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都市魚罐頭

沙丁魚罐頭。
相信大家都聽過形容「人多」的詞彙:「擠沙丁魚」(packed like sardines)、或是「沙丁魚罐頭」。罐頭本身就是高密度壓縮內容物的容器,至於沙丁魚,身為群集動物,牠們在海裡就是一大團一起行動。
一般通稱的沙丁魚並不是單指一種魚,而是泛指被人類做成罐頭的、在海洋表面活動的小型魚,根據國際食品標準,世界上有二十一種可以稱做沙丁魚的魚種,包括不同種類的鯡魚,還有一些跨屬別的小魚夥伴。
羅馬人發明了以油或鹽保存沙丁魚的方法,作為儲備糧食,當年哥倫布出航的時候,船上就帶著幾百桶的沙丁魚。現在的罐頭技術則可以回溯到19世紀,泡鹽水、去頭去內臟、大火快煎、浸油、裝罐、高溫殺菌。
都市小孩。
生為都市小孩,從小就很習慣、也很不喜歡擁擠的人群,都市真的是人口密度高到不適合生存的地方,尤其是周末和假日,不論去哪,到處都是滿滿的。
(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年的工作型態改為平日休假讓我心情很好,至少不會因為覺得外面人太多而選擇宅在家。)
我們塞在一個又一個的魚罐頭裡長大。從幼稚園開始,不大的空間裝滿了小孩,午睡時間攤平的孩子們鋪滿了地板,接著是國小、國中、高中,不大的校園由不大的教室組成,室內排滿了課桌椅,一人一格,一隻小魚一個坑。
至於通勤時間,從國中開始到高中都是搭公車,在上學、放學的尖峰時段,別說不可能肖想座位,地板的每寸空間都被大家站好站滿,每次公車到站開門的那個瞬間,在等車的我都得擔心自己能否成功上車。
都市魚罐頭。
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從比較寬鬆的罐頭出門(更形象來說是罐頭塔,不論住公寓或大樓,都是層層疊疊),搭上罐頭交通工具(或者像我現在是騎車,一路上都要小心各種罐頭,尤其是會不斷切外線靠站停車再切回內線的大罐頭)。
接著到達擁擠程度各異的上班場所,不論你的工作空間有多大,一個辦公桌或是一整片賣場,都得在裡面待上至少九個小時,完美浸製。下班再重複相同的路程:搭上罐頭交通工具,然後回到寬鬆的罐頭,home sweet home。
又或者今天是放假的周末,餐廳、咖啡廳、百貨公司、電影院、商店街,不論去到哪裡,都是人山人海、人滿為患、摩肩擦踵(用來形容「人多」的成語真多),各種超過人際舒適距離底線的大小罐頭。
你說你在戶外?那不過是蓋子被打開的、比較寬廣的罐頭,若從空中看遊樂園,那是一望無際的人頭。如果難得去到了人少的秘境,那麼恭喜你,可以在外頭透透氣。
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魚罐頭裡居住、生活、成長、生存,每個人都是其中一條小小的魚,雖然身在隨意揮手就能打到另一條魚的世界(都市真的好擁擠),偶爾卻還是會像52赫茲鯨魚一樣寂寞。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