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歐洲社會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是否已影響到公共安全?-以德翼9525號機事件為例

2019/10/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山區墜毀的班機殘骸
圖片來源
2015年3月24日,一架載有150人、從西班牙巴塞羅那出發前往德國杜塞道夫的班機高速撞上法國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谷,並旋即墜毀於此地。當時在此架飛機上的包含十六名來自德國的交換學生、一位年輕女性與他七個月大的兒子以及其他不幸的旅客,這起悲劇最初判定為意外事故,但在多日的調查後,法國官方最後發布的報告給出一個從未被納入可能原因的結論—這是一起人為的惡意墜毀事件,而導致這起悲劇的是28歲、患有嚴重抑鬱症的德國籍副機師安德烈亞斯·魯比茲(Andreas Lubitz)。
▲ 副機師安德烈亞斯·魯比茲(Andreas Lubitz)
圖片來源
根據黑盒的錄音內容,飛機抵達安全高度時副機師魯比茲催促機長松德海默(Patrick Sondheimer)前往洗手間,機長於是前往並請魯比茲暫時接管駕駛艙,而後當松德海默要返回時卻被鎖在駕駛艙外,即便他立刻拿來救生斧破壞艙門也無濟於事,魯比茲早已啟動了下降開關,飛機開始往底下高聳的山峰飛去。從錄音中可聽見魯比茲在駕駛艙內均勻的呼吸聲,以及航線圖顯示飛機下墜路線呈有規律的下降,更驚人的真相是在早前由杜塞道夫飛往巴塞羅那的班機上,魯比茲就曾以相同手法演練過,多重的證據顯示這不僅是一起自殺事件,並且是有計劃的、非衝動性的行動。
▲ 飛機前墜毀前十分鐘的航線圖,
圖中顯示機長松德海默離開後,航線開始成規律下降
圖片來源
在對魯比茲展開調查後,調查人員在魯比茲家中發現兩張被撕碎的病假單、治療心理疾病的藥物以及多次的看診紀錄,也從他的搜尋紀錄中得知在事件前他曾頻繁搜索「自殺」與「座艙門」。當調查人員試圖聯絡魯比茲的親友以及多位魯比茲曾問診的醫生時,沒有人願意提供相關資訊,原因是在歐洲社會中個人隱私是相當重要的,即便是調查需要,大多數家屬及醫生也拒絕提供任何資料甚至訪談,而此種情況也間接導致了德翼9525號班機墜毀的悲劇。
長期患有嚴重抑鬱症的魯比茲在此前曾看了多達41位不同的眼科醫生,因為他堅信自己患上了足以摧毀自己飛行職業生涯的眼疾—即便不曾有一位醫生得出此結論,並告知魯比茲他的眼睛沒有任何問題。而這職涯即將被摧毀的幻想加劇了魯比茲的抑鬱症病情,他甚至曾在日記中寫下過這麼一句話:「唯一能讓我感到一絲快樂的是,從懸崖上跳下去。」2008年,魯比茲也曾因嚴重的抑鬱症暫停飛行訓練,而後又在隔年恢復訓練,但魯比茲的病情卻未因此而好轉,反而日益加劇。
還記得在魯比茲家中尋獲的那兩張被撕碎的病假單嗎?那是魯比茲的心理醫生在評估他的心理狀態後開出的,這表示魯比茲當前的狀況已不適合飛行,但航空公司卻表示從未接獲過此通知或聽聞魯比茲的病情,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曾致電或警告航空公司魯比茲的近況—即便他們知道他們的患者是一名客機飛行員,過度信任病人與對個人隱私的注重使他們從頭至尾保持沈默,這長久的沈默並一直持續到事件發生後,當全世界急於得知為什麼,當調查人員開始對魯比茲的私人生活展開調查時,基於對個人隱私的考量,仍舊沒有一位醫生開口,當然這也遭到了外界強烈的譴責,甚至有受害者家屬將矛頭指向了德國之翼的母公司漢莎航空,指控的內容是未盡到發現機師身心狀況不適任飛行的責任,並允許機師持續駕駛飛機,但事實是,航空公司對魯比茲崩壞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
國家地理頻道的一檔節目《空中浩劫》曾製作了一期關於德翼9525號機的專訪,其中,一位曾長篇報導此事件的紐約時報記者在結尾時問道:「當我們回顧這起悲劇,是否曾經有那麼一刻,能夠阻止魯比茲?我想是有的,倘若當初曾有任何一位醫生致電警告,甚至只是寫一封通知信告知航空公司,也許情況會截然不同。」當然,告知並非醫生的義務,法律從未明文規定醫生必須履行此義務,被指責是歐洲醫療體系的巨大漏洞,這也是事件發生後,許多受害者家屬與民眾致力推動的:如果你的病患在與公共安全有關的單位工作,而他的病情足以左右他人性命時,醫生必須執行告知的動作。即便有德翼9525號機事件當作借鏡,在個人隱私權相當重要的歐洲社會,還是招致許多反彈,若想一時半刻在歐洲社會推動、受到大眾普遍認同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而這也是目前的歐洲正在學習的課題之一,但相關事件層出不窮,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亞洲,究竟該如何在公共安全與個人隱私間取得平衡,相信不只是歐洲、也是全世界需要共應對並解決的困境,否則德翼9525號機事件只會是悲劇的開始,而非結尾。
責任編輯:陳姵穎 核稿編輯:陳柏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7會員
569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