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消失的書展・永存的經典:《求生意志:愛滋治療與存活政治》Will to Live

更新於 2020/05/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家如何看待愛滋病患,以及制定整體的愛滋政策,一直以來並不是台灣媒體和輿論的焦點。以2003年的情況而言,台灣的HIV感染者在成年人(15-49歲)盛行率為0.07%,可謂是低盛行率的國家;而巴西卻是0.7%,因此在千禧年前後,巴西政府作為「救命治療」的國家愛滋政策,以及她如何成功降低總體的愛滋病患死亡率,成為其他國家制定愛滋政策的借鏡。透過觀察受到國際讚譽的巴西愛滋政策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也能回過頭來檢視台灣當前愛滋政策與法令制訂的脈絡。
儘管《求生意志》原著早早出版於2007年,卻不改其作為一本經典民族誌讀物的價值。作者朱歐・畢尤(João Biehl)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其研究專長與授課主題為醫療人類學、全球健康政策、民族誌與社會理論等。畢尤教授長期關注巴西社會問題、全球公衛局勢、醫療之政經結構變遷。在本書中,畢尤教授與攝影師托本・艾斯克侯(Torben Eskerod)合作,自1997年起深入巴西薩爾瓦多的「卡薩(Caasah)」這個草根的非政府組織衛生服務機構中記錄無家可歸的愛滋病患生活情形。卡薩作為一種「支持之家」,收容愛滋病患者,並制定醫療處置,成為某些患者絕處逢生的轉機。
「有愛滋病毒⋯⋯就像沒錢一樣普遍。」(瓦其瑞妮)
畢尤教授和攝影師托本一起進入田野,透過簡單的一張椅子、一塊黑布,湊合出簡陋的攝影棚。本書展示了這些患者、院民的「眾生相」,而畢尤教授所書寫的,正是這些患者們對抗歧視、爭取健康照護的「求生意志」。
托本拍攝的這些病人的影像牽引著我們,他們的面容與話語,道出個人艱辛與愛滋治療和社會不停等的諸多更大議題。透過托本的鏡頭,他們本身的樣子與我們更接近了,也建立了賦與本書生命的不同涉入方式與意義。
《求生意志:愛滋治療與存活政治》
Will to live: AIDS therapies and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畢尤教授所轉述的生命故事,給予我們擷取不同時空片段的鑰匙,得以體察一個在此期間發生的事情。這些被拍攝的患者,有些人後來死了、其他人存活了下來。針對這些患者個別拍攝的影像,讓有關國家政策的討論與數字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一連串堆疊的數據分析與論述而已。
病患的眼神或盯著鏡頭,彷彿直視著讀者;或閉上眼,像是坦承一切地揭露著自己。這些「主體」相互映照,而我們如何判斷他們的差異?攝影讓他們的形象被具體化出來,但又為什麼他們實際的生命其實在鄰里間被透明化?而在巨大的國家政策底下,他們又該容身何處?
畢尤教授除了深入田野,將這些遭受污名、被遺棄的愛滋患者──窮人、藥癮者、同性戀、遊民──的困境與獨特性給凸顯出來外,亦深入探討在國家愛滋政策與醫護結構中,國際藥廠、政府單位、非政府組織、公衛專家與社運分子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有著冷靜的筆調、敘事條理分明,卻仍能感受作者字裡行間的關懷與迫切的擔憂,那是種流淌於真實田野記錄與攝影影像間的思緒,引領讀者更靠近些那些事實發生的現場。他人的生命透過本書接近了你,即便這些他人的主體已經消逝──但他們的求生意志仍在,並且作為新的主體被刻畫與關注。
作為永存的經典,本書的價值不會因為時空的變遷而有所減損。它提供一個時代與生命歷程的切面,所帶來的思緒與體會則是無價的。
「我幹嘛還要想未來?」(聶里瓦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項計畫謀殺的智能殘疾人超過六萬,包括智能不足的兒童,部分遺體供作大腦研究的材料。牽涉的行政措施包括:執行安樂死之前攝影存檔、遺體處置、偽造死亡原因、開立死亡證明書、致寄親屬弔慰信。
這本書引起了讀者熱烈的爭辯:亞斯伯格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薛弗(本書作者)是否做了摘奸發伏的工作?或者這本書詆毀中傷了一位心懷悲憫的兒童精神醫師?
路翎是一九四○至五○年代最孚厚望、同時也最令人惋惜的中國作家,後以「未完成的天才」的形象留存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史上。路翎的故事,是迄今為止未被充分解讀過的故事,在他身上,凝聚了這一時期文學史上最富勇
本書涵蓋路翎一生的文學事業,勾勒路翎的創作發展軌跡與心路歷程。論述中企圖跳脫學術界「左派/右派」、「進步/落後」、「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個人/集體」等各種二元對立的理論框架,回歸文本的細膩閱讀與具
路翎的小說,包括五十年代的作品,凡常採取第三人稱敘事,偶而甚至會出現作者現身說話的解構性敘事。以路翎小說所矢志追求的「那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命運這個無情的審判者面前搏鬥的經驗」與在「歷史事變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洶湧的波瀾和它們的來根去向」來看,第三人稱敘事確是較便於「陳列」人物的內心圖象,講述那些構織圖
本節主要試圖探究路翎作品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特點,以釐清先前研究者討論中之歧見,同時亦欲藉此申說對於路翎作品的不同看法。路翎好用繁複的長句式和悖反的情感修飾語,特別是四十年代的小說,聚焦於人物內心的心理刻劃,經常採取詮釋性的敘事模式,則一貫是路翎的創作特點,而「複調小說」和「知識語言」的問題,向來是研究
這項計畫謀殺的智能殘疾人超過六萬,包括智能不足的兒童,部分遺體供作大腦研究的材料。牽涉的行政措施包括:執行安樂死之前攝影存檔、遺體處置、偽造死亡原因、開立死亡證明書、致寄親屬弔慰信。
這本書引起了讀者熱烈的爭辯:亞斯伯格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薛弗(本書作者)是否做了摘奸發伏的工作?或者這本書詆毀中傷了一位心懷悲憫的兒童精神醫師?
路翎是一九四○至五○年代最孚厚望、同時也最令人惋惜的中國作家,後以「未完成的天才」的形象留存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史上。路翎的故事,是迄今為止未被充分解讀過的故事,在他身上,凝聚了這一時期文學史上最富勇
本書涵蓋路翎一生的文學事業,勾勒路翎的創作發展軌跡與心路歷程。論述中企圖跳脫學術界「左派/右派」、「進步/落後」、「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個人/集體」等各種二元對立的理論框架,回歸文本的細膩閱讀與具
路翎的小說,包括五十年代的作品,凡常採取第三人稱敘事,偶而甚至會出現作者現身說話的解構性敘事。以路翎小說所矢志追求的「那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命運這個無情的審判者面前搏鬥的經驗」與在「歷史事變下面的精神世界的洶湧的波瀾和它們的來根去向」來看,第三人稱敘事確是較便於「陳列」人物的內心圖象,講述那些構織圖
本節主要試圖探究路翎作品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特點,以釐清先前研究者討論中之歧見,同時亦欲藉此申說對於路翎作品的不同看法。路翎好用繁複的長句式和悖反的情感修飾語,特別是四十年代的小說,聚焦於人物內心的心理刻劃,經常採取詮釋性的敘事模式,則一貫是路翎的創作特點,而「複調小說」和「知識語言」的問題,向來是研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厭世」可說是現代人的共同語言,除了網路上的梗圖、自嘲,這兩個字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淺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淺則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莫名焦躁,深則憎惡一切萬物,對於現實的無力感甚至有時會讓人想要以死解脫。然而,最後似乎總會有些什麼,讓我們在墜入深淵之前停下腳步,走回原本的人生。
Thumbnail
「社會企業」靠著「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口號,左打NGO財政依賴性過高、右打企業營利導向的經營型態,近年來在台灣蓬勃發展。不過這樣子的模式,真的就能夠打造幸福美滿的國度,不會有任何問題嗎?
Thumbnail
相對於男性,女性在社會往往是弱勢,那麼當女性處在情勢更嚴峻的戰地裡又會是如何呢?《追風箏的孩子》作者胡賽尼,這次同樣將故事設定在自己的家鄉阿富汗,主角卻換成了兩位背景截然不同,卻因緣際會承受同樣苦難的女性。不只談論了女性在保守派伊斯蘭社會中的困境,也讓讀者更了解阿富汗飽受戰火荼毒的近代歷史。
Thumbnail
  書中解釋審判與聖經以及介紹衣部小說:   「聖經在提到審判時,結合了新天新地的應許。審判清出道路,迎接新天新地的到來。聖經以生動、令人敬畏,有時又令人困惑的字句圖像,描繪人復活後的形體,彷彿要延伸我們的想像力,看能拉到多遠,因為單靠文字無從描述上帝給世人的終極計畫。 既然我們對新天新地的認知,都
Thumbnail
我把永不止步的作者Nick Vujicic 與馬雲也放在一起的原因是他們在於我心目中都是成功的人士,而且透過自己的成功經歷分享於我們,一個是勵志演說家,一個是企業家,他們的故事其實很值得我們去參考,而這些故事特別對於我來說,有莫大的啟發。
Thumbnail
沒有宗教信仰,哪來的人生意義?本系列主要介紹精神科醫生、教授盧亦思的《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盧亦思詮釋科學的人文啟示,結合診間的經驗,用現代的新知來探討人生的老問題。意義和價值在人手裡,不假外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厭世」可說是現代人的共同語言,除了網路上的梗圖、自嘲,這兩個字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淺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淺則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莫名焦躁,深則憎惡一切萬物,對於現實的無力感甚至有時會讓人想要以死解脫。然而,最後似乎總會有些什麼,讓我們在墜入深淵之前停下腳步,走回原本的人生。
Thumbnail
「社會企業」靠著「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口號,左打NGO財政依賴性過高、右打企業營利導向的經營型態,近年來在台灣蓬勃發展。不過這樣子的模式,真的就能夠打造幸福美滿的國度,不會有任何問題嗎?
Thumbnail
相對於男性,女性在社會往往是弱勢,那麼當女性處在情勢更嚴峻的戰地裡又會是如何呢?《追風箏的孩子》作者胡賽尼,這次同樣將故事設定在自己的家鄉阿富汗,主角卻換成了兩位背景截然不同,卻因緣際會承受同樣苦難的女性。不只談論了女性在保守派伊斯蘭社會中的困境,也讓讀者更了解阿富汗飽受戰火荼毒的近代歷史。
Thumbnail
  書中解釋審判與聖經以及介紹衣部小說:   「聖經在提到審判時,結合了新天新地的應許。審判清出道路,迎接新天新地的到來。聖經以生動、令人敬畏,有時又令人困惑的字句圖像,描繪人復活後的形體,彷彿要延伸我們的想像力,看能拉到多遠,因為單靠文字無從描述上帝給世人的終極計畫。 既然我們對新天新地的認知,都
Thumbnail
我把永不止步的作者Nick Vujicic 與馬雲也放在一起的原因是他們在於我心目中都是成功的人士,而且透過自己的成功經歷分享於我們,一個是勵志演說家,一個是企業家,他們的故事其實很值得我們去參考,而這些故事特別對於我來說,有莫大的啟發。
Thumbnail
沒有宗教信仰,哪來的人生意義?本系列主要介紹精神科醫生、教授盧亦思的《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盧亦思詮釋科學的人文啟示,結合診間的經驗,用現代的新知來探討人生的老問題。意義和價值在人手裡,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