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致粉刺性」不是看成分表就可以確認

很多時候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因為真的事物常都在不易看到的地方。
市場上消費者想要了解成分表內容的時候,常會參考網路上產品成分說明的網站,其中在台灣比較常被使用的是CosDNA這網站,把產品名稱鍵入搜尋,如果有在資料庫中,就會顯現出產品成分表。
但常會發現產品成分表的內容輸入,並不一定正確,同樣一個產品也常會出現不只一種版本的成分表.所以想要參考時還是要注意一下。
有關成分英文與中文名稱是可以當作參考,但成分相關說明就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了,很多的解釋與說明只是節錄不同來源的資訊,但這些內容是否正確是否有經過專業人員審閱就不得而知了 。
此外網站上還有列出成分的致粉刺性、刺激性安心度,很多人會利用這些指標來篩選產品,老實說這樣做很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窘境,因為這些分數並沒有辦法代表產品的實際狀況。
像是致粉刺性現在已經確認成分與成品性質是脫鉤的,也就是說即使成份可能具有致粉刺性,經過配方後的最終產品並不一定就會有致粉刺性。
此外有關致成份粉刺性的判斷,很多都是以前在兔耳上做的實驗,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資料早已不完整也很難反應事實,甚至有很多新原料根本沒有做過類似的測試,所以即使產品中沒有添加表中這些可能致粉刺性成分,也不表示使用後就不會產生致粉刺或致痘反應。
而且致粉刺性成分是否會致粉刺,跟添加濃度與配方有關,也跟每個人的膚質反應與產品使用方法有關,所以一個產品對你來說是否會致粉刺,是無法事先預測的。
如果真的擔心使用化妝品會造成粉刺或痘痘,自己先局部試用一段時間是唯一可以確認的方法,即使是常見「不致痘或致粉刺性」的產品宣稱也只能參考用,更不要看了成分表就鐵口直斷產品一定會(或不會)致痘(粉刺)。
此外有關刺激性的指標也是如此,成分的刺激性與產品的刺激性是完全兩碼子事,每次只要成分中看到酒精就認定產品刺激性一定大,這也很容易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酒精依照添加的濃度不同,對於皮膚的刺激程度也完全不同,低濃度酒精只是為了促溶或清涼目的,而且成分揮發性高,對於皮膚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還有網站中的安心度也是有一樣的問題,像是在安心度中幾乎所有植萃成分都列為安心度佳的成分,但老實說,植萃是複雜度很高,細節很難讓人簡單安心的成分所以這邊的「安心度」應該改為「被攻擊度」比較適合,有時候常被攻擊的成分並不一定就是壞蛋,反而沒有被攻擊的成分根本很難確認好壞,聽起來有點弔詭,但事實就是如此。
所以化妝品好壞實在沒有辦法藉由這麼簡單分數評斷就可以確認,有些廠商甚至為了迎合這些沒有太大意義的指標,就只添加在表上看似安全分數的成分,這樣做看似好棒棒,但真的就可以表示產品安全無虞嗎?
我想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像是只要篩選符合高富帥、白富美條件的男女朋友,就一定可以找到好伴侶嗎?(笑)
我想這問題的答案,應該就可以套用在這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