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在創作的路上
韓筠青老師 (Anna) 的作品在 2013 年和 2014 年的新光三越攝影展中接連獲獎。欣賞她的作品可以看到影像中濃郁的情感。Anna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她的自拍形式和古典顯影。
藍仲軒老師在 2017 年回國後參與國內外的多項展覽和駐村計畫。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經常看到以人在社會中的種種面向,來探討自由、傳承、人為規範與死亡。
兩位都是新光三越攝影展的獲獎者,也都是國外回來的藝術家。對於平常不易接觸到藝術工作者的人來說,從他們兩位的對話中可以聽到些甚麼?
所謂的靈感
我們當然知道,藝術家不是白雪公主,得獎之後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在風光過後,藝術家如何繼續產生「靈感」?如何繼續走下去?
聽了這場對話,最大的感受不在於藝術家需不需要靈感這回事,倒是發現他們雖然辛苦,但很快樂。辛苦的是,藝術家個體戶除了創作外,還得找機會讓大家認識他們和他們的作品,這是生活,也是工作。
還有一點很特別的是,藝術家們很清楚自己腦袋在想甚麼。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都可能是下一個創作的線索,思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Anna還提到了閱讀。閱讀的習慣累積成創作的能量,廣泛的閱讀更幫助她管理Onfoto。Anna的首獎作品 “Through Me, to the Sorrowful City” 創作發想和內容鋪陳便是來自於但丁的「神曲」。英文題名就是「神曲」中地獄大門上銘刻的一段文字。
真心喜歡
這些年來沒有瓶頸嗎?要如何突破?
Q & A 時,觀眾首先提出這一問。藍仲軒說,就去做有興趣的事,暫時離開那個狀態。我則想到 Anna 轉述一篇文章,當你很願意做一件事,而不是刻意告訴自己今天要做這個事那個事,最終這些事也會喜歡你,你也會更加喜歡這些事。
這個意思是,真心喜歡,主動去作創作,創作以及接踵而來的種種並不會消耗你,而是幫助你釋放出能量!
概念先決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國外的教育帶給你的啟發?
藍仲軒提到國外對於媒材的運用。亞洲國家的工藝技術已達極致,但在概念上是弱的。很大的不同是歐美國家的作品概念會連結到哲學或歷史,物質是被放棄的。
Anna 表示到國外唸書最大的學習心得應該是獲得信心,替自己的作品辯護。在國外上課評圖時,每個人分配的時間都固定,被問到時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教授一句謝謝就走人,不會等一個亞洲女生慢慢想的。
學習藝術創作一定要出國嗎?在台灣沒有機會學習藝術創作嗎?
兩位主講人肯定台灣還是有地方可以學習的 (例如:Onfoto)。另外就是一年至少要出國一次看看國外的藝術展覽,回頭就會發現台灣還是太侷限了,雖然台灣民間攝影教育不少,但收到訊息大都是東亞部分,太過片面。
不要抗拒創作的衝動
聽兩位老師回國後的創作歷程,對於非以藝術創作家為職志的人來說,應該是無法完全了解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遭遇的問題。
創作這件事總要自己親身走過,而且不只是一遭,還要很多遭才能體會。如何進得門來,享受其中的快樂?我想引用 Anna 所言:「不要去壓抑或抗拒自己想要創作的想法。」也許做過之後有了其他想法,或覺得不行,但嘗試的行動除了餵養心靈外,帶來的機會與收獲,也許出乎你的意料。
編輯/ Doris、攝影 / MeiMei & 何容
2018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 - 評審特別獎 藍仲軒
2013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 - 首獎 韓筠青
2016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 - 貳獎 韓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