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人與萬物共榮的生態:虱目魚罐頭與黑面琵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兩年到台南大學演講,結束後有一位教授拿了一袋包裝很精緻典雅的禮盒送我。打開一看,原來是幾罐魚罐頭,包裝寫著「虱藏美味」,是來自於友善黑面琵鷺的魚塭裡的虱目魚所做成的番茄虱目魚罐頭。

非常開心,因為之前就知道有一群專家學者為了確保黑面琵鷺覓食的棲地不被改變,正在說服並協助當地的養殖漁民繼續維持淺坪的鹹水虱目魚塭,還想辦法找到台江國家公園一起合作,將那些虱目魚做成罐頭。正想託人聯繫去拜訪這些熱心的學者,想不到他們自己就跑到我面前。

這是台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王一匡教授他們正在推動的一個計劃。我們都知道,每年秋末冬初,飛越四千公里的黑面琵鷺,這種漂亮優雅,嘴巴像一隻巨大湯匙的大型飛鳥,也是全世界矚目的珍稀鳥類會飛到台南西南部海岸濕地過冬。台南的曾文溪與鹽水溪出海口一帶,也就是四草與七股濕地的「黑面琵鷺保護區」

這個地區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黑面琵鷺來這裡避冬,除了這片廣大的海岸濕地有豐富而且多樣的溼地生態之外,主要是當地已有數百年傳統的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所營造出的環境。

raw-image

因為早年先民來到這片自然原始的溼地討生活,樂天知命的老祖先採用最省力與資源的方式來開闢魚塭謀生。他們挖潮溝引進海水,挖的魚塭池大概只有60公分左右,在清明節之後整地放養虱目魚魚苗,在台南夏天強烈日照之下,虱目魚吃自然生長的藻類就可以成長茁壯,等到中秋節過後,在冬天寒流來之前收成這些肥美的虱目魚。

這些長大的虱目魚收成之後,魚池休養,剛好池底殘留的小蝦小魚可以提供從北方飛來渡冬的黑面琵鷺覓食。第二年清明節牠們飛回北方繁殖地後,也是漁民重新整地進行養殖的時候。

台南府城有著名的虱目魚粥、虱目魚湯,百姓的飲食習慣跟海岸濕地、候鳥生態,就這麼緊密相連,真是令人讚嘆的天作之合。這片廣大的溼地一年裡有半年提供人類養虱目魚,另外半年提供給黑面琵鷺及其他水鳥過冬的糧食。這種人與萬物共生共榮的環境,正是生態永續的典範。

raw-image

可惜的是,這些年有許多漁民嫌棄虱目魚的價格太低,轉型挖掘較深的魚塭,改養高價的石斑魚,並且全年不間斷密集的飼養,希望賺到最多的錢。

然而黑面琵鷺是涉禽,牠們無法在深的池水中覓食,只好飛離台南,往嘉義高雄的沿岸尋覓食物。

這群教授希望能在不減少漁民的收入下,還能提供黑面琵鷺友善的生存環境。所以他們將傳統粗放淺坪式養殖虱目魚加上台南在地產的番茄,製作成罐頭,並且推出黑琵牌當品牌標誌;希望透過這樣的包裝行銷,能夠增加罐頭的經濟價值。

王一匡教授他們除了協助推廣黑琵牌番茄虱目魚罐頭外,也在海岸濕地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與調查,證實魚塭的深淺對整個棲地鳥類的數量與種類有非常明顯的影響,高密度深水養殖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也很明顯。

不過,只有當我們能夠幫有心從事友善環境的漁民找到出路,才能確保這樣的行動能持續下去。像這樣願意走出學術的象牙塔,進入社區與民眾共同行動的教授是很難能可貴的。因為相較於其他老師,他們必須承擔更多精神上與體力上的負擔。

很令人感動的,這些年我就認識許多這樣的朋友。

這些朋友,在世俗眼光裏,他們都是傻瓜。回到台北,我寄書謝謝他們的招待,在書上我題了這一段話:「因為愚蠢,我們相信了熱情;因為熱情,愚蠢同時被原諒。」我也想起了大學時代,我桌上有個史努比的紙鎮,上面我就貼了一句話當作自我安慰的話:「雖然傻,但是我們活得興高采烈。」


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守護黑面琵鷺」紀錄片已在院線上映,這是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導演的的作品,也是他以三十年漫長時光追蹤一群守護黑面琵鷺的志工故事。 前些年他拍沈振中老師守護老鷹的「老鷹想飛」,催生了老鷹紅豆與老鷹紅豆銅鑼燒的商品,也讓更多人瞭解到食物鏈與生態的關係,知道可以透過我們消費行為保護環境。 黑面琵鷺算是家喻戶
Thumbnail
「守護黑面琵鷺」紀錄片已在院線上映,這是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導演的的作品,也是他以三十年漫長時光追蹤一群守護黑面琵鷺的志工故事。 前些年他拍沈振中老師守護老鷹的「老鷹想飛」,催生了老鷹紅豆與老鷹紅豆銅鑼燒的商品,也讓更多人瞭解到食物鏈與生態的關係,知道可以透過我們消費行為保護環境。 黑面琵鷺算是家喻戶
Thumbnail
七股濕地是位於台南曾文溪出海口的海埔地,每到冬季,黑面琵鷺就會由北方飛來過冬⋯⋯ 抵達七股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後,很幸運地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透過園區的高倍率望遠鏡看見非常遙遠的黑面琵鷺!
Thumbnail
七股濕地是位於台南曾文溪出海口的海埔地,每到冬季,黑面琵鷺就會由北方飛來過冬⋯⋯ 抵達七股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後,很幸運地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透過園區的高倍率望遠鏡看見非常遙遠的黑面琵鷺!
Thumbnail
埔里「萬隻黃鶺鴒」集結鳥浪的活動,讓剛從東引回來的我本已打定主意要休息幾天,卻不敵萬隻黃鶺鴒鳥浪的魅力,馬上變心,立即報名參加。
Thumbnail
埔里「萬隻黃鶺鴒」集結鳥浪的活動,讓剛從東引回來的我本已打定主意要休息幾天,卻不敵萬隻黃鶺鴒鳥浪的魅力,馬上變心,立即報名參加。
Thumbnail
早上6:30到迎曦湖,微風細雨中,我帶著剛剛在新市有名的包子店買的大包子和饅頭,來這裡散步,慢慢賞鳥。 湖中,一隻小白鷺和兩隻紅冠水雞在裡面嬉戲,湖畔草地上三隻白鷺在地上覓食。還看到一隻棕背伯勞嘴巴銜著一隻長長的蚯蚓…看看鳥兒在雨中搖曳生姿,淋濕的羽毛🪶,別有風情。
Thumbnail
早上6:30到迎曦湖,微風細雨中,我帶著剛剛在新市有名的包子店買的大包子和饅頭,來這裡散步,慢慢賞鳥。 湖中,一隻小白鷺和兩隻紅冠水雞在裡面嬉戲,湖畔草地上三隻白鷺在地上覓食。還看到一隻棕背伯勞嘴巴銜著一隻長長的蚯蚓…看看鳥兒在雨中搖曳生姿,淋濕的羽毛🪶,別有風情。
Thumbnail
許厝港濕地捕鰻苗的地景倒是有一點很特別,就是插在海裡的鰻苗架。剛開始的我也不明所以,甚至可能有些人會說,這些棚架會阻礙拍照,不過那些不好看的東西,才藏有「一種悲傷的失落視域」:它是富有歷史的、人文的,而且快消失了。據說現在還活躍的捕鰻人只有百餘位,正在使用的鰻苗架也不多了,但是階梯式的設計極具智慧。
Thumbnail
許厝港濕地捕鰻苗的地景倒是有一點很特別,就是插在海裡的鰻苗架。剛開始的我也不明所以,甚至可能有些人會說,這些棚架會阻礙拍照,不過那些不好看的東西,才藏有「一種悲傷的失落視域」:它是富有歷史的、人文的,而且快消失了。據說現在還活躍的捕鰻人只有百餘位,正在使用的鰻苗架也不多了,但是階梯式的設計極具智慧。
Thumbnail
用望遠鏡看琵嘴鴨 鰲鼓溼地地圖 這次清明連假,特別去了「#鰲鼓溼地」,鰲鼓溼地是蠻大的一個園區,我們開車繞著北堤、西堤、南堤濕地賞鳥,傍晚時看到很多人用專業的攝影設備,用長鏡頭拍照。我們只有小台的相機,拍遠遠的鳥類,有點拍不起來。 成群的高蹺鴴在園區內的人工溼地 高蹺鴴,在堤防旁的濕地 這次很驚喜的
Thumbnail
用望遠鏡看琵嘴鴨 鰲鼓溼地地圖 這次清明連假,特別去了「#鰲鼓溼地」,鰲鼓溼地是蠻大的一個園區,我們開車繞著北堤、西堤、南堤濕地賞鳥,傍晚時看到很多人用專業的攝影設備,用長鏡頭拍照。我們只有小台的相機,拍遠遠的鳥類,有點拍不起來。 成群的高蹺鴴在園區內的人工溼地 高蹺鴴,在堤防旁的濕地 這次很驚喜的
Thumbnail
上萹內容以搭船和潛水為主,這篇將介紹島上天然美食。從釣魚、採石蚵、抓螃蟹、抓海鰻,到採仙人掌、風茹草和蘆薈。整座島就像是老闆的冰箱,僅須透過簡單的工具,需要的食材便能滿載而歸。至於光正六號與將軍的歷史情緣又有那些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上萹內容以搭船和潛水為主,這篇將介紹島上天然美食。從釣魚、採石蚵、抓螃蟹、抓海鰻,到採仙人掌、風茹草和蘆薈。整座島就像是老闆的冰箱,僅須透過簡單的工具,需要的食材便能滿載而歸。至於光正六號與將軍的歷史情緣又有那些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