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喜歡說「わたし」?

日本人不喜歡說「わた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都說日本人是不善於表達自我的民族,這從語言習慣中似乎也可以感受得到。中文或是英文,總是一開口就說「我……」「你……」,日文裡卻老是省略「わたし」和「あなた」,為什麼呢?


raw-image


日文單字依照其屬性可以分成十大詞類,常用的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助詞、助動詞。其中最先學習的總是名詞,而第一個造句,也通常是名詞句。


名詞最大的特色是,加上助詞「は」成為句子的主要話題。當你說「わたしは……」的時候,就表示這個句子是要講關於「わたし(我)」的事情,就是告訴其他人說,這個句子的話題在是「我」身上,但是請將焦點放在後面的內容裡。所以初學教科書上經常以「わたしは……(我是……)」為造句的例子。


わたしは蔡です。(我姓蔡。)

わたしは台湾人です。(我是台灣人。)

わたしは会社員です。(我是上班族。)

わたしは32歳です。(我32歲。)


但事實上,日本人並不這麼喜歡說「わたしは……」。通常只在第一句話時說,先讓對方知道接下來的內容都是有關於「我」的,之後就可以省略第一人稱了。而自我介紹時,當你站起來準備說話,大家也都知道你即將自我介紹,所以更不需要大聲呼叫「わたしは……(我是……)」了。


蔡です。台湾人です。会社員です。32歳です。


除了名詞句,動詞句和形容詞句當然也一樣,碰到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為主要話題時,「わたしは……」或是「あなたは……」經常省略不說。因為「我」跟「你」在說話,兩個人並太不會弄錯話題在誰身上,所以只講後面的希望對方注意的內容部分就行好了。


A:あした何をしますか。(明天要做什麼呢?)

B:映画を観ます。(要看電影。)


當兩個人的對話較長的時候,先決定以其中一個人為主要話題來聊,用一次「○○さんは……」;中途要轉換話題到另一個人身上時,再用一次「●●さんは……」就可以了。


林:陳さんは今晩コンパへ行ききますか。(先提出話題「陳さんは」)

陳:ええ、行きます。(省略了「わたしは」)

王さんといっしょに行ききますよ。(省略了「わたしは」)

林さんは

林:わたしは行きません。(這裡的「わたしは」表示與陳さん對照)

  用事がありますから。(省略了「わたしは」)


「林」先問「陳同學你今天晚上要去聚餐嗎」,這裡的「陳さん」就是決定了第一次主要的話題人物。

「陳」回答「嗯,(我)要去。(我)會跟王同學一起去」。這裡「陳」所回答的內容,都是關於剛剛「林」所提出的「陳さん」,就是陳同學自己,所以省略了兩次「わたしは〜」。

然後,反過來由「陳」發問,將話題轉到「林同學(,你)呢?」,才又出現一次話題主角的「林さんは」。

但是在「林」回答中的「我不去」,是表示對照「陳同學要去」而「我」不去。這是「は」的另一個功能。之後,「因為(我)有約了」的「我」再度省略。

蔡佩青/

avatar-img
青老師的日本之窗的沙龍
238會員
86內容數
許多日語教材,著重在動詞和形容詞的變化、句型或各種慣用句法等,對助詞的說明較簡略,學習者只能憑藉書上的說明去嘗試使用,也因此經常出現許多可愛的錯誤。 日語助詞很調皮,常常在句子裡鑽來鑽去。這個單元,跳脫講解單一助詞用法的常套,每次選兩個助詞,用比較或相對說明的方式,以更明確助詞在句子中的使用時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位長野縣的法師到東大寺受戒後,因為不想回到鄉下,便向東大寺的大佛請願指示修行之地,爾後來到東大寺西南方一座山上修行,修得一尊毘沙門天。
據說,十月稱為神無月,不舉行祭神儀式。這樣的說法沒有根據,也找不到出處。我想可能是因為十月份各神社都沒有安排祭典,所以才有神無月這樣的名稱吧。
「人家怎麼說也是故皇太子的寵妃,哪能讓你這樣隨隨便便像對待其他普通女人一樣!息御所這次決心跟女兒一同前往伊勢,看來也是對你失望了,我視她女兒跟我的皇女可是同等地位喔。總之,你這種拈花惹草的態度,會遭受旁人責難的。」 剛退位的桐壺帝如此訓誡光源氏。
一位長野縣的法師到東大寺受戒後,因為不想回到鄉下,便向東大寺的大佛請願指示修行之地,爾後來到東大寺西南方一座山上修行,修得一尊毘沙門天。
據說,十月稱為神無月,不舉行祭神儀式。這樣的說法沒有根據,也找不到出處。我想可能是因為十月份各神社都沒有安排祭典,所以才有神無月這樣的名稱吧。
「人家怎麼說也是故皇太子的寵妃,哪能讓你這樣隨隨便便像對待其他普通女人一樣!息御所這次決心跟女兒一同前往伊勢,看來也是對你失望了,我視她女兒跟我的皇女可是同等地位喔。總之,你這種拈花惹草的態度,會遭受旁人責難的。」 剛退位的桐壺帝如此訓誡光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