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空寫教育的,社會企業那個因為選舉太忙沒空整理,改天再說。為何說十二年國教的殘局呢?講到這筆者就很火大,因為現在的十二年國教根本就是馬英九上次選總統時亂開的支票,硬體軟體一應俱缺的情況下蠻幹,所以問題重重到讓人頭在燒。
所以,新政府要收拾這個殘局,麻煩可大了。教育的問題很麻煩,因為大部分的家長都覺得自己很懂,學歷越高越自以為覺得,而且每個人都會認為教育就是應該要照他想的去做才對。所以,才會導致今天各種亂象跟鬼扯蛋。
別的不提,就提一個幾十年來的迷思,那就是過去聯考好棒棒,過去技職體系好棒棒,現在都很糟糕等等。別鬧了,請讀者去找舊報紙,同樣的罵法三十年前就有,根本就沒改變多少。現在只不過是當年被罵小屁孩的人長大了,開始在媒體上媳婦熬成婆似的罵下一代,而這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
目前的十二年國教的問題極多,每一個問題又扣著另一個,形成一種無窮迴圈,而你要對某一個環節動刀,被開刀的對象都會不爽。但不管怎樣,還是有必要先把這些問題釐清。筆者就提一些目前看到最需要被解決的,包含短期性跟長期性的。
這些算是筆者個人的觀察,從教育整體系統到學校作業困難度,還有家長與學生的認知,各種方面的一些經驗總結。偏向現實可行的方向去想,請不要再拿那些神奇的聯考論,或是根本沒有搞清楚狀況的左膠幻想來碎碎念,拜託。
短期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目前多元入學方案,多元入學沒有不好,但目前這種方案疊床架屋,明顯是因為急就章造成的,需要改善但不需要推翻。
第二個,是學區制的劃分,如前所述,欠缺溝通與配套的強推,造成目前學區的不合理,讓就近入學變成一種笑話。
第三個,考試制度的等第劃分有缺陷,必須立即的加以處理,不能妄想用短期效果去修正長期因素。
以上三個問題,是筆者見過大部分家長最頭痛的,雖然筆者覺得這都還好,技術上都可以克服,而且對大多數人影響不大,但就算只有少數人,該解決的還是要解決。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四年內改變,完全是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內就可搞定的事項。
過程的問題比較複雜,要花很多篇幅敘述,這要擺在之後幾篇慢慢說。這裡先談這些問題是哪一些。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的考試制度需不需要統一管理?因為現實上,大家要的就是念大學,而各大學的科系顯然特色皆不相同,用統一考試制度可以有效篩選學生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是訓練而非教育的思維。
第二個問題,教育在台灣,究竟是一個國營事業,還是一種私人產業,或者是介於之間的社會企業?這個問題筆者發現,完全沒有人公開討論,甚至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國家該負責的,這才是很可怕的地方。因為國家統一管理,必然是缺乏效率,觀諸西方各國,為了解決效率問題,都會導入一定程度的競爭,而我們卻認為教育不應該開放競爭?台灣人的想法這方面不修正,必定禍延子孫。
這兩個長程問題,涉及到制度與社會認知種種,與我們國民習慣也有關聯,絕對不可能在一任一內被解決,但至少蔡英文第一任期內可以做到公開討論的程度。若之後有第二任,再來奠立基礎也未嘗不可。
筆者也要先聲明,並不是短期問題解決,長程問題就可以裝死,更不是因為要先解決體質面的長程目標,就說短期的問題擺爛不處理。我們是可能透過短期的改變,一點一滴去促使國民習慣的改變,進而讓大家可以接受根本上的變化。但也請各位讀者了解,很多人的抗議真的就只是為了自己的小孩,根本就管其他人去死,情感上我們可以理解,但問題是不能僅以情緒來處理,台灣過去幾十年不停地證明,我們的教育是放後段生去自生自滅的,但時代變了,放國家一半以上的人去死,絕對不是好現象。
今天第一篇,先來談短期問題,首先就是多元入學的方案,其本身的優劣與目標是否達成?
中學階段的多元入學作法,很明顯的是認為,學生不要把成績當成唯一標準,應該適才適性的去選擇。這在邏輯上是成立的,而且做法也非常有效,目前多元入學三年下來,筆者見到許多學生已經對課業放掉,放掉不是放棄,而是當他知道自己可以穩穩地進入某些高職專科,那麼為何要為了多那一兩分背個死去活來?
本來,這種狀況對學生是沒差的,成績好的想唸高中,學校也會幫忙把多元成績拉上來,只看會考就好。成績差的自己也知道,反正怎樣都是私立高職,把課業以外的事情做好也可以。照理說,這是極佳的入學方法,怎麼會搞到每個家長跟學生心裡都七上八下的?
問題是在台灣,現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資訊極端缺乏,對於高中職的挑選標準,除了過去錄取分數以外,就只有口耳相傳。每一間學校都努力想召到成績好的學生,因為就算是高職,目標也是統測與各科大。而台灣人習慣看結果,某間學校有很多人考上台科大,就覺得這間學校好,卻沒想過有可能是學生強,師資設備根本爛到有剩。
也就是說,學生自己當然無法判斷,家長也沒有資料可以判斷,唯一可以幫忙的只有老師,因老師在教育體系內認識的人比較多,應該算是可以幫上忙的人吧?可現實是老師也幾乎幫不上忙,因為大部分老師並沒有產業界工作經驗,不知道高職哪些教學有幫助,哪一些則無。
因為通通沒有,才會變成大家都看錄取分數,而這個正好是最沒有參考價值的。理由很簡單,這只能告訴你進入讀的是哪些人,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要說的是,根本就沒有有效指標可以驗證學校的辦學成果。這導致多元入學實際上不可能被推行完善,而辦學成效要被檢驗,又需要多元檢測標準,高中與高職、高職間的各科系,不可能會有一個統一檢驗標準。沒有標準就沒有評估,沒有評估怎麼會出現有校的入學參考資料?
台北市家長之所以徬徨不已,會考第一屆大台北罵聲不斷,原因就是出在學校太多、競爭強度高,大家依照傳統的分數去錙銖必較,造成高分低就等其實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而其他地區的家長沒有那麼反彈,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就是北北基的前幾任首長爛到爆,根本不想扛教育的問題,所以官員只好上火線被大台北區為數眾多的中產家長轟到死。其他縣市,或多或少都有人扛下來,或是根本不甩教育部的無腦決策,使得損害沒有擴大。
第二點,教育資源豐厚的大台北區,造成競爭太激烈,而中產家長對於差一間學校就無法接受,所以罵聲連連。但教育資源相對不多的地方,每間學校本來收到的學生群就是在那邊,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學生,他本來就不會被會考的分數裱到,最後錄取的結果也多半與我們老師判斷的沒有差太多。既然沒有預期落差那麼大,自然不會反彈那麼大。
要解決這個多元入學的問題,大致上要分三個做法。第一個做法,就是多元的項目要提高,增加多元部分的鑑別度,同時降低會考佔比的重要性。高中所需的基本學科能力先不論,要求一個目標餐飲科的學生,會考成績要拿五個B,這就跟要阿基師必須先會解二次函數才能當大廚一樣荒唐。但要增加鑑別度,學科部分的上課時數就要降低,其他的生活科目就要提高,甚至要多更多的教材跟教師,以及新的上課內容。
這顯然已經超出目前的短期解決方案,實際上在動搖國中教育制度的根本,所以不可行。若要這麼做,需要其他的配套,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第二個做法,會考時間提前,也就是利用會考的時間來做入學梯次區隔,如果我們把會考訂在國三上,考試範圍就只有國一到國二;時間放在寒假後,就是考到國三上,可以考一次也可以兩次都考,這可以討論。
目的很簡單,綜合暑假後的會考與前兩年的多元成績,進行第一次的入學篩選。依照目前的習慣,應該都是技職體系的會接受這一些階段的成績,若要兩次會考,則第二次會考加入國三上的成績,會有高中願意接受這種標準。理由很單純,高職所需的基礎能力,除工科等一些例外,大部分用不上國三的課程,而國三上的數理科內容,若能掌握良好,也差不多表示夠用了。具體上要交給各高中職學校自行判斷,依照各校要求提出名額即可。
總之,考一次還是考兩次會考,高中職學校要怎麼挑,挑幾個學生,要給予自行判斷的權力。學生只要知道這次會考成績,配合之前的多元成績後,有哪一些學校能夠挑就好。而這些入學方法中,各學校尤其是技職體系,可以設立專科二次測驗,依照各科需求進行術科或是二階段筆試。
而想要考高中的學生,則要看兩次會考成績,或是在五月份左右辦理特考,特考不是特色招生考試,內容比較接近過去的聯考與基測。之所以在五月中,是因為目前國三的課程,大致上都可以在四月前教完,影響實在不大。
而特考要在學業標準上拉很高,不分ABC三級,直接算分數。只是事前要把話對學生家長講清楚,這考試真的很難,複雜變化多,你過去混三年是一定考不好,別浪費時間。招生名額等由各校決定後交由教育局審核,總名額要控管,或是更直接一點,一個學區就只有一間這種特考高中,沒得商量。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這種像聯考的考試,目的就是要挑特別會念書的人,沒那自信請別找自己麻煩。
等到會考跟特招都結束後,六月底再依照過去這些成績,還有多元入學的各項標準,用現在的入學模式進行剩下的分發。至於那些先前就已經入學的,先前的高中職可以訂立一些標準,例如進行國三的學業測驗,確認你是否有獲得應有的畢業能力,還是根本都在混,如果都在混,那就刷掉名額,直接去進行多元入學分發。
總之,概念就是先考後免,不得騎驢找馬。不能讓學生在那邊等到暑假結束,反覆分發這些事情應該要在畢業前結束。
第三個做法,比較直接也不涉及到學校的行程規劃,但可能是阻力最大的一項。那就是公布各高中職的入學錄取成績與標準,以及所有大學學測、指考成績,所有的錄取學校,在沒有觸犯個資法的前提下進行。務必要讓國中生與家長,可以從這些學校的成績去作出有效的判斷,確認學校的優劣。
不管我們認不認同,殘酷的事實就是高中職仍然是過客,目前大部分的學生與家長,眼光都放在大學教育上。如果要促成高中職的教育活化,再也沒有比公布辦學成績更有效的。
舉個例子,假設某個第一志願,三年前收到的學生在這一學區,成績是在前5%的學生。那麼假設三年來無災無難,理論上學生錄取到的大學也應該多半會是在前5%的學校。但如果依照當前台灣的標準,這間第一志願的畢業生只有三成上國大,其他全部私大,那麼這算學校教的好還是教的爛?而其實同學區第五志願校,收了一堆不怎樣的學生,卻可以考出一成國大跟五成私大的水準,這算是比較好還是比較差?
總之,破除結果論的最佳方法,資訊透明化。讓我們可以從學校的入學標準,跟大學的錄取標準做比較,那麼學校到底是讓學生更進一步,還是根本教笨了,會非常明顯。也別擔心資料很多判讀不了的問題,多的是補習班跟想研究的學者會去分析,擔心小孩未來的家長,很多都會閒著就查資料的。
就結果來說,筆者的分析三點,都還有可討論之處。
但就以解決當前問題來講,大致上就是「資料透明化以便家長學生判斷」、「先考後免不要浪費學生時間」。多元入學本身立意良善,在許多國家也推行良好,但我們往往忘記前提,是建立在學校資訊的完整上,入學方案採分批多次也沒不好,作業流程是可以想辦法簡化的,現在資訊時代也沒有那麼困難。
筆者知道,很多老師不贊同這種作法,更多人直接說恢復聯考,統一考試分發就得了。但這是最糟糕的作法,我們為了大人的方便,卻讓小孩被整死,這一點道理都沒有。
其他的,留到過年筆者有空再慢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