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近日感想

工作的感想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沒什麼時間看書跟更新部落格,動作變的很慢,照道理講時機變得這麼差,應該會有很多時間吧?這跟一般人的想法不同,時機差就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例如一間工廠原本每個月的成本有10%是浪費的,但因為之前大量生產,接單接到作不完,那就乾脆給他浪費好了,反正一個月淨利五百萬,浪費五十萬就給他浪費吧。現在時機差,問題就來了,因為向來的作業習慣跟生產流程都是浪費五十萬,所以現在每個月只有一百萬不到的收益,這個五十萬的浪費就很...............................
所以花了一大堆時間跟客戶溝通,嘗試降低浪費的部分,也順便跟他們管理階層聊天,加強一些想法,例如生產管理的SOP一定要趁機會建立,人員的流動要降低以避免熟練員工跳槽,反正就是作一些「一般老闆知道但違反直覺」的事情。這要怎麼說?應該這樣說,筆者曾經跟一個老闆溝通過有關人事成本的問題,這位好老闆(真的是好老闆,不是那種吸血鬼)的想法,就一直很難擺脫「人事=赤字」的觀念,他雖然知道關鍵問題在於員工的生產力是否提升,但就是會看到那個赤字不順眼。簡單講,時機越差筆者的「額外」工作量就越大,時機好的時候,你只要顧好各家工廠的生產狀況穩定就好。
人都有慣性,尤其是以往的經驗運作良好,就會認為以後也應該是這樣,這次金融海嘯席捲到台灣來,許多部落客的發言讓筆者有很多感觸。有救人無數的醫生,也有念經濟的專家,更有政治學的高手,更有許許多多一般的工程師、勞工階層的在交流想法,但說實在的,要把一些筆者學到的概念告訴每一個人實在很困難。連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都會因為過去成功經驗,讓他情感上極力的想要忽視一些正確的訊息,例如他放無薪假、裁員,減少虧損的目標還未達到,那些有熟練技巧的員工都跳槽或是正在準備跳槽,會留下來的都是..........這不能說這位經營者沒有頭腦,只能說人是情感的動物,在計算任何的答案前,筆者只希望這些「社會精英」可以多體認一下,戰略中所提到的「摩擦」這個概念,可是非常具體,具體到你理論怎麼樣都合不起來。

朋友的感想
==========================
這些日子,筆者遇到好幾個老朋友,包括中國經商失利返台,也包括以前打線上遊戲的戰友,其中有人生活從順遂到不順,也有越作越好的,真的要回顧這些朋友十年來的發展,還真的是比台灣霹靂火更加戲劇化。但就在當時,他們對自己當下的決定,可是經過深思熟慮,也考慮到許多未來的事情,只是筆者當年的勸告,以前每年都會碰面聊聊的一些閒言閒語,他們都沒有放在心上,畢竟一個看來只會唸書的呆頭,對他們這些「飽經風霜」的老人來說,根本不值得談。結果現在回來後才猛然同意,也發現自己之前忽略掉太多的訊息。這不是說筆者比較優秀,比他們聰明,這只能證明當筆者站在一個比較客觀且無利益考量的立場中,對他們正在作的事情,所做的評估與判斷總是會比他們來的理智一點,再說當年筆者只是提出有關中國的中長期狀況以及一些國際局勢等等,並沒有說公司怎麼經營比較好,但事實證明,筆者純粹就以一個大方向的角度去觀察,是比他們個人親身經歷的強烈感受要準確多了。
筆者不需說太多,只要提一個例子,一位筆者的朋友在中國經商多年,當年他在中國開公司的頭兩年,回台灣提到的無非是中國的前景多好,台灣遲早會被統一,或是說中國的世紀即將來臨,其根據也都是那一些老調,例如中國有美國大量公債,所以美國不敢怎樣那樣等等。現在他回到台灣,雖談不上失意消沈,但也確實看來是思考很多的樣子,他已經體認到什麼叫做泡沫,什麼叫做航空母艦支撐的績優股,但為時已晚。筆者也說不出什麼安慰的話,只能提出一些建議,但知道歸知道,實際上能做到多少真的是盡人事了。
另幾個朋友,都是那些520之後在股票慘陪的,有幾個只是一面之緣的學長學弟,有一些則是新出爐的博士,筆者只能說,果然念到博士的每一個都是那個樣子,意氣風發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只是,一個理科博士會相信馬英九上台後股市上兩萬點,現在賠掉幾百萬,這要怪誰.......專業主義是筆者最痛恨的,專業主義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不應該追求專業知識,而是撈過界的專業。這些筆者的學長學弟,一堆都是國內知名大學出身,可是傲氣十足,但要說他們除了本行的數學、物理化學之外,他們到底懂多少股市?懂多少金融?懂多少經濟?那可是一點都沒,以前在學校就見識過他們崇拜李敖的狀況,更體認到他們在文茜小妹大節目前猛點頭的樣子,要筆者承認他們的本行以外很專業......................
這個問題現在還不嚴重,他們投資失敗不過是死他們一個,但他們要是將這種概念強迫慣輸給他們的學生,或是他們的學弟妹,那就禍害無窮了,但狀況看來就是這樣。一個人的專業到了博士這種程度,想必已經是頂尖高手,但你能想像令狐沖棄劍用拳後,打的過使降龍十八掌的蕭峰?還是說徐子陵把長生訣忘光光後,去練慈航劍典會比較強?這種膝蓋想就知道的東西,這些博士偏偏都不知道,或是說嘴巴上知道。這只能證明本國的高等教育,只鍛鍊專業不鍛鍊心智,好比藏經閣無名老僧說的,那些武功技巧都要用內功去撐的,殺人的功夫練越多,佛經也要讀的越多一樣。筆者的指導教授以前常常對筆者說,一個專家要在他本行內懂很多,然後也要知道他除此之外一竅不通。但筆者見到好幾個這種博士,居然還會對其他行的人表示輕蔑,這真的是................

社會的感想


小馬到今天還在想辦法創造兩岸關係,雖說這種作法沒錯,但筆者從最近幾則新聞中,大概可以確定幾個事實。
其一是,小馬的想法,是標準的「聞過則改」,所以民進黨作錯的事情,全部都要更正,所以民進黨推遲兩岸發展,他就應該要努力的去補正這個錯誤。
其二是,小馬的身邊幕僚與顧問,看來真的都是連戰的班底出身,而且都聽連戰的而不是小馬的,搞一大堆政策跟論壇,現在最風光的大概就是這位前副總統,正職的現任總統被罵成臭頭。
這顯示三個嚴重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小馬根本沒有一個基本概念,那就是以前沒作是錯誤的事情,不代表現在去作就是正確的,時間的推移往往會讓很多事情改變,若是今天持續推動兩岸和解有極大的效益,那麼筆者雙手加雙腳支持,但現在的狀況是中國好整以暇、美國無暇他顧,在這種棋局中你台灣一頭熱,就等於是別人坐享其成。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現在」評估兩岸持續推動一些論壇,簽一些協定的效益,而不是向前兩天的電視訪談說的,因為民進黨沒作他要作,說這種話的人欠缺基本的政治學概念,只有選舉的政治觀念。
第二個嚴重的問題,是小馬應該被架空了,馬英九的性格可以從法務部長開始看起,他任內到底推動過什麼?筆者沒見到他強力主導一些議題,好比杜正勝在教育部長任內,幾乎可以是獨斷的推動一些政策。政務委員是一個協調部會的橫向橋樑,結果他幹沒多久,就請辭回家,只因為他說看不下去。在台北市長任內,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幕僚出一大堆包,整個機關螺絲都鬆了,但是他卻還是認為,專家說的比較正確,所以放任他信任的各局處長去專業處理,結果如何?到現在除了葉金川可以提,其他人呢?這無關對錯,這只是證明小馬的用人哲學是充分授權但是並不懂得充分監督的道理,充分授權等於充分負責,但他自己不知道怎麼去負責任,換言之就是找了一大堆他認定的專家,然後聽任他們做成政策,然後他自己去背書。這過程當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自己有沒有去徹底執行一個管理者的監督角色?他的概念是那種風行草偃的古代哲學,結果就是他的這種「幕僚」性格當成總統後,他不知道「應該」要在哪個環節去監督,在哪個地方去負責。另一個代表人物就是現任台北市長郝龍斌,他信任他的工務專家,結果貓纜現況如何?
第三個嚴重的問題,是小馬不知道總統應該幹什麼,這個問題跟前兩個是綜合在一起的,一個總統不可能真的「日理萬機」,一個到了國家最高管理責任者的位子,要作的事情是監督、負責,監督是一種找人的哲學,找一個能力差但是不會亂搞的,到頭來會變成你自己要去處理,等於沒找人。找一個能力很好但會亂搞的,若是不加以充分的監督,必然會出很大的亂子。要是總統本身可以認知到這問題,對他用人的問題負起責任,那這還好處理。最怕的就是,他連怎麼負責都不知道。
負責是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的事情,政務官政策失敗下台一鞠躬,這是他對自己政策負責的結果,將軍領兵作戰,他親冒矢石在最前線督軍,是對自己的部下負責,就算是恐怖份子去自殺攻擊,他也是用自己的生命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今天一個總統不知道怎麼負責,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這代表了這個體系無法流動,好人在其中無法升遷,爛人在其中不擔心被開除,一個工廠如此幹,頂多就是老闆用關場倒閉來替自己的愚蠢與無能負責。一個總統這麼做,卻是整體國民都要替結果負責,這是民主的精神,民眾要為自己選出的人負責任。
但顯然台灣人對負責任沒概念,很單純的會把負責任當作背黑鍋,或是害怕顯示自己的無能。真正的勇敢不是去負責任,而是知道自己能不能去負責任,並且大方的承認自己是不是一個可以負責任的人。



個人寫作的感想


坦白說,筆者好一陣子沒辦法靜心思考寫作,所以許多東西沒出來。筆者要聲明,戰略研究並不是不作了,而是這種東西要很嚴謹,邏輯也要很明確,所以不能向這篇心情感想可以亂講。
有幾個問題可以說,一個是戰略研究的續篇,這筆者必須老實說,真的全部寫完,筆者可以拿去出版社出版了,這沒那麼簡單的,很多簡單的概念要能被寫出來也是很複雜,不要以為看到結論簡單,就以為從頭到尾都簡單。
另一個是戰略在講什麼?最近MSN一堆人問,筆者也就說清楚一點。高層戰略並不是一種技術的探討,會拿出因果關係找答案的,這種都是技術層面的研究,例如最近小馬幹的事情,可能會導致什麼狀況,所以我們應該要怎樣。或是軍購的問題是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以現在的狀況怎樣,然後我們應該怎樣。這種文章網路上多如牛毛,多到沒幾篇可以看,廢話連篇的一大堆。就算是嚴謹的學術論文,也只能很單一的就一個因素去分析,這對於大眾的解讀毫無助益。
戰略看的不是結果,看的是行為,一個殺人犯殺人符不符合道德並不是筆者在乎的,筆者在乎的是他殺人的行為,以及周邊其他人是否漠視的行為,還有整個社會以及輿論對此反應出的行為,若要以故鈕先鍾教授的說法,戰略是行動學與未來學,那麼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筆者只看行為造成的結果,對未來可能形成的影響。
例如美國在伊拉克損失慘重,這行為的顯性因素就是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錢,但隱性因素是美國本土這些年來未遭遇恐怖攻擊。這划不划得來?就以金錢上來說,一次九一一讓全球損失多少錢?伊拉克戰役又損失多少?兩者比較就可知道,美國本土再一次的恐怖攻擊,所造成的全球損失遠超過伊戰的花費。就以心理上來說,目前全球的發展最重要且核心的區域,都因為伊拉克戰爭的關係,降低了恐怖行動的成功率,一次恐怖行動的發生,例如馬德里與倫敦的爆炸案,所損失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心理上的恐懼,心理上的恐懼促使人們選擇接受簡單又不傷害自己的答案,意即「美國比較邪惡」,畢竟這電視看的到,至於恐怖份子的目的真的達成,會造成全世界更嚴重與廣大的損失,就以「當下」來說民眾不會去管。
探討行為遠比探討因果重要,因為探討因果關係只能確認對與錯,但是對與錯是一種價值觀的判斷,就好比西方世界跟伊斯蘭世界的價值觀完全不一樣,對與錯的判斷也不一樣,若以單純的因果論來找對象、理由與藉口,那麼最後什麼都找不到,變成了單純的實力解決論 = 誰拳頭大就是對的。行為很難探討的原因是,時間點的切割問題,一個短期發生的行為,例如超商搶劫的案件,你只能判斷出搶劫者只是要搶錢或是單純想吃牢飯。長期來說,超商搶劫的行為可以說明很多事情,例如這個國家的失業率、國民是否比較喜歡好逸惡勞等等,但這又無法把個別的案件一一檢視。這也是政策型塑的困難點。
講這麼多,筆者只是要說,在戰略中探討因果關係,很容易陷入技術面的爭執,或是對與錯的道德性判斷,除非你是純粹要研究歷史,找出一些成因與後果,例如兩次大戰的發生起源與結果,要拿來當作今天我們決定行動的依據或是參考,不然找因果只能滿足很低的要求,例如某些政客說今天經濟差都是某某某的錯之類的。戰略要的是解決問題,並且預測問題,如果說現在一般社會學者,不論是經濟、財經或是政治,這些學科很像是一種社會醫生,醫生可以找出病因並加以診斷,開立藥方解決病徵,還可以提醒你要多做運動注意飲食,降低疾病發生率。這是社會學科很常的狀況,那戰略到底在講什麼?兩千年前的戰略,會告訴你醫生要懂得風水火地要素,會要你懂得體液的平衡,現代的戰略,會告訴你醫生要懂什麼是病毒、什麼是細菌,以及怎麼拿刀砍人再縫回去而不會死人。
戰略很像是一種宗教行為,拿著水晶球預測未來,然後跳舞起乩讓你相信這是真的,要相信上帝才能得永生。(看的懂就是懂,看不懂的,筆者再講百萬字,也很難讓人瞭解這其中道理)

最終感想


打報告去吧...........工作越來越多,薪水也沒變多,日子真難熬Orz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