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共第19屆四中全會」?
方格精選

什麼是「中共第19屆四中全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廖斌洲

什麼是「中共19屆四中全會」?「中全會」有何規律?

「四中全會」到底是誰在開會?答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也就是所謂的「黨中央」。目前中共中央委員共有204人,候補172人,是由中共全國黨代表大會的2287人當中選出來的。由中央委員會往權力的金字塔頂端延伸,漸次是:政治局委員25人,政治局常委7人,1位中共總書記為最高領導人。擔任中央委員的人都是中國主要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這當中包含中央機構、國務院正部級、中共解放軍,以及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主要領導人。

中共第19屆四中全會記者會(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1015006.aspx)

中共第19屆四中全會記者會(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1015006.aspx)

為何中共的「中全會」這麼重要呢?因為中國政治體制,是一黨專政的「黨國體制」。因此,「中全會」所代表的「黨中央」的意志,就是執政意志最重要的來源。每次「中全會」必須被關注,是因為在中共權力結構的黑箱當中,「中全會」發佈的公報雖內容像是官樣文章,但外界仍然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中共執政的基本方針。這就是我們必須關注這次會議的原因。

有人會問,既然有「四中」,到底會有「幾中」?答案是「七中」。從毛澤東死後,鄧小平復出掌權之後,中共高層的重要會議,逐漸形成一種規律。一屆中央委員的任期是五年,在五年任期當中,分別於不同時期召開七次「中全會」(中央全體會議)。

這七次中全會的召開時間和決議議題也通常都有這樣的規律:

1. 一中:中共全國黨代表大會結束隔天召開,決定黨中央的人事。

2. 二中:黨代表大會次年2月召開,決定國家機關的中央人事,開完後通常會送交中國全國人大批准人事案。

3. 三中:黨代表大會次年10到11月召開,通常會做成經濟決議。然而,在習近平領導第19屆三中全會,卻罕見地將二中於1月召開,2月接著就召開三中,被視為打破規律。

4. 四中:黨代表大會第三年10到11月召開,通常決議「黨建」,也就是「黨的建設」。

5. 五中:黨代表大會第四年10到11月召開,通常做成經濟決議。

6. 六中:黨代表大會第五年10到11月召開,同樣是處理「黨建」。

7. 七中:黨代表大會第六年10到11月召開,也就是次屆全國黨代表大會召開之前進行,通常是向下屆黨代表大會進行報告,準備換屆。

這次的「中共19屆四中全會」,被認為是千呼萬喚使出來的一場中全會,終於在10月底開完,且已經發佈了公報。筆者認為,台灣民眾可以關注的焦點,首先是經濟議題,其次則是香港和台灣問題。




本文刊登於網路平台:《報臺Taiwan Post》

本文網址:https://www.taiwanpost.tw/2019/11/19part-1-by-augustine-liao.html


avatar-img
我的學習筆記的沙龍
94會員
152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民國熱」興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解以及中共對國民黨歷史的重新詮釋,「民國熱」一度興起,但因中共的打壓、國粉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極端思想的蔓延,最終導致「民國熱」消退,國民黨也因此與大陸「國粉」產生距離。
本文探討中國與臺灣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兩地卡車司機的待遇,並分析其背後的體制差異。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媒體監督受限,政府處置不力,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相較之下,臺灣雖然也曾發生重大食安事件,但在民主制度下,媒體監督、民意代表問責以及獨立司法調查等機制,能有效降低食安事件的危害。
「另選他人」制度在中國選舉中引發爭議,本文探討其起源、運作方式及可能後果,並以案例分析說明此制度如何被利用和壓制。從中共建政初期到現代,此制度在體現民意的同時,也成為黨控制選舉的工具。
本文探討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民國熱」興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解以及中共對國民黨歷史的重新詮釋,「民國熱」一度興起,但因中共的打壓、國粉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極端思想的蔓延,最終導致「民國熱」消退,國民黨也因此與大陸「國粉」產生距離。
本文探討中國與臺灣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兩地卡車司機的待遇,並分析其背後的體制差異。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媒體監督受限,政府處置不力,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相較之下,臺灣雖然也曾發生重大食安事件,但在民主制度下,媒體監督、民意代表問責以及獨立司法調查等機制,能有效降低食安事件的危害。
「另選他人」制度在中國選舉中引發爭議,本文探討其起源、運作方式及可能後果,並以案例分析說明此制度如何被利用和壓制。從中共建政初期到現代,此制度在體現民意的同時,也成為黨控制選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