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銷這件事,它從來都不是民主的多數決。甚至你以為的流行、熱點從來都不是因為大眾也就是多數人的喜好造成,你現在看到引發熱潮的現象都只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這就代表了你以為是多數人的喜好造成的流行,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倒果為因的誤判。 讓我們在往深一點想,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民主過,問你一個問題,你願意在你自己家中實施百分之百的民主制度嗎? 我猜你的答案是: NO。 讓家人投票決定你要去哪裡工作?念哪個學校?交哪位男女朋友?
不敢想像吧?
當你決定要搬家、買房子,你會做的不是讓孩子們投票決定,而是你會自己有一個定見,然後假裝民主的洽詢家人們的意見,若他們想法與你不同,你會想辦法說服他們,不管結果如何,最終你還是會堅持已見,因為你會認為自己的見識、經驗等選擇判斷的能力都比他們好的多,所以當然是你的判斷才是正確的。 若是在你家裡都無法實施真正的民主,這個國家乃至於社會,所談的民主只不過是菁英階層所創造的假象,是一種管理眾人的手段,或是稱之政治,管理眾人之事。 再來讓我再用你的家庭舉一個例子,假設今天你們要舉行家族聚餐,而你的母親長期茹素,在這次的聚餐有七人參加,只有你母親一人吃素,你們會決定去哪一家餐廳?家裡人最愛的日式燒肉店已經被剃除了,就算有五人想要去吃燒肉,但你們還是會為了特定一人而改變決定。 這才是真實,這才是世界運作的樣子,從古自今都是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決定。 行銷只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名詞,代表一種現象一種情況:某個人長時間堅持一種信念,不斷的影響周邊的人直到被眾人所接受。
孔子、耶穌、佛陀到香奈兒、蘋果手機都是一樣。 這裡有一些關鍵要素是需要的,例如這個人本身的權威、可信度、能力與資源(財富),受他影響的周邊人是誰,透過哪種媒介承載他的信念?受影響的群眾如何體驗這個虛構的信念?進而將這個信念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
這些周邊人是書評、是明星、是專家,這些媒介是聖經、是電影、是產品本身,這個儀式感是教堂禮拜、是百貨周年慶、是1111購物節,這個內化是受基督教影響的一夫一妻或是伊斯蘭教影響的一夫多妻,這都沒有對錯,取決於你身處的環境與文化而定。 你從來都沒有獨立的思考,別擔心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你我都不例外,多數人根本沒有核心理念或中心思想、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絕大多數人即容易被說服、被影響然後內化為自己的信念,自以為自己是獨立判斷選擇購買手上的蘋果手機。 行銷指的是由一個特別固執的人,他十分擅長影響與說服他人,能夠透過媒介與儀式的創造使得多數沒意見、可有可無的群眾接受他的信念,進而讓群眾認為自己是自由選擇相信這個信念,這裡時間是一個關鍵,長期而持續。 過去耶穌、孔子都花了數百年,從印刷術發明才開始大量形成東西方的主流意識,現在網路與數位資訊當然更容易創造下一個教主,雖然現在的教主壽命也一樣短暫就是了。 林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