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從學習音樂來一窺教育這件事

    身為一位從事吉他教學的音樂工作者,我想要跟讀者們討論有關,現今在台灣學習音樂的狀況。
    我想沒有人不喜歡音樂,不過這之中卻有許多差異,我們很拿食物來舉例,簡單的說明就是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不同的喜好,造就了不同的音樂類型。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否認音樂的重要性,作為一種精神糧食,音樂陪伴著我們成長,從我們出生到死亡身旁都伴隨著音樂。
    但是實際上我們卻不了解它,大多數人對於音樂的了解歸咎於感覺,也就是人類原始的判斷,因為在台灣,音樂教育並不是非常受重視。每個人多少都有記憶,在求學階段時音樂課被拿去作所謂”更重要”的正課使用,可能拿來上課,或是拿來考試,也有可能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老師在上什麼,因為大考不考,所以不重要,學生們有許多額外發展興趣的可能性就這樣地被抹殺了。
    甚至我最近接到了一個學生,他喜歡音樂,想要學習如何彈吉他,但是已經高中畢業即將升上大學的他竟然連最基本的音樂知識都沒有,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有許多學生,應該在學校裡學習到對於音樂的認識,卻完全沒有用。我相信課綱在編定時都有編進去,事實上我在學生時代也看過了所謂的音樂課本,但是實際上在教育執行的面卻沒有落實,這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實。
    但是就算看到了這裡,很多人大概還理解這件事的嚴重性,心裡的想法大概是,是啊的確是這樣,不過這樣又如何呢?不懂音樂我還是活得好好的不是嗎?我還是可以聽歌聽得開心不是嗎?確實如此,不了解音樂的內涵,還是可以好好的活一輩子沒錯,但是首先就要想想,台灣現在已經不是處於一個落後的時代,我們有機會也有能力發展一個高度開發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對於事物的基本認知就非常重要。對於音樂這件事來說就是所謂的音樂素養,台灣人認識音樂的方式來自於流行音樂,因為沒有人教育,所以大家聽什麼我就聽什麼,所以到最後,多數人對於音樂的喜好可能都差不多,可以說是大大的被侷限住了。
    在音樂的世界裡,有太多太多不同類型跟可能性了,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不同且優秀的音樂人,他們都在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為這個世界創造不同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對於音樂的喜好卻局限於大眾的口味。而這令人悲傷的事實卻來自於我們對於音樂教育的不重視所導致,所謂音樂的素養要從小就開始培養,老實說起來,音樂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要兼顧理論面與執行面。
    當然並不是要說每個人都要認真的去學習音樂這樣才對,我們該重視的問題是,現代社會的資訊太多,人們學習的方法卻進步的太慢,根本來不及跟上資訊更新的速度,光舉一個例子,可能是前幾年我看到一項統計數據,裡面提到了在那個時候YOUTUBE裡面所有的影片總長度一個人要花平均年齡的三輩子不眠不休才能看完,這早已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從那時候到現在又過了幾年,這段期間YOUTUBE的影片是用指數型的成長,這又讓這個任務變成更不可能完成了。舉這個例子的用意在於說明人類現在已經不可能成為所謂的通才,沒有一個人有這樣能力。
    台灣一直以來致力於著重培育通才的教育體系,所有人都為所謂的”主科”在拚得死去活來,但是直到上了大學還是很多了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沒有所謂的目標,因為許多人從小感興趣的因子在還沒發芽之前就已經被抹殺了,原因一律都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拿這些時間去好好讀書,我不否認學習知識這件事的重要性,甚至我自我期許自己應該要當個終身的學生,但是在求學階段,每個人就應該著重於個人興趣的發展,學習學習的方法,沒錯你沒有看錯,學習如何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為甚麼許多人學得很差的原因,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學,為了因應未來還不存在的知識,現在還無法學習,但是一但到了那個時候,迅速掌握那項技能又很重要時,學習的能力就顯得很重要。
    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像三四十年前用大量篩選菁英人才的方式去扼殺其他不適合這條路的幼苗了,每個人都有不同可能性,讓不同的人去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的教育,並且注重常識教育,也就是所謂的common sense,意旨在讓所有人都學會活在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例如社會是如何運作的、關於溝通的技巧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等生活必備技能,而不是教育出一大堆只會讀書但是卻對其他東西一竅不通的生活白癡。
    而音樂也就是這常識教育中的其中一環,大部分人不需要知道有關於音樂的艱深知識,但是有鑑於每個人都有聽音樂的需求,所以對於音樂的基本認識,還是必要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