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標題是以「負空間」為主軸,然而在logo設計中也存有其他關鍵要素要考量,而負空間僅是其中一環,亦是筆者認為可以發揮創意最大空間的地方。在進入系列終章時會陸續提出自己的最後成品與發想進程,來檢驗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與如何解決?一方面視為自我提醒,一方面也供讀者們評論。
進入正題前仍有以下幾點概念值得分享:
- 視線移動(Visual Flow): 當我們凝視一段文字、一張圖片,或是任何場景,試著將眼睛聚焦的這個行為想像成一條流水,在安排圖文組合時應讓這條流水順暢地通過,意味著不會有一處看起來覺得奇怪進而導致觀看時會停頓;這在處理文書排版時亦然如此,也就是所謂的易讀性(Readability or Legibility)
- 視覺階層(Hierarchy): 若說視線移動是一條流水,那必然會有源頭與方向,如同文章會有大標/小標與內文這樣的分級;先決定你想讓觀看者從何閱讀、注視,讓該處比較明顯(透過顏色、字型、大小等)再引導視線流動的順序
- 留白(Be Negative): 關於負空間(留白)幾乎可以再寫一篇文章,其學問也不淺,但在此儘可能針對字裡行間的留白;同樣地,在確立好logo本身得視覺階層,留意字母間的負空間是否也具備平衡/和諧的視覺階層。如同上篇結尾所提到的「引力」這個比喻,試著想想選用的字型的粗細、筆畫、特性(襯線或非襯線)等來評判需要騰出多少的空間,以確保在觀看時不會造成視覺上的問擾
- Mind the Gaps: 某些字母具有開放性的空間,有些則是閉鎖式;而針對開放性空間的字母,可以稍加注意它的開口會不會產生視覺緊繃?以下圖的C這個字母為例,左邊的C在預設時便是頭尾對稱的,又屬於襯線類的字型,但於此同時,其擁有的缺口卻顯得十分狹窄,如果運用較小的號數時,對眼睛的視線移動便給人一種在感知上較為緊張的結果;而右邊則是稍作修改後的,在C的下方稍微改變收尾角度,儘管破壞了原本的對稱性,但也給予足夠的空間讓眼睛在注意到這個缺口時,不至於那麼停頓,同時也強化了這個襯線字型的特色,適合來作為一個視覺的起點。而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就和上述兩點有密切關係:建立視覺階層與善用負空間
試著比較看看左右兩邊的開口,哪邊對視線上的感知較放鬆?
啟動負空間
善用負空間的元素有時能帶給人出其不意的效果,但這並非總是能辦得到,假設能夠賦予這些空白區域一些意義,確實能將整體作品的質量提升一個檔次。一般來說,會注意負空間的比例已屬於上乘的水準,那麼能使負空間也納入設計理念的話,可說是錦上添花。
FedEx 聯邦快遞
聯邦快遞的商標應屬這方面的翹楚,其E與x之間的箭頭不僅攜帶著訊息,給人驚喜,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同樣也是非常具有巧思的個人標誌,取用M這個字母中的負空間來形塑H
誠如上述所言,這樣的情況不是經常發生,然而無論是否能使負空間也具備功能,都還是得時時刻刻留心注意它的存在,因為往往是在處理這方面的設計時誕生了嶄新的樣貌,也許是在翻轉角度、更改字型、調整筆畫粗細等這些時候產生的。
而至於是否在設計之初就要有打算有這樣的想法,筆者抱持著「比較不需要刻意」的心態去面對,因為這其中牽涉到logo所想呈現的模樣是什麼感受,簡約?穩重?或是複雜精細?若說一開始便有這樣的設想,有時會適得其反,縮限了其他的可能性,而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太恰當,因此以發想時的比喻與形容詞為主,如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末尾所提到的
Ideation,負空間為輔,在微調的處理過程中多加注意並嘗試開發其中的可能性,會是較佳的方向。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也許在草擬時便發現了這當中存在了可以發揮的空間,那自然也是好的,總歸而言,還是努力實驗、拆解、分析logo的發展過程,不輕易斷言或屏棄一絲可能。
檢驗負空間
在進入數位處理階段時,可以用下列這個方法來檢視自己的負空間,說穿了就是反白而已,但這麼做方便使我們的視覺更容易專注於這些留白的部分。在Mac系統裡,能夠過快捷鍵的方式將螢幕轉化成負片效果,同時按住control/option/command與8,即可進入反相顏色,這是預設值,可以個人喜好更改快捷鍵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Ly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