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協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日前表示,日後若重返執政將與對岸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在國內社會引起熱議,日前國民黨更於官方臉書貼出和平協議的方向與原則,並在貼文中質疑民進黨政府,不簽協議無異於「不要和平,只要戰爭」。而後行政院長蘇貞昌赴立院進行施政報告前受訪表示,當年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德國希特勒簽署和平協議,換來希特勒發動戰爭,歷史昭昭,無須重蹈覆轍。
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Rhineland),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英法兩國立即向德國提出了抗議,德國表示這只是象徵性的行動,但法國仍要求英方與其共同對德進行的軍事制裁。
此時的英國卻對法提出了一個建議:「法國面對日益強大的德國,唯一的希望就是謀求妥協。」,當時有家英國報社如此報導:「德國人也就只是回到他們原本的土地上罷了,無須大驚小怪。」,由此可見當時英國對此事的普遍看法偏向消極。英國產生此看法與1935年簽署的英德海軍協議有極大的關聯,條約主要規定:德國海軍艦艇總噸位不超過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所規定的大英國協國家海軍艦艇總噸位的35%。而於潛艇方面,德國保證,保有的潛艇噸位不超過大英國協國家海軍潛艇總噸位的45%。此條約使德國合法的甩掉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更因此使德國能正大光明的擴充軍備,也能放心大膽的進行侵略行動。
在幫助西班牙法西斯政權後,希特勒便把目光投向奧地利。希特勒渴望併吞奧地利,不僅僅因奧地利是他的家鄉,更是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通往捷克到西南歐的大門,併吞奧地利的「奧托方案」,於1936年7月草擬,1938年2月12日,德國對奧地利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性,並釋放所有關押在奧地利的納粹黨人,在遭到拒絕後,德方於3月12日開始實施「奧托方案」。在武力威脅下,奧地利成了德國的囊中物。3月12日德國正式宣布併吞奧地利。
對此英法只有提出的抗議,並無任何實質行動,德國在這兩次試探性的行動後,胃口大增。沒過多久,捷克成了希特勒的下個目標。
捷克西部與德邊境有一個名叫蘇台德的地區,居住了近320萬日耳曼人,他們大多能跟當地居民和平共處。1935年後,蘇台德德意志黨在德國的指使下開始尋求獨立,受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的鼓舞,日耳曼人亨萊恩公開表示蘇台德區應實施自治,脫離捷克成立一個納粹國,同時德國政府也指控捷克政府有組織得虐待此地區的德意志人,並宣稱德國有責任保護日耳曼同胞。
一時間捷克國內局勢驟然緊張了起來,害怕戰爭的英法兩國要求捷克盡快與德國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但最後談判因為雙方分歧太大而破裂,蘇台德區得納粹份子也不斷製造暴動,處在高度警戒的捷克政府動用軍隊來平息動亂,而接獲此消息的德國在1938年五月19日調動軍隊前往邊境,捷克政府也向德國的邊境地區進軍,並形成了對峙。
眼看戰爭一觸即發,兩國隨即向捷克政府發出警告,若捷克政府不聽勸阻,英法將會不履行先前的互助防禦條約,面對如此壓力捷克政府不得不妥協並與德國談判,同時兩國向希特勒承認蘇台德地區脫離捷克,並請求不動用武力,為此英國首相張伯倫飛往德國與希特勒會面,提議召開英法德義四國的領袖會議,商討蘇台德地區事宜。
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總理希特勒,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召開慕尼黑會議,而捷克政府被禁止參與此會議。30日,四國簽署了《關於捷克割讓蘇台德領土予德國的協定》,史稱《慕尼黑協定》。最後捷克於1939年3月10日被德國正式併吞。
面對希特勒的多次挑臖,英法兩國始終回覆消極,沒有對德國進行實質性的制裁,如此也大大增加了軸心國的實力,並間接導致了日後二戰。
文章編輯:陳聲雋 文章核校:許喬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可能知道,在一次大戰前,歐洲已經分為兩大陣營在對抗。由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以及德奧義組成的三國同盟。但在大戰爆發後,相對於全數參戰的三大協約國,同盟國中的義大利卻先是嚴守中立,再來倒戈加入協約國。 不過,義大利倒戈雖然不太道義,實際上沒有破壞任何條約協定。原因是,「三國同盟」的真正意義是
Thumbnail
每天都會見面,多月來她從未向羅力軍官說過任何一句說話,現在她只能說:「再會!」也是她唯一的一句說話。
Thumbnail
  《帝國毀滅》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柏林戰役(1945/4/16~5/2),從蘇聯攻進柏林,到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於4月30日自殺、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於5月8日簽署投降書,從此宣告納粹政權瓦解。而這短短的17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再来谈一谈希特勒。希特勒和斯大林从来没有见过面,双方却可以开战,很神奇吧。   首先呢,希特勒确实不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他的一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被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当过兵,1940年又再次前往被占领的法国幸灾乐祸,两次前往意大利拜访墨索里尼,一次秘密前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与德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之后就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正确的吗?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纳粹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征服。而张伯伦的这一举措,也通常被称为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纳粹占领了波兰以后,具体对波兰做了哪些事情?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9月,德国军队入侵波兰。纳粹进入波兰以后,遂决心将波兰转变为一个奴隶国家。所有波兰人都将为德国军工所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纳粹在1
Thumbnail
1943年1月14日,蘇軍開始炮擊斯大林格勒皮託姆尼克機場。伴隨著德軍即將失敗的局面,德國空軍開始撤離機場,並運走部分醫護人員和物資。這一撤離過程暴露出德軍物資超出需求,送了很多非必需品的情況。最終,蘇軍成功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局面。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再来谈一谈二战时期纳粹的一名陆军将军阿尔弗雷德·约德尔的故事。1942年10月15日,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向希特勒建议,命令维希法国加强在北非的防御,因为有情报显示盟军可能会发动进攻;但是希特勒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他认为意大利会反对任何增强法国实力的措施。   阿尔弗雷德
Thumbnail
大家可能知道,在一次大戰前,歐洲已經分為兩大陣營在對抗。由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以及德奧義組成的三國同盟。但在大戰爆發後,相對於全數參戰的三大協約國,同盟國中的義大利卻先是嚴守中立,再來倒戈加入協約國。 不過,義大利倒戈雖然不太道義,實際上沒有破壞任何條約協定。原因是,「三國同盟」的真正意義是
Thumbnail
每天都會見面,多月來她從未向羅力軍官說過任何一句說話,現在她只能說:「再會!」也是她唯一的一句說話。
Thumbnail
  《帝國毀滅》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柏林戰役(1945/4/16~5/2),從蘇聯攻進柏林,到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於4月30日自殺、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於5月8日簽署投降書,從此宣告納粹政權瓦解。而這短短的17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再来谈一谈希特勒。希特勒和斯大林从来没有见过面,双方却可以开战,很神奇吧。   首先呢,希特勒确实不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他的一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被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当过兵,1940年又再次前往被占领的法国幸灾乐祸,两次前往意大利拜访墨索里尼,一次秘密前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与德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之后就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正确的吗?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纳粹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征服。而张伯伦的这一举措,也通常被称为
Thumbnail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纳粹占领了波兰以后,具体对波兰做了哪些事情?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9月,德国军队入侵波兰。纳粹进入波兰以后,遂决心将波兰转变为一个奴隶国家。所有波兰人都将为德国军工所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纳粹在1
Thumbnail
1943年1月14日,蘇軍開始炮擊斯大林格勒皮託姆尼克機場。伴隨著德軍即將失敗的局面,德國空軍開始撤離機場,並運走部分醫護人員和物資。這一撤離過程暴露出德軍物資超出需求,送了很多非必需品的情況。最終,蘇軍成功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局面。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再来谈一谈二战时期纳粹的一名陆军将军阿尔弗雷德·约德尔的故事。1942年10月15日,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向希特勒建议,命令维希法国加强在北非的防御,因为有情报显示盟军可能会发动进攻;但是希特勒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他认为意大利会反对任何增强法国实力的措施。   阿尔弗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