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歐洲一去不回的光榮 part2

承前一篇,筆者要繼續談一下,歐洲的光榮到底怎麼回事?其實近代史有看過國編版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工業革命後,歐洲輸出帝國主義,大量建立殖民地,跟扶植附庸來剝削的過程。呃,是沒錯啦,但這種帝國主義模式,幾千年來的帝國都一樣,歐洲哪裡不同?
說不出不同,那麼歐洲這數百年來的強盛,顯然不足以解釋,只能聊以自慰:說服自己任何國家只要帝國主義都可以強大。讀者看這類網友談論國際事務,想必都會有一種世界是單線前進的路徑,所以只要我們照幹,一樣可以成為帝國。
唉,這樣想很危險,因為歐洲之所以影響全世界,還可以輸出帝國主義,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歷史。我們沒辦法把所有因素都探討,但以我們台灣人比較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說,主因是「歐洲是第一個全球壟斷性的帝國」,而且壟斷的形式及其有效,數百年後的今天還在持續影響。
這該怎麼說?
大致解釋一下,歐洲在羅馬帝國的年代,地中海區域會繁榮壯盛,主因就是地中海實際上是羅馬內海,各地的貿易可以得到保障,西至西班牙的金屬礦到東邊埃及的糧食作物,彼此交流毫無阻礙,交易成本降低,積極擴張的精神滲透羅馬人民。直到帝國擴張的腳步止步於日耳曼,這套模式大體上相當成功。
成功的後果就是羅馬人的懈怠,不止一種證據指出,羅馬公民的軟弱無力是帝國衰亡的原因。軍事上公民不願意服役,大量外籍雇傭軍侵蝕羅馬的基礎,而在內部更糟,羅馬人因為富裕失去了危機意識,沉溺在各種享樂活動中,道德敗壞無法挽救。
這邊的道德不是我們稱的那種好與壞,而是與羅馬立國精神相違背的各種新道德觀,最終的結果就是帝國失去了活力,軍隊無法維持整個帝國的貿易安全,經濟實力逐漸衰退,形成惡性循環。基督教就是利用這種衰亡的末日感,慢慢的滲入羅馬人的精神中,畢竟人總要找到一個國家衰敗的解釋,來自神的理由最好。
隨後的中古世紀一點都不黑暗,但整體來說活力遜於中亞的伊斯蘭世界,這段時期從西邊的歐洲到東邊的印度,其實都各自有各自的發展,國編版的講法很像把這個世界切割成西邊跟東方,只有東方一直保持繁榮。這是完全錯誤,而且非常危險的說法。
因為,羅馬時期已經有來自東方的神祕商品,在上層人士中相當流行,到了伊斯蘭的黃金歲月,是阿拉伯商人控制了整條東西貿易線,這條貫穿東西方的貿易路線,就跟一帶一路幾乎重疊。不過差別是,古代的絲路有很多條,海上運輸以沿岸航運為主。壟斷的阿拉伯人賺到大錢,而在地中海則前後興起了熱那亞跟威尼斯,掌控地中海的獲得大筆財富,甚至成為一個海洋帝國。
如果我們放到世界史的立場來看,歐洲一點都沒有黑暗,只是在羅馬後沉寂了數百年,藝術、工藝等技術還是持續在進步,而世界的中心此時在伊斯蘭而已。歐洲並沒有閒著,隨著技術的進展,航海技術的進步,對於地理認知的逐漸擴張,慢慢的進入到決定性的時代。
我們稱之為大航海時代,但比較好的說法是:「好望角後再無絲路。」
海上貿易的年代來臨,不需要給阿拉伯人多剝一層皮,一船的香料利潤就夠吃投資者吃幾十年。簡單說,就是海上運輸的能量大增,成本降低後的必然現象,歐洲人找到了通往東方的路線,加大與加快貿易的腳步,同時促成了第一次有意義的全球化現象。
也就是新舊大陸的作物、病菌、各種礦物的交流開始,東方大明王朝的興衰並非決定在皇帝手上,而是遠方的新大陸白銀與馬鈴薯的輸入。大量每周金銀流入歐洲,使通貨膨脹快速,土耳其人無法理解擁有大片土地跟收成,怎麼物價還是節節高升,進而侵蝕了伊斯蘭的軍事力量。然後威尼斯完蛋了,地中海的政治情勢開始混亂,世界的中心開始移往西歐。
從那時候開始,西歐累積了大量的財富,資本的累積跟技術的需要,推進了工業革命跟軍事技術的發展。東方的各國王公酋長並非白癡,也知道利用西方火氣的重要,更願意砸下重本添購軍火。透過這個過程,非洲沿海的酋邦取得了強大實力,開始征伐內陸的敵人,建立大大小小的王國,印度洋沿岸土王更藉此反抗原有的陸地霸主,蒙兀兒帝國從此失去了印度南方的支配力,印尼的酋長們透過武力鎮壓反抗小部落。
這個過程到處都是,西歐人其實沒有直接介入,但是這種間接的幫助,促成了整個海洋沿岸政治力的統合,遠離海洋的地區越來越窮困,成為附庸。
而最好笑的轉變就是,當西歐諸國的工業實力強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已經可以用一支艦隊攻下一個遠方港口,或是成為地緣政治的決定性力量。此時,西歐在遠方建立殖民地已是不可逆的過程,不管是直接統治還是透過代理人,結果都是一樣。
這個全球化的結果,改變了各地的政治與社會階級,大量工業化產品的輸出與原物料輸入,殖民地的全國農產或代工化,過程與今天東亞與東歐小國的崛起並無二致。
所以,講了一千多字的歐洲殖民歷史,我們得到什麼結論?
很簡單,好望角之後消滅了絲路的必要性,歐洲藉由累積大量資本,工業化超越當代其他國家,產生了百年以上的強大帝國主義。而這個帝國主義是歷史上,第一次有真正的全球意義,西歐的國家可以派遣遠征軍到地球的彼岸,然後以摧枯拉朽的實力消滅反抗的力量。
這是海權真正顯示出其意義的年代,直到今天依然都是。雖然說現在的空中武力是決定性力量,但基本上全球貿易跟經濟網路還是依賴海權。換言之,西歐的霸權競逐,最後證明只有英國獲得勝利,而兩次大戰把歐洲殘餘的勢力毀滅,剩下美國繼承了大英帝國的海權。
說難聽一點,現代的全球經濟基礎是海權,海權的決定性維繫力量就是美帝海軍,如果你反對的話,請在現實的角度上,找出一個具有替代美國海權實力的國家出來。而且不僅可以替代,還能講信用,制定一套全球性的秩序,更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
歐洲的光榮呢?三百年殖民地紅利已經花完了,與其說回到冷戰的對峙格局,更可以說幾乎要回到拜占庭年代的東西方對峙,一個沒有辦法出地中海的西歐諸國,究竟要拿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全球性信用?
歐洲今天拿出的各種人權價值,筆者不是不認同,而是現實來說誰理你?科索沃的屠殺是依靠軍事跟經濟壓力解決的,還是道德勸說?今天的中東教派衝突,你可以依靠這套基督教為底的人權價值去說服什麼?連中國都回去講儒家價值,想走不同的路,堅信歐洲價值非常重要,具有全球推行能力的,請提出一套具體可行,可以在歐亞非與中南美洲,消滅我們厭惡的極端勢力,以及各式各樣的落後價值?
在台灣,很多人把歐洲價值跟反美掛在一起,不僅錯得離譜還恐怖,因為國際政治不是這樣玩的。地球還沒有一個統一國家出現,不管你是聯合國還是哪個組織,都對各個國家沒有約束力,北韓那個痞子就不提,世界各地只要是中型國家,幾乎都不想要照所謂的西方標準談政治。
這只代表,各地的地方政治,還是受限於其傳統文化價值很大,我們不可能期待某一種神秘力量將之翻盤。想要改變,要嘛就是用實力去威脅人家改變,不然就是裝作沒看見,只談具體的改變與進步。
殖民地紅利已逝,海權的掌控者不是你,歐洲的光榮剩下什麼?
羅馬的內部是怎樣開始衰敗的?當他們開始作今天歐洲在做的事情的時候。所幸,現在已經沒有蠻族,也沒有恐怖的韃靼人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