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張業松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宋玉雯/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文/張業松(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路翎是一九四○至五○年代最孚厚望、同時也最令人惋惜的中國作家,後以「未完成的天才」的形象留存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史上。路翎的故事,是迄今為止未被充分解讀過的故事,在他身上,凝聚了這一時期文學史上最富勇氣的追求和探索,也呈現了最為尖銳的矛盾衝突。上承魯迅的「硬譯」和堅持,中經胡風的賞識和砥礪,以「主觀戰鬥精神」之發揚,診療「語言奴役的創傷」,在「大眾化」和「主觀論」的縫隙中,努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路翎的「主觀」,也是他的創作實績所呈現的「客觀」。相對於直接服務於革命宣傳的「大眾語」之塑造,路翎為人詬病的「歐化」語言,不啻於創造一種「新方言」,使成為推動新文學繼續前進的力量,卻不幸被他的批評者推向了「大眾化」的對立面,由此承受了語言和文學問題的政治化處置的最為慘痛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他自身正是背負著「語言奴役的創傷」的最為觸目的例子。自那以來,路翎這個名字,始終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懸而未決的疑竇和啟迪,促使人們不斷回訪追訴那段歷史。玉雯的力作,正是這種回訪追訴的最新、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扎實的成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涵蓋路翎一生的文學事業,勾勒路翎的創作發展軌跡與心路歷程。論述中企圖跳脫學術界「左派/右派」、「進步/落後」、「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個人/集體」等各種二元對立的理論框架,回歸文本的細膩閱讀與具
路翎的小說,包括五十年代的作品,凡常採取第三人稱敘事,偶而甚至會出現作者現身說話的解構性敘事。以路翎小說所矢志追求的「那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命運這個無情的審判者面前搏鬥的經驗」與在「歷史事變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洶湧的波瀾和它們的來根去向」來看,第三人稱敘事確是較便於「陳列」人物的內心圖象,講述那些構織圖
本節主要試圖探究路翎作品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特點,以釐清先前研究者討論中之歧見,同時亦欲藉此申說對於路翎作品的不同看法。路翎好用繁複的長句式和悖反的情感修飾語,特別是四十年代的小說,聚焦於人物內心的心理刻劃,經常採取詮釋性的敘事模式,則一貫是路翎的創作特點,而「複調小說」和「知識語言」的問題,向來是研究
失落好像一個重重的行李箱,裡面滿載著我們的不捨、悲傷,甚至是憤怒等各種情緒。路途上必須帶著它好好地走過,學習整理情緒跟放下。從認識失落開始,開啟跟自己內在對話的可能。
管理是知行合一、群策群力的工作。在各種不同管理定義中, 本書認為不論任何性質的管理工作,如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社團組織管理,都可簡單歸納成決策與執行兩個核心議題。因為管理以決策與執行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所以管理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扮演好決策者與執行者兩種角色。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
本書涵蓋路翎一生的文學事業,勾勒路翎的創作發展軌跡與心路歷程。論述中企圖跳脫學術界「左派/右派」、「進步/落後」、「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個人/集體」等各種二元對立的理論框架,回歸文本的細膩閱讀與具
路翎的小說,包括五十年代的作品,凡常採取第三人稱敘事,偶而甚至會出現作者現身說話的解構性敘事。以路翎小說所矢志追求的「那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命運這個無情的審判者面前搏鬥的經驗」與在「歷史事變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洶湧的波瀾和它們的來根去向」來看,第三人稱敘事確是較便於「陳列」人物的內心圖象,講述那些構織圖
本節主要試圖探究路翎作品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特點,以釐清先前研究者討論中之歧見,同時亦欲藉此申說對於路翎作品的不同看法。路翎好用繁複的長句式和悖反的情感修飾語,特別是四十年代的小說,聚焦於人物內心的心理刻劃,經常採取詮釋性的敘事模式,則一貫是路翎的創作特點,而「複調小說」和「知識語言」的問題,向來是研究
失落好像一個重重的行李箱,裡面滿載著我們的不捨、悲傷,甚至是憤怒等各種情緒。路途上必須帶著它好好地走過,學習整理情緒跟放下。從認識失落開始,開啟跟自己內在對話的可能。
管理是知行合一、群策群力的工作。在各種不同管理定義中, 本書認為不論任何性質的管理工作,如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社團組織管理,都可簡單歸納成決策與執行兩個核心議題。因為管理以決策與執行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所以管理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扮演好決策者與執行者兩種角色。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鹿苑長春》是一九三九年獲普利茲獎的名作,張愛玲形容它是一本橫跨不同年紀都能品嚐箇中滋味的讀物。故事講述一名孩子從「小孩」轉為成熟「大人」的過程,原作者以近乎日常的詩意筆觸,鑽進角色的內核,疊加著張愛玲纖細的情緒展延,自此,一名男孩和他的幼鹿便在讀者心中奔馳了起來。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獸靈之詩》是一部充滿著哲學討論和深刻情感描寫的小說。總覺得這部小說應該要可以在學界產出一山谷的論文,是一個好文本拯救研究生的概念(?)能夠探討的主題有那麼多──性別、原始文化、後設、敘事技術、傷痛與結合、小說倫理、殖民……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鹿苑長春》是一九三九年獲普利茲獎的名作,張愛玲形容它是一本橫跨不同年紀都能品嚐箇中滋味的讀物。故事講述一名孩子從「小孩」轉為成熟「大人」的過程,原作者以近乎日常的詩意筆觸,鑽進角色的內核,疊加著張愛玲纖細的情緒展延,自此,一名男孩和他的幼鹿便在讀者心中奔馳了起來。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獸靈之詩》是一部充滿著哲學討論和深刻情感描寫的小說。總覺得這部小說應該要可以在學界產出一山谷的論文,是一個好文本拯救研究生的概念(?)能夠探討的主題有那麼多──性別、原始文化、後設、敘事技術、傷痛與結合、小說倫理、殖民……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