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感官的滿足與外感官的洩欲

更新於 2024/11/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只是想做個小記錄,故事發生在數週前,我經歷難以言喻的內在變化。我發現,人類的內在感官連結著一個極其龐大且深奧的世界。



前情提要


因為太熱愛音樂的關係,我於去年底重拾鋼琴技能,找了間位於台北的音樂教室,開始學習流行鋼琴伴奏。


但很快的,我明白這不是我要的。我喜歡音樂、喜歡彈琴,喜歡學會一首曲子的感覺,但我感覺裡面少了什麼。


後來離開台北,依然繼續和同一位老師上課,只是換成全遠端模式。我問老師:「之後能不能不要學伴奏,教我用 Logic Pro 編曲?」老師說好,於是我開始編曲之路。


一開始很徬徨又很挫折,挫折的原因是無論老師問什麼,我腦中要不一片空白、要不含糊一片。


「你想要寫什麼樣的歌?」

「來講講你是怎麼寫出這段旋律的!」

「聽完這首曲子,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運用這樣的樂器編排?」


我感覺自己每次回答問題時,都像從一片宇宙虛無中,絞盡腦汁拼湊出一段根本不知從何而來的字句,或曾經耳聞過的知識,二二六六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回覆。


直到數週前,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和內在感官失聯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都市中發展極度飽和的餘興節目、聲光音樂與究極美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努力的人們所創造的藝術作品,為我們的外在感官創造刺激,也為靈魂舒緩療癒。


因為人類擁有外感官受器,所以能嚐及食物酸甜苦辣、聽見音樂頻率起伏、看見戲劇中的情感轉折。


然而這些外在刺激,走到一個臨界點便索然無味。若有機會,可以試試每天去一間不同酒吧,點數款不同調酒,不出幾週,聞到酒味便開始作嘔。


任何外在刺激都是一樣的,戀愛也是,人雖然是比「戲劇、音樂、食物」更加有機性的存在,但無可否認,有時人們是對戀愛而生的情緒上癮,而非真正戀上眼前的人。


臨界點過後,才是真實的開始。



內在感官創造世界


外在感官關乎刺激,內在感官關乎創造,這是我目前的結論。


所有孩子都擅長創造,這裡所謂的孩子與年齡無關,而是意指「尚未受到框架規訓」的狀態。


創造是「你看見這片天空,有什麼感覺?」因為是創造,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從理論上得知「沒有標準答案」,與實際體會到這個事實,是兩種完全不同境地。


如果已經不是孩子,是沒辦法透過直覺去連結內在感官的,因為直覺已經被截斷了。大腦會衝在前面,阻擋創造發生。所以只能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反覆去鬆動大腦的本能反應。


練習的方式就是「自我對話」,還有「感受」,沒別的。


運用自我對話去找到框架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緣由,如果它存在的原因 doesn't make sense,就用實際行動去打破它吧,打破的時候,去感受當下的感受。


我終於在歌曲裡,聽見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這個世界,才是對我而言的真實面貌。
: Welcome to My Mind ​   點擊本頁任一事件入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我國中的時候,忘記為了什麼,突然跟我媽說想要學鋼琴,一開始到連鎖音樂教室上課,後來跟著老師輾轉換了幾個地方,直到畢業工作還是繼續,雖然我不是走科班,上千個小時的練習也稱不上專業,只是學個興趣,自娛還可以,如果要我跟國中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即使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學琴也沒關係,只要持續練習....
Thumbnail
和樂友聊音樂和鋼琴調音,結廬人境,感斯人言。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那雙常被人說適合彈鋼琴的手指,不曾碰觸過真正的鋼琴琴鍵,甚至在此之前,她對「鋼琴」這兩字並沒有任何概念,直到家裡偶然多出一台別人傳遞下來的二手電子琴。
Thumbnail
學琴不僅是一種技能的習得,更是一種心靈的陶冶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琴的各個方面,包括增強智力發展、專注力和耐心、減壓和情感表達、增強自信心等。文章還介紹了開始學琴的方法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長期規劃方面的建議。學琴對於個人成長和心靈豐富是非常重要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當我們迷失自己時,是否可以回頭再看那些曾經學習和熱愛的事物?透過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音樂學習經歷和人生體悟,希望能重新找回那些失去的自己。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我國中的時候,忘記為了什麼,突然跟我媽說想要學鋼琴,一開始到連鎖音樂教室上課,後來跟著老師輾轉換了幾個地方,直到畢業工作還是繼續,雖然我不是走科班,上千個小時的練習也稱不上專業,只是學個興趣,自娛還可以,如果要我跟國中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即使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學琴也沒關係,只要持續練習....
Thumbnail
和樂友聊音樂和鋼琴調音,結廬人境,感斯人言。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那雙常被人說適合彈鋼琴的手指,不曾碰觸過真正的鋼琴琴鍵,甚至在此之前,她對「鋼琴」這兩字並沒有任何概念,直到家裡偶然多出一台別人傳遞下來的二手電子琴。
Thumbnail
學琴不僅是一種技能的習得,更是一種心靈的陶冶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琴的各個方面,包括增強智力發展、專注力和耐心、減壓和情感表達、增強自信心等。文章還介紹了開始學琴的方法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長期規劃方面的建議。學琴對於個人成長和心靈豐富是非常重要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當我們迷失自己時,是否可以回頭再看那些曾經學習和熱愛的事物?透過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音樂學習經歷和人生體悟,希望能重新找回那些失去的自己。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