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從第二週之後Rod開始引入一些基本的logo發展方式,除了持續的畫草稿外,仍有些技巧與可參考的點去輔助開發一個屬於個人的logo,畢竟雖然放空與隨性的塗鴉可以暫時解放大腦的想像力,在進入中期想提升一個logo的品質需要考慮的層面還是挺廣泛的,諸如以下幾點:
- 細微差別(Nuance): 隱藏的元素或其背後的隱喻
- 耐用性(Durability): 理想是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不意味著需要迎合趨勢)
- 多面向的應用(Adaptablity): 考量各種媒介的而有不同的處理
- 乾淨利落(Tidiness): 在草稿階段時盡可能地精緻
- 獨特性(Uniqueness): 能帶出個人或組織的個性、特徵
- 清晰性(Clarity): 具備穩固的與清楚的定義,而不過分地作無謂的裝飾
- 用途導向(Aptness): 取決於個人用途(作品集/網站/名片)或商業使用
上述幾點是綜合考量的因素,但整體而言仍是配合logo的最終目的來取捨,第三點是比較算是設計各種logo皆需要設想的點,因為應用的地方而會有不同的處理,舉凡說顏色(灰度/RGB/CMYK)、logo大小、字型選用等,特別是在數位載體與實體物件上的差異,給予logo不同的配置而避免產生違和感,若能在開發階段加入靈活性,便可在使用上有更多元的選擇,同時這也是這門課的一項側重點——計畫導向,以專案的角度去思考,不論是個人用途或是商業標誌,都能在發展階段有較豐富的可能性,而不會一開始便將自己侷限於框架中,這也是為什麼Rod鼓勵我們盡可能地多畫草圖,可以是毫無設限地嘗試不同風格,也可以是同個款式但在字體的變化上著墨。
單從字母的排列而言,可以有上述幾種變化,先畫出骨幹來安排位置,再根據風格、主題、目的來美化,就像畫一張圖時,先打上一份草稿的意思相同
發展進程
- Discovery: 提問(他人或自我)、分析與敘述
- Research: 調查現存普遍的logo以避免相似度
- Ideation: 設想logo的主題性與方向
- Sketching: 快速且大膽地嘗試各種的變化
- Comping: 改進並優化其中較好或喜愛的logo
- Drafting: 精雕細琢地處理細節部分,如邊緣、外型、文字間距等
- Finishing: 根據用途在最後做些微的潤飾,並檢驗是否與概念相符
- Systemization: 製作使用標準的守則
其中第8點雖然不是課程的主要核心,但依舊可以是未來有其他機會可以重新設計時將其納入考慮的重點。在這個階段重心放於第2至第5點,特別是如何創作出與其他logo的差異性,我們能透過各種管道,尤其是網路得知千百種logo的樣貌,而要能夠使自己的logo創造出與他人區別,確實需要一些練習,我們當然可以借鏡優秀的例子來輔助自己創作,但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避免抄襲與重複,如此才能淬煉出獨有的價值。這裡牽引出一項心理模式:線性聚焦,也是Rod想傳輸給我們的觀念。
線性聚焦
我們的心理運作方式是非常複雜且多核運轉的過程,透過各種感官來接收生活的環境與資訊,特別是視覺上的收放,大腦在處理千變萬化的訊息,會自動過濾掉可能覺得無用的部分,但這不代表捨棄,而是會存放在一塊類似暫存區的地方,等待日後這項訊息可能需要時,再從中提取,而多數時候我們的心智會專注於處理某一件事上,以利於我們快速並正確做出決定。而線性聚焦僅是多種模式下的一種,雖然我們能倚靠這樣的方式來使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項目標上,但在過程中也可能忽略掉其他有趣的可能性,而我們是可以透過一些練習來使這項模式拓展我們的視野,這當中也需要屏棄掉一些既有的觀念,例如:做白日夢只是空想不具任何意義、我們所做的事必須要追求效益、撥點時間讓自己冥想放鬆對創作發揮是無用的⋯⋯等等,如果我們能夠消除、抵抗、重新認識這些觀念是可以放大我們的創作能力的。這些聽起來或許不是很科學,但確實仍有值得我們去執行的部分,亦能夠過以下不同的心態來練習:
- 設想/想像/假想(Envisioning): 愈是不實際的幻想愈有值得探索的可能性
- 縝密的沉思(Pondering): 花點時間在思忖計畫的目標、特質與創意方向
- 盡情捕捉(Capturing): 截取心中或看見的小事物,在紙本上先快速地描繪下來
- 主動觀察(Noticing): 積極去尋找周遭環境中可能存在的靈感
- 勇於冒險(Ad/venturing): 重複地去改變、合成心中的想法,或任意解構再重組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會感到困難,可能會覺得不順暢、腦筋打結等情況,但回憶起許多厲害的朋友或前輩們的作品時,不難發現他們都留意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具體來說即是認真去感受生活。以前也常聽到(或被問及)靈感怎麼來的?這可以是大哉問或是其實(有點殘酷)沒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背後的問題」,經歷大學教育的耳濡目染,及畢業後一些觀察心得,最終還是會回歸這點:
寫了這些看法,認為還是得實際舉個例子比較貼切,下圖便是個人在挖掘新的可能性時產生的一個logo
那時坐在咖啡廳畫了很多很多草圖,但總覺得好像找不出新意,或是拿了以前的創作再改造,但並沒有一個令我眼睛為之一亮,有點疲倦之餘玩起了吸管的紙套子,其實平時都會帶著環保吸管,但那天就是剛好忘了,但也因為這點讓我有機會找到這萬中選一的想法;從單純只是無聊摺紙,摺一摺就發現「誒,這個好像有點意思」,試著摺出不同的形狀、變化,有時覺得像某個存在的字母,有時又覺得像抽象的符號,在這點上便開始先速描在筆記本上,並記錄當下的感受,而這些要素再進入數位處理時就發揮了很大的功能,我嘗試根據形狀的樣貌去建立陰影,而在陰影的處理上又可以在細部調整很多,也能測試黑白/彩色版的差別。當下是沒有想到這項logo的用意或隱藏的意涵是什麼,單純只是覺得有趣,基於這點上再利用上面所提到的不同心態來賦予其特獨樹一幟的特性,這樣的經驗是意外的,但其實也正提醒我:留心周圍環境的事物,因為都有可能隱藏著你從未想過的可能性。
結語,在發展或創作一個嶄新的logo時,如果能夠靈光乍現確實是有機會,然而多數時候並不太能依賴這樣的機遇,通常還是得主動積極去找尋、探索,最重要的一點,多多嘗試,也許今天畫了100個logo草圖但沒有一個是你覺得很棒、值得再深入研究也無妨,可能明天再拿出這些草稿看一看,又會發現新的角度,反之亦然。總體來說抱持著一顆好奇心與培養耐心是我認為在創作時必要的條件。最後想推薦一本書值得反覆閱讀,雖然內容有些艱澀,其包含的理論也蠻龐大的,但對各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確實很適合花點時間細細品嚐與提問——《
觀看的方式》相信不論是對於創造或觀賞一件作品時,都能夠提升視野的一本好書。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Ly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