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Personal Brand Studio#5: 個案分析

嗨,過了一個月總算有機會來寫這系列的最終章,這篇將會側重以我所學的知識分享最終產出的成品,其實最後繳交的logo應該有4、5個,但我想挑其中完成度較高的來分析,也是自己比較喜歡的;誠然,這件logo比較屬於個人用途,即便到了最後仍有些微可以改善的空間,但累積約8週的課程以及這一個月下來的修改,是目前具備較多討論空間的,同樣地,若有高手或資深前輩看見有不足的地方,請不吝賜教。
Final  Personal Logotype
Final Personal Logotype
在表述這件作品的發想過程與實際製作前,還是想補充一些關於標誌設計的心法,是在練習當中可以留心的部分(這裏指的並非法則,這聽起來比較像是既定的規範,而設計一份標誌或圖符時,我認為保留多點的彈性較能創造多元的可能性)
  • Overall Strength: 嘗試讓作品保有黑白與彩色的款式,即便當初在草稿階段時便不認為它適合純碎的黑與白,但這麼做能夠淬煉其設計核心的深度
  • A Simplified Varaint: 當黑白款式不論怎麼套用都感到不適合,考慮加入一些簡單的變化在裡頭(比如筆畫末端的巧思、負空間運用,甚至厲害一點的錯視)
  • Iconic Clarity: 將保守的、精緻的細節以更大膽、強烈的元素取代之,有時候反而能彰顯出鮮明的風格
  • Infrastructure: 在設計中善用網格或輔助線來創造連貫性與獨有的秩序
  • The Human Touch: 同時間準備好隨時打破這些框架(網格/輔助線)來達到自然不造作的視覺效果,因為過多倚賴這些網格/輔助線其實會縮限設計的可能性
  • First Thing First: 建立清晰的視覺階層,透過強化標誌中最重要的視覺元素來使之能夠聚焦於此;其它方式例如:調整大小、明亮、顏色、對比、位置等等
  • The Un/seen: 若條件許可,在負空間中同樣也建立起穩固地、良好處理的視覺階層;然而負空間的啟動時常得端看設計初衷,因此這點並不強求,但依然能在收尾時多加注意與標誌本身的比例是否與規劃時吻合
  • Expect the Unexcepted: 意思與主動啟動負空間的概念差不多,用不同的角度觀察是否有任何在意料之外的元素,而這點經常是在與他人分享或討論時可能會得到的收穫,設計者在執行時可能會因為有著自己的原則而產生盲點,反之觀看者是以最後的模樣來審視,在這來回當中就可能給予不同的觀點
  • A Strong Finish: 最後潤飾設計的草稿或系統,根據每件作品的傾向給予適當的收尾,但基本上都是期望俐落、精緻的模樣(無論是商業用途或個人創作)

回到主題,我是如何設計這份個人標誌的呢?記得最初的動機其實還蠻隨性的,因為要畫一個符號或圖像來表達自己似乎很難找到發想點,而當時在第一堂課總不免來個自我介紹,在班上都以英文綽號——Allen作為稱呼,想說這樣比較好記,不然每次都要以中文英譯來讓對方記得實在有些繞口,純粹只是為了方便,不是因為討厭自己的中文名。在閱讀課程大綱後,知道會有某幾堂課以字型偏重,於是就在想怎樣融合中英文名的方式?而在國外,其實也很常聽到他人不會以全名來稱呼自己,比如說:Evelynn可能就簡稱Eve,再加上除了名字與家族姓氏外,多半還有中間名,所以就可能就會看到像是Peter Benjamin Parker或縮寫成Peter B. Parker(嘿對這裡用個人私心喜愛的蜘蛛人當例子)這讓我回想起以前看電影或影集時,常會聽到以首字母來簡稱某個人,於是乎就想將護照上的英譯名稱來嘗試結合綽號,以此作為出發點—— Allen, Chao-Wei Huang
有了這個概念後,便在字母間嘗試,偶然間注意到可以將中文英譯的首字母作為拼圖來構築A這個字母,於此畫了第一份草圖
掃描的畫質不是很好,請見諒
剛開始也沒想太多,其實就是嘗試看看能否構成一個有趣的排列組合,除了C算稍嫌勉強,大致上與心中的藍圖構思的差不多,理想上是能提高A這個字母的辨識度,在筆畫的骨幹上則是盡可能地一致,而頂端C的處理有些猶豫,參考了一些英文書法的方式,後來決定以歌德體的書寫特性作為比照,拿掉C的圓弧性筆畫改以一節一節的筆畫取代之,充當A的頂端。
進入數位檔後,開始調整字母間距的位置,以及整體結構的比例
將字母A的結構視為一座建築物,基底H的橫豎稍微上移,使重心不至於太過低沉,中間的W變化最多,除了是銜接兩字母的渠道,同時也是視覺中心的落點,所以開始用Illustrator描繪時,這裏是花最多時間在思考如何解決的部分;原則上還是希望以大架構為主,也就是組合A這個字母,故將中間的筆畫向下挪動,騰出多點空間讓W在C與H之間的負空間感覺上是平衡的,也藉此達到重心不會太飄忽不定,忽上忽下的錯亂;而C則是想像成帽蓋,當時有收到的建議是可以用仰角觀看大樓時的角度去思考,類似畫三視圖的消失點,我覺得是個不錯的想法,不過最後我還是決定以平面的角度來規劃,在維持A的形狀之餘,確保不會因為大小的問題而導致過分變形C的基本樣子。
此外,每個字母的末端作導角處理,保留手稿時的自然感,消除數位檔案過於尖銳的精密。筆畫粗細亦秉持建築物的原則,在不同位置調整骨幹大小。至於該調整幾度的圓角,還是以整體結構為主,即不失去辨識A的模樣,會這麼做其實是想讓這些轉角不那麼生硬,使每個字母本身像磁鐵一樣,以正負極互相吸引,卻又維持一定的呼吸空間。
顏色的話,其實至今還沒有太多的想法,可能花太多時間在平衡字母位置的安排,也不確定什麼顏色比較適合自己,畢竟後期定位在個人名牌這個方向上,不過還是嘗試了幾款顏色,當中比較滿意或私心喜歡的還是上述這兩款配色。最初的手稿是以鉛筆手繪而成,所以個人認為還是黑白款式較適合,當然顏色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感受,如黑色也許看起來比較穩重、專業,而另外兩種顏色則相對表現出比較活潑的個性。

不過實際要印刷的話,其實最想試試看的還是燙金的方式,一來是以往沒有嘗試過,二來則是想實驗什麼樣的紙材適合這樣的印刷,上面的僅是概念圖示,並非實體輸出的樣子,更理想一點話,也許在名片的挑選上也會選擇圓角的紙樣,呼應這個標誌的細微末節。不過還是要來惡補一下印刷知識,諸多的印前須知還是得吸收才行。
這系列應該會在此暫告一段落,感謝閱讀的你/妳,目前還是會將自己視為類似學徒的身份,希望勉勵自己對任何知識皆懷以謙虛的心去學習,厲害的人比比皆是,總要在自己的時區內步步邁進。
As always,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Lyft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