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

含有「死刑」共 19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By來自天堂的黃金鼠 序:西元2024年既民國113年10月9日夜,余於床上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遂起至書桌前,閱判決助眠。閱至死刑案之判決後,深閱後有感,故作成此文,以正視聽,抒發己見。
死刑存廢問題引發廣泛的法律與倫理討論。支持者認為死刑是維持社會安全與正義的手段,而反對者則質疑其違反基本人權並存在誤判的風險。本文探討瑞典記者Carina Bergfeldt所著的《死前七天》,從不同案例理解死刑對社會的影響,以此引導讀者反思死刑存廢的複雜性
Thumbnail
東野圭吾以虛無的十字架來比喻死刑,認為死刑是無力的。即使判處死刑,犯人也不見得會反省自己的罪行。有些犯人甚至把這視為漫長司法程序的終結和解脫。至於對被害者遺族而言,死刑不過是一種減輕痛苦的手段。自己所愛的家人被人殘忍地殺害,為甚麼犯人仍然活著呢?然而,即使犯人被判死刑,痛苦也不會消失。
Thumbnail
與其說《虛無的十字架》是推理小説,倒不如說是社會小說。雖然推理成分不高,但包含各種各樣關於死刑的觀點。要是對日本的司法制度有興趣或是想探討道德問題,不妨看看這一本。 —來自阿雀發佈於阿雀的創作窩 https://vocus.cc/article/6736eed3fd89780001510505 是的,他的作品諸多在討論道德和死刑。另推這本,有興趣可以看看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篇說的是政令寬厚,人民純樸,政令嚴苛,人民狡詰。災害福氣相倚相依,沒有一定標準,矯枉過正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以正道治國的理念,強調道德教育對於社會安定及犯罪率降低的重要性。作者提到,當社會缺乏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不理解行為後果,犯罪問題隨之增加。而死刑的存廢問題也反映出法律的複雜性與社會問題的根源。為了改善現狀,需要重建道德教育,培養同理心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Thumbnail
死刑覆核審判法官魯南,奉命到南津處理公務。 那知剛下高鐵,坐上計程車沒幾分鐘就發生車禍。 待他回過神來,司機趴在方向盤上,滿臉是血,陷入昏迷, 他自己眉骨處疼痛,伸手摸鮮紅血液,連法官制服領口都染紅。 他還能打開車門鑽出來,沒什麼大礙,還好,還好。 但是旁邊兩輛汽車的駕駛傷勢嚴重,
Thumbnail
我年初在尼爾‧蓋曼的《M,專屬魔法》中讀到《十月當主席》這個短篇故事,深受感動,餘韻直至今日。心想有可能好一陣子不會再讀到如此深刻觸動心弦的故事,適逢上週憲法法庭舉行死刑是否違憲的言詞辯論,在國內興起一波討論潮,瀏覽過一些摘要與見解後,不禁想起這個故事,再度熱淚盈眶。為什麼會想寫?
Thumbnail
5/5十月當主席
avatar-avatar
YJ
https://victoria2.pixnet.net/blog/post/38719704#_=_?utm_source=PIXNET&utm_medium=Blog_CollectionEXP_login
探討臺灣與中國在死刑制度上的顯著差異,尤其是在法律規定、歷史背景及社會反應方面。臺灣目前正面臨死刑存廢的討論,與中國嚴厲的懲治「臺獨」法案形成鮮明對比。分析臺灣與中國法律實踐的歷史脈絡,並提出對法治與人權議題的深入思考,特別是在當前全球人權主流的背景下,臺灣的討論或許能啟發中國在法治與人權上的反思。
Thumbnail
這部牽涉著法律專有名詞的戲劇作品,試驗完全使用臺語來表現,為著向這个精神致意,這篇感想我嘛用臺語來紀錄。 我看了上蓋直接的反應,其實是「無彩」。
3/5無罪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