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0/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阿米帕惹給(AMIPARQUE)

在巴拿馬的合作單位全名是「聖塔非國家公園之友協會(Asociación Amigos del Parque Nacional Santa Fe ,簡稱AMIPARQUE)」,顧名思義,是一個屬於聖塔非的在地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也是聖塔非地區唯一的一個環境組織;聖塔非是山裡的小鎮,這個協會是個迷你的組織。
協會成立的故事,由各方聽到的版本組合出的故事大概是:土生土長又喜愛自然環境的艾德加在20幾歲時,決議喚起聖塔非青少年們的環境意識,帶著他們從撿垃圾與野外踏查開始認識聖塔非的自然環境與野生動物。當時半開玩笑似的,他們為自己取了「聖塔非國家公園之友」這樣的名字。
我覺得艾德加非常聰明,透過帶著他們遊山玩水起步,讓這群青少年覺得「好玩」又有團隊的歸屬感。深層的認識與瞭解自己住的地方、是建立與土地更深層羈絆的開始。而有了對這個地方的愛護之情,才會想要做更多對它好的事。
像是聖塔非鎮後花園的聖塔非國家公園,是巴拿馬最年輕的國家公園(2001年才正式劃設為國家公園),成立國家公園10幾年來,在國家公園及原住民保留區內開發計畫卻接二連三被通過,當地人往往遲至現場動土了才得知(這個現象真是放諸四海皆然!),而當在地居民組織陳情抗議表示開發區位於國家公園保護區內,竟常被開發方告知他們不知道這兒有國家公園或保護區。於是數年下來,儘管聖塔非國家公園之友還不是正式立案的組織,卻發起或參與過無數開發案的抗爭行動,包括切過國家公園核心區的風力發電廠計畫、遍布整個園區的貴金屬礦區開採計畫、水壩建置計畫……等不勝枚舉。
隨時間過去且與巴拿馬其他大型環境組織接觸後,約在2012年他們正式申請立案,自此「聖塔非國家公園之友協會」成為一個可申請計畫的正式組織。由於全名實在太拗口了(無論西文或中文),所以他們自己簡稱為AMIPARQUE。
我在2013年底來到聖塔非時,艾德加已半引退幕後(當時他的正職是聖塔非旅社經理,兼職為聖塔非在地生態嚮導),而當初他帶領的青少年們正長成20出頭的大好年紀,包括協會執行長達力歐,牽起臺灣志工派駐機緣的協調人艾力克,還留在鎮上的成員喬納森、卡洛斯等,其他成員已前後離開至外地求學或工作。
聖塔非是山下大城聖地牙哥的水源地,除了群山環抱外、也被溪流包圍著
第一次造訪聖塔非那個黃昏,艾力克徒步帶我認識小鎮和周邊環境,邊走他邊跟我講解協會歷史。他說,有時後真的很疲憊,要做的事情這麼多,人力卻是這麼的少。 來自山下聖地牙哥,已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的艾力克說著一口流利英文,研究主題是蛙類,博士論文的野外工作是在聖塔非山區野地完成,看得出他對聖塔抱持的特殊情感;憑藉這股熱情艾力克半志工式的成為聖塔非國家公園之友協會的核心成員。 剛正式立案的組織加上核心成員大有可為的年紀,該是一個組織成長茁壯的美好時期。第一次見面的我看到這些年輕成員陣容,來到異鄉的惶然似乎暫時平息,自己在心中勾勒出美好前景:未來兩年和這些要一起工作的年輕伙伴們,似乎可有一番作為。
正式到合作單位上工沒幾天,某日執行長達力歐跟我說:「歐卡,妳可以把我們的單位翻譯成中文、加上我們的logo貼在辦公室門口喔。」中文?放眼整個聖塔非,除了我之外要給誰看啊?而且,他們的名字那麼長,要怎麼翻?
達力歐或許想讓我更有參與或歸屬感而做出這樣的提議(後來再認真想想,也可能只是他覺得中文字掛在門口很炫而已)。他大概無法想像這個要求讓我絞盡腦汁思考了數天,最後決定把單位的西文簡稱AMIPARQUE直接音譯成「阿米帕惹給」(「阿米」從西文「朋友」這個字簡寫而來、「帕惹給」則是西語的公園),這沒有邏輯的一串中文字,搭配Logo做了一個「中文」的名牌,後來貼在辦公室門口好長一陣子。
這千里牽起的機緣,就在這有著中文的小辦公室門後,開始了2年巴國職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