。太投機了。 不管什麼資深影評、權威電影雜誌如何吹捧,在我心裡這就是一部投機片。
好像很多人想看美國打起來, 雖然這部片中戰爭場面不多, 但劇情想傳達的事情仍舊意味深遠。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5/5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Thumbnail
5/5美國內戰
avatar-avatar
Sakomizu
一般「Civil War」就是指「內戰」。但「Civil」本身又有「文民(非軍人)的」之意。不禁讓人猜想是否片名同時帶有「文民的戰爭」之意。
Alex Garland的新作《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最高規格拍攝了一場以戰爭為題的公路電影。 以他慣有的末日美學,殘酷地讓觀眾直擊戰爭的本質,用細膩的音效設計、詩意的畫面,讓觀眾跟著戰地記者一起看:如果現代美國打起內戰會是什麼樣子?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