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黃瀾思
新任立法院長游錫堃近期頻頻佔據新聞版面,除了先前以每月12萬新台幣,任命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前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為機要秘書,被外界批評為高薪酬庸之外,游錫堃於3月4日起接連在Facebook上發文,抱怨其自2月起已收到兩次恐嚇信威脅,警方卻至今毫無作為。然而此番言論在各機關相繼響應過後,反倒引起了外界諸多爭論。
游錫堃第一篇發文先是批評,自2月19日收到一名統派人士的具名恐嚇信,內容提到為了避免民進黨政客“反中拒統”引發戰爭災難,“或叫游錫堃一家人,承受滅門血案的悲傷。”但自他報案以來經過大半月,門前的巡邏箱還是空的、也沒有任何警察關心過,因此痛批“立法院長家人的人身安全如此,叫一般民眾怎麼辦?”
內政部長徐國勇卻於隔日受訪時表示,此案已在2月底偵破,且於3月2日將嫌犯移送桃園地檢署。警政署也對外澄清,收到報案的隔天便已將嫌犯約談到案,並將案件進度回報給游錫堃的幕僚。連台北市政府也出面響應,從2018年起警方巡邏就改用電子簽章,因此巡邏箱是空的很正常,且是因游錫堃在擔任立法院長後要求低調,才在住家旁另設巡邏點,均有依照規定巡簽。
事情雖然演變成了各說各話的羅生門,但游錫堃的這番抱怨顯然沒有得到外界太多的諒解,更多的反而是網友的冷嘲熱諷,以及基層警察認為遊公開指責警方是在“耍官威”、“抹煞同仁努力”的怨言。
平心而論,身為立法院長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相關部門當然應該重視。根據台灣《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及特定人士安全警衛派遣作業規定》,也有對五院院長做出特別規格保安措施,若游錫堃真的深感不安,還能向中央申請加派人力,這些都是他理應享有的安全保障。游錫堃所謂“人身安全不必分院長與庶民”的說法引不起民眾的共鳴與同情,反倒有些略顯矯情。而他對警方無所作為的批評,恐怕也找錯了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游錫堃在3月4日發文批評警方前,也在同天於臉書上先發布了一篇名為“歷史上的今天”的貼文。內容在敘述1980年,當台灣還在實施黨禁、報禁的戒嚴時期,發生了一起民進黨籍台灣省議會議員林義雄一家母女三人被殺、一人重傷的“林宅血案”;而游錫堃當時曾被國民黨影射為該案的嫌疑犯,該案今尚未偵破,成為台灣史上的重大懸案之一。
游錫堃重提此事的目的,一方面當然是在台灣要求轉型正義的風潮下,提醒台灣人“勿忘歷史、追求真相”,另一方面當然也有藉著民進黨的歷史悲情來“鞭屍”國民黨的意味。就如同綠營支持者會不時重提陳菊在“美麗島大審”的事蹟一般,此些民進黨大老在黨外時期的磨難,早已成為他們“守護民主自由”的象徵和光環。
不能否認的是,在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時代背景下,民進黨確實曾扛起“倡民主、反威權”的旗幟,當時多名黨外人士被捕仍不懼威權反抗的態度,也讓台灣民主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歷史當然不能遺忘,真相也還須探尋,但台灣解嚴至今已30餘年,且經歷了三次的政黨輪替,當年“威權”的國民黨如今早已氣若游絲,而民進黨則兩度全面執政、獲得超過57%的得票支持,國民黨所代表的“威權”可說早已被掃進歷史的塵埃。
儘管如此,民進黨顯然還對那段歷史“念念不忘”。每當執政不力或是藍綠對抗激化時,總會把那段“反威權”的過程拿出來細細回味,提醒台灣民眾國民黨是多麼可憎、民進黨又是如何“悲壯的受害者”,台灣人現在能享受民主,都該感謝民進黨當初的犧牲奉獻。
但反威權的歷史不能成為永遠的護身符及提款機,台灣民眾最終要檢驗的還是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成果。但高居立院院長大位的游錫堃,不論是他關於林宅血案的發文,到對於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再到警方無所作為的抱怨,似乎都還停留在黨外時期對“白色恐怖”的反抗、沉溺於“反威權受害者”的身份無法自拔,而忘卻了民進黨已身為第一大黨,且自己是立院龍頭的事實。因此,再怎麼訴諸悲情或恐懼,都將與民眾的情感脫節。
游錫堃身處立法院長高位,對於他的人身安全當然要嚴格防備,這不只是對五院院長該有的保護,也是避免意外發聲使社會陷入更深的撕裂。但政治人物也要謹記,歷史當然不能被遺忘,而選民也不會僅心心念念於其反抗威權的歷史,更不會只因為歷史便對他們無限寬容,而是更期待政治人物能真正有所作為。民進黨是時候從那段反威權的情懷中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