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導讀:《終結貧窮》

傳說的經濟學家,極少數願意走出學術界的學者,本書作者走遍世界各地,以「震盪療法」幫助窮困國家著名,但作者自述震盪療法其實很名實不符,許多狀況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這本終結貧窮,其實更像是作者薩克斯教授的自傳,他自述了他二十年來走遍世界各地看到的狀況,以及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其實行成果如何,還有各種如何幫助貧困國家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相信貧窮可以被終結。
由於這篇是導讀,筆者打算依循作者著作的脈絡介紹,評論與綜合分析留待下回分曉。作者的著作方法很像是論文寫作,前幾章提出了全球目前的經濟圖像,以供讀者有一個大致的輪廓,意即為何要做這個研究?其後分析了近兩百年的大致經濟發展路徑,以解釋一些疑惑與誤解,即富裕國家怎麼富裕起來的?接著就探討為何貧窮國家為何會持續貧窮?到前三章為止,都是屬於文獻回顧的範圍。第四章到第十章,就是本書最大的賣點,作者薩克斯教授本人的二十年經歷,以他經歷過的國家與職位,以簡短的篇幅介紹這些國家的狀態,這些都是為了要替他之後提出的解決方法鋪路,意即為何有那麼多的問題出現在這些貧困國家?為何有那麼多的迷思充斥在你我之間的輿論與媒體中?然後十一章開始就是所謂的終結貧窮的方案,這個方案一開始也是以現實為例子,作者以他本身的經歷作為範例,指出有不少的國際組織是可以發揮效用的,然後緊接著介紹赤貧的現象,好讓讀者能從整篇的脈絡中得到一個完整一點的概念,這就是他要闡述的主旨,意即貧窮的原因並不是他們天生該貧窮,或是文化程度太差注定貧窮,而是根本就是缺乏技術與資本的累積,從此導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富國根本就沒對貧國做出過什麼,說的比唱的好聽。
全書最後的章節是要解釋一些事情,意即為何有錢人要幫助窮人?作者的理由其實很簡單,當你花了大筆經費去撲滅恐怖份子,卻不肯出十分之一的錢去改善生產恐怖份子的土壤,這本身就是愚蠢至極的作法,幫助窮國並不是純粹因為自己的善心,而是要讓貧困的人有希望,讓窮國有穩定的政治環境,這可以讓我們的世界變的更好,而不是更壞。
以下將對各章節做一大致的解說。

第一章:全球圖像

這章節要解釋的是全球的大致樣貌,作者舉出了四個國家,依序為馬拉威、孟加拉、印度與中國,目的是要讀者瞭解這四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樣貌。接著作者用圖表指出並定義赤貧,赤貧意即無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長年處於飢餓狀態,並缺乏醫療、安全水源與衛生、教育,甚至連居所可能都沒有。這個定義會有人質疑,也會有批評的聲音,但總是要定義一個標準出來。

第二章:經濟榮景的擴散

作者並沒有那些反全球化份子的天真想像,作者指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兩百年前除了幾少數統治階級,幾乎所有人都在貧窮生活中,而全球的經濟發展也不是一些左派老調,正所謂富國搶劫窮國產生,而是來自於經濟成長率的不同,作者指出富國的經濟成長率兩百年來平均約是窮國的兩倍,這累積的所得差異在今天就是幾十倍之多,以整體衡量,其實全世界的經濟都成長了,問題是出在成長的速率實在差太多。作者接著指出一些關鍵因素,工業革命使生產力飛躍成長,而英國結合了幾樣因素使得其拔得頭籌,讓工業革命的成果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型態,經濟成長打破了靜態的社會組織,造成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性別角色的變動,這一切都正好符合亞當斯密所說,分工化與市場大小的關連。這是重點嗎?還有一個可以觀察的指標,兩次大戰造成的破壞難以想像,也造成了第一、第二與第三世界的分隔,分裂下的世界正好提供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今天也看到了哪一個體系勝出,但為何還是有一些國家無法抬頭?

第三章:為什麼有些國家無法欣欣向榮?

作者提出的觀點很簡單,家庭所得的成長與減少都有一些因素,而窮國之所以會窮,往往是落入了貧窮陷阱,即為因為太窮了所以沒多於所得投資未來,光是求生就耗費了其大部分的時間,無法投資未來就代表其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無法改變,這還不包括為了求生而耗盡自然資源,導致未來狀況更惡劣的情景。作者指出,地理因素、財政的陷阱與管理的不彰,還有文化藩籬及地緣政治的影響,更深刻的包括創造力缺乏與人口分佈的關係,這些因素都會使得一個窮國無法翻身。

第四章:臨床經濟學

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中心概念,經濟學家不要躲在學校看數字,應該出去看看現實的世界,正如同臨床醫學一樣,不親自去看實際狀況,怎麼可能會知道解決方法?作者的妻子是醫生,所以他舉了醫學當例子,一個半夜發燒進來的小孩,會是得了什麼病症?一個醫生會根據許多因素做出判斷,如果有他的家庭病史或醫療紀錄那就更好了,總之要先判斷出其癥狀為何,才能對症下藥。作者舉出的臨床經濟學判斷指標有七個:貧窮陷阱?經濟政策架構、財經架構與陷阱、地理環境、政治管理模式與失敗、文化藩籬與地緣政治,也就是說富國的經濟學家不能拿著課本或是幾篇報導,就跑去對人家頤指氣使,說一定要這樣那樣做。作者也指出,他所受的教育,其實並不重視這些問題。

第五章~第十章:玻利維亞、波蘭、俄羅斯、中國、印度與非洲

這些是作者的見聞,筆者認為讀者有興趣,可以自己慢慢閱讀,這些內容的精華正是他後面章節的結論來源。

第十一章:千禧年、九一一與聯合國

這可以說是作者2000年到本書完成時(2005)的一些實務經驗,包括如何推動千禧年計畫,以及親身經歷到九一一後的世界變化,作者對美國的反應很不以為然,其理由就是一次大戰毀滅了當時全球化的成果。作者認為,與其花費大筆軍費在不可能成功的任務上,不如面對現實去把錢花在拯救貧窮等任務上,好撲滅恐怖份子的茲生環境。這理由也很簡單,每個月伊拉克的軍費就幾十億美金,千禧年挑戰帳戶連十億都沒有。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從根拔除赤貧的方法、創造投資需要以終結貧窮

這是作者要表達的一個概念,作者以他在非洲村落紹理為例子,說明赤貧要解決並不困難,需要的援助也沒那麼多,而真正的關鍵是在於如何創造投資環境,好讓窮人可以累積資本,脫離世代繼承的貧窮陷阱。作者提出了一些實例來證明,許多作法都是有效的,例如亞洲的綠色革命,大幅提高農產產量,世衛組織經過多年努力後根絕了天花在世界上的流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推動接種疫苗,大幅降低嬰幼兒在低所得國家的死亡率,還有對抗瘧疾的成果,家庭計畫的推廣,這些成果在在證明了很多事情是事在人為,如何去確實執行這些工作,比質疑這些工作的成效來的有用。

第十四章:杜絕貧窮的全球協議

這一章很妙,作者指出全球協議要解決這些問題,這類的協定、條約與協議多不勝數,但總是沒辦法落實,都在演一場戲,套句蘇聯工人的老笑話:我們假裝努力工作,你們也假裝付錢給我們!

第十五~十七章:有錢人能幫窮人一把嗎?迷思與魔術子彈、我們為什麼要付出

這其實都是一個很弔詭的說法,意即「我們為什麼要幫助他們」?就道德良知上,幫助貧困的人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這個援助是不是毫無止境?作者指出,要終結貧窮是要終結「赤貧」,也就是本書一開始所言,而非所有的貧窮,而且結束貧窮陷阱也比想像中的簡單,並不需要太多的資源。那這需要什麼?需要終止幻想,也就是第十六章所要破除的許多迷思,窮國的人民並沒有像許多自大的富國人民想像一樣,好像都是好吃懶做、不知上進的一群,事實上這些人整天都很努力的求生,一點都沒有閒著,而且就道德上也並沒有比富國民眾所幻想的那麼沒水準,這一切都是都市傳聞那一種等級的傳言,一點價值都沒有。那麼為何要幫助他們?幫助窮人也是等於在幫助富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恐怖份子會去自殺攻擊,並不是他們窮,而是他們沒有希望,一個窮困的村民,若是覺得未來仍有希望,有改善的可能,那絕不會沒事找事自己綁炸彈,相反的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的恐怖份子,是在社會上與經濟上的影響下,使其感覺努力是毫無希望的,這種絕望感才是主因。富裕國家要幫助窮國,最重要的關鍵在提供希望,而不是純粹提供鈔票而已。

第十八章:我們這一代的挑戰

這章是結語了,有趣的地方在於薩克斯教授對反全球化運動的看法,他在道德上支持反全球化的精神,但實務面上對那種近乎保護主義的反全球化論點深不以為然,尤其是那種認為貧窮來自於跨國企業的剝削,這又來自於全球化的產生,事實正好相反,貿易最活絡的地區也往往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那些赤貧國家正是處在全球化邊緣的邊緣。作者並不天真,他認為下一步的行動,就是要先終結赤貧、採取行動、提高窮人的說話音量,強化美國的全球地位,重塑聯合國的角色,作者顯然很清楚,一個沒有秩序的世界,也不會有解決赤貧的可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