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雜談 part 17 近來的一些工作與新聞感想

又到了筆者亂彈亂唱的雜談時間,今天要談的是比較生活化的感想,所以沒有邏輯可言,純粹是個人抱怨,看看就好。
最近有幾則新聞,在提到一個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碩士沒有比大學生好用」,身為一個中華民國有頒發合格理科學位的「既得利益者」,要好好的解釋一下。
依照筆者這幾年在被歸類到傳統產業的工作上來看,其實學歷真的沒啥屁用,問題不是出在這些傳統產業偏師徒制,所以不管怎樣都必須找師傅帶,筆者就沒鳥這規定,找了兩個前輩問問客戶的狀況就直接去做了,不懂的地方就看書找論文。說到底就是一些很基本的概念,傳統產業之所以傳統,就是因為這些行業很久了,很久就代表很多資料可以查,研究所沒學到什麼,正好找資料的功力還可以,上網Google一下,再去翻翻國家圖書館的論文集,買兩本相關的技術書籍回家看。說難聽點的,半個月就差不多已經抓到一半以上的概念。
因為技術上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所以要找到相關的舊資料一點都不難,剩下的是一些所謂的「撇步」,例如工作溫度差一度兩度會怎樣,是因為室溫不同還是氣候的影響,操作的時候外勞多搖兩下,浸泡少五秒會不會有影響等等。這些是書上跟資料不會寫的,但正因為這些技術是很久的,所以作業的窗口其實也被固定的差不多。換句話說,就算今天換幾家工廠跟客戶,我們頂多是在現有的操作條件下,去略作為調整。真的麻煩的是「Trouble Shutting」,例如發生怎樣的問題該用什麼最快速的方法解決,是可以用現場的小道具硬幹過去,還是需要拿工具箱整組修理,或是說問題跟業務有關,要求扣款的客戶,客戶的客戶其實是誰的小舅子。這些問題書上不會教,真的是必須去自己碰過才知道,所以老經驗的人非常值得我們尊重,因為他們碰過的問題太多了,所以早就知道怎樣解決相對比較好。
那讀者說,筆者這種在業界算菜鳥的怎麼混?簡單,拿筆者的專業去混,因為本科是基礎科學,研究又是作奈米技術方面的,所以對各種顯微鏡跟性質測試方法都還算熟,而這些相對「先進」的檢測,其實這些業界的老前輩是不熟的,他們也許看過的相關資料很多,但正如同各行各業都有撇步,有些檢測儀器,你若是沒玩過一陣子,根本就不知道裡面的原始資料怎麼出來的,要怎麼作假或是怎樣微調整。也就是說,筆者自己看到各家客戶的這些報告,有時候都會笑出來,因為根本就亂做,完全沒掌握到重點,例如電子顯微鏡的成像跟我們用光學顯微鏡看,其結果並不相同,我們看到的相片是經過影像處理的,但這些前輩會用他們以前的低倍光學顯微鏡概念,來延伸解釋微米或是奈米等級大小的現象。
對奈米技術有點研究的人,應該都很清楚,肉眼可見的釐米尺度,跟微米、奈米尺度的現象並不相同,當現在各種電子產品越做越小,元件跟線路越來越細,問題的根源就已經不是巨觀的肉眼觀察可以解釋的。我們可以用現象來解釋現象,但不能說原理就是這樣。這不是說他們笨,這純粹是他們沒學過,但筆者個人的經驗是,講多也沒用。由其是一些過去二十年太成功的老闆,你跟他說這些問題的發生原因,並不是肉眼看到的現象,他會罵你菜鳥一隻,懂個屁!
回過頭來,為什麼碩士沒有用?各位讀者有念過研究所的可以想想,碩士主要學到的東西,除了研究的主題外,大概是哪些跟大學不一樣?差不多就是:比較會找資料,比較會整理資料,比較會寫報告,比較會找問題,比較會用不同角度看同一個問題。不管你念的研究所再差,起碼找資料跟整理資料的功力會比大學生好,寫報告的程度也比大學生強。
所以,問題不是在碩士比大學生難用,問題是在台灣現在這些產業,需要的是作業員,作業員是不需要碩士去做的,連大學生都搞不好太多。筆者看到好幾間上市上櫃的公司,生產線都還在用蠻幹的,問題的發掘與解決都還是用師徒傳承的,師傅沒教過,徒弟也不敢有意見,除非現實呈現出來就是這樣。如果讀者是有做過微觀方面的一些研究,大概都會知道,如果等到問題會被你用肉眼清晰看出,那已經嚴重到靠背了,變成所有的解決方案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這還是生產線的問題,起碼經驗上靠傳承,還不會差太多。
如果讀者還沒出來工作過,那麼請想像一下台灣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工廠的實際環境:生產資料沒有記錄,沒有報表或是Excel有記錄生產的條件變化(靠原力就對了)。某機器的英文簡介說不能在潮濕的地方工作,抬頭一看這台機器放在一個有除濕機但是常常沒有開的房間裡(或是水滿了沒人發現)。生產線的作業條件完美無比,但我們曉得內情的人都知道,作業記錄有兩本,一本是自己看,用來推責任用的,另一本是ISO版本,用來給人檢查用的,兩份記錄的內容差異,大概跟人類與猴子的智慧差異一樣(封面類似,格式也類似,但是內容完全不一樣,跟人類與猴子的DNA差別感覺差不多)。元素分析資料顯示生產線被汙染,問題不在被汙染上,而是在污染物上,原來我們的電子產品裡面還有放射元素鈾,而且對方還會很大聲的質疑你的作業流程被這個叫做U的東西汙染(原來我們在製造核彈)。
說白了,用不到碩士,就這麼簡單,而且你表現太好還會倒楣。例如你的上司課長不會寫報告,而你很雞婆的替他寫了一份漂亮的生產製程改善OOXX報告給老闆,結果並不會是你被升官,而是你會被找藉口開除。再不然就是你的經理,會丟遠遠超過工作量的東西要你作報告,搞不好連不是你的業務也要,做完之後經理拿去升官拿獎金,你一毛都沒有,搞不好還會被搞掉。要搞死你並不難,把你從辦公桌拉去跟外勞作一樣的事就好。
產業就是這樣,要說高科技的電子產業比較好嗎?恩恩,筆者認為,讀者不少都是電子產業的人,自己看看應該也心裡有數。拿傳產來說,是因為台灣多半的工作機會還是在這塊,而且真的那些台清交成畢業的高材生,現在也沒多少人會把去生產電路板、汽車大燈當作第一工作志願,會到這些產業的碩士,多半也不會是這些最頂尖的,一個產業長期沒有最優秀的人才加入,結果會怎樣就不需要多說了。
筆者也不是在替自己辯解,說真的,實際業界上會用到的學校知識,如果只是要會操作,可以大概知道原因,還懂怎麼跟著前輩學解決,高中畢業就夠了。大學以上會懂做簡單的報告,只要肯跟著前輩學習經驗,要成為管理階層並不困難,至於碩士以上,有練到可以發掘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其實別想太多,目前的產業環境,是不會願意讓你放手大幹一場的。
為什麼?這跟文化結構習慣有關,只要你不是老闆的「自己人」,不管你有多少通天本領,他絕對不會讓你去碰任何的主要改善或是研究,你只有跟著做、照抄,當小弟一輩子的機會,更別提是想改善工廠的核心競爭力,要是碰到這屬於老闆的私密技術,先自己救自己吧,大概要找新工作了。
最近一直談ECFA,筆者已經談到懶了,把話說的清楚一點好了。
如果我們認同,提出計畫的人要把內容解釋清楚,那麼執政黨是有絕對的義務,要提供國人關於ECFA的詳細資料的,畢竟這是執政黨提出的政策,執政黨不說內容是什麼,誰要說?
今天有一種很詭異的論點,就是雙方要辯論,本來就是要各找資料,各憑本事,這理論上是正確的,但辯論的重點不在雙方攻防上,在於議題的設定。今天如果是一個死刑存廢的辯論,那麼這是一個公開的議題,針對的是已經發生的現在式問題,那麼這種各找資料各憑本事的辯論法是對的。但ECFA的簽署,是某一方丟出的議題,這個議題對於另一方來說,根本上是一無所知,要跟一個完全不知道議題內容的人辯論,跟打地鼠有什麼兩樣?
除非是ECFA已經簽了兩年,相關影響大概都有一些初步結論,這時候開一個ECFA的續約或廢約與否辯論會,是有其道理的。在現在執政黨根本就不跟在野黨講,甚至連民眾、自己的支持者都不知道這條約內容是什麼的狀況下,辯論又不給人資料,還要人自己憑本事查,這根本就是整人。簡單說,如果對方猜錯,你可以名正言順的說人家亂講,若對方猜對,你還可以改內容,改成跟對方講的不一樣,反正內容是你訂的。天下哪有這種「公平」的辯論法?
這說到頭來,就是一個很基礎的概念,筆者用商業上的計畫書為例子。
假如你今天要提一個企畫案,希望公司可以接受,你一定要把計畫的目的、方向、利益、風險等等,類似SWOT分析要出來,不然你怎麼說服公司撥款給你?只因為你說這計畫一定會賺錢?你可以寫了一個沒有施行細節的,也沒有風險評估的企畫,企劃目的寫著「提升公司競爭力」,企劃的環境條件定義寫「企劃不通過公司就會倒」。讀者您真的認為,公司會理你嗎?公司高層會不會要你把企劃的內容補好、細節寫好再講?
在台灣這個民主社會中,人民才是國家的老闆吧?總統、院長等不正是要提企劃案的人嗎?不管企劃本身到底有多好,做老闆的可以完全不管企畫案的內容,僅憑一股氣勢跟信心,把公司所有資產就交給經理去處理?
有這麼好的老闆,請讀者務必介紹給筆者,筆者要去應徵,當這家公司的經理要搞錢真的太簡單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