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如何評價《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張業松

《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宋玉雯/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宋玉雯/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文/張業松(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路翎是一九四○至五○年代最孚厚望、同時也最令人惋惜的中國作家,後以「未完成的天才」的形象留存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史上。路翎的故事,是迄今為止未被充分解讀過的故事,在他身上,凝聚了這一時期文學史上最富勇氣的追求和探索,也呈現了最為尖銳的矛盾衝突。上承魯迅的「硬譯」和堅持,中經胡風的賞識和砥礪,以「主觀戰鬥精神」之發揚,診療「語言奴役的創傷」,在「大眾化」和「主觀論」的縫隙中,努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路翎的「主觀」,也是他的創作實績所呈現的「客觀」。相對於直接服務於革命宣傳的「大眾語」之塑造,路翎為人詬病的「歐化」語言,不啻於創造一種「新方言」,使成為推動新文學繼續前進的力量,卻不幸被他的批評者推向了「大眾化」的對立面,由此承受了語言和文學問題的政治化處置的最為慘痛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他自身正是背負著「語言奴役的創傷」的最為觸目的例子。自那以來,路翎這個名字,始終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懸而未決的疑竇和啟迪,促使人們不斷回訪追訴那段歷史。玉雯的力作,正是這種回訪追訴的最新、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扎實的成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YCU PRESS說書中(陽明交大出版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