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的Remembrance Day
11月11日,並不只是那人為創造,純為消費,毫無韻味的所謂「光棍節」,而是深具歷史意義的Remembrance Day。在香港,Remembrance Day被譯作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訂立在每年的11月11日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結束。第一個國殤日於1919年在整個英聯邦舉行,原稱「停戰日」(Armistice Day),於1919年11月7日由英王喬治五世創立。由於之後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現在國殤紀念日變為一個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其他戰爭中犧牲的軍人與平民的紀念節日。
在接近國殤紀念日的一段時間,人們一般會在胸前佩戴虞美人花(和罌粟花同屬不同種)。選擇佩戴虞美人花的原因是一名加拿大軍醫John McCrae的一首詩《在法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場法蘭德斯盛開著虞美人花,而且虞美人花的紅色也正代表了壕溝中的鮮血。
在英國,國殤紀念日的主要紀念活動在離11月11日最近的星期日舉行,稱爲「國殤星期日」(Remembrance Sunday),而在11月11日當天則進行兩分鐘默哀。在國殤禮拜日,全英國各地的戰爭紀念場所,如紀念碑等,都會舉行紀念儀式,一般由退伍軍人組織皇家大英軍團(Royal British Legion)在當地的分支機構組織。在11月11日當天的上午11點,在英國各地大多數戰爭紀念場所會由皇家大英軍團組織再度獻花圈。
主要的全國性儀式在倫敦中心區的白廳舉行,由貴賓、公衆、各軍種和民事制服部隊的儀仗隊參加。英國皇室成員經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樓步行來到位於白廳的和平紀念碑(Cenotaph)右側集合。在大笨鐘敲響11點的鐘聲時,皇家馬炮隊的國王分隊會在騎兵衛隊校場鳴禮炮,標誌兩分鐘默哀儀式開始。默哀結束後,由皇家海軍陸戰隊的號手吹響《最後一崗》,然後由皇家空軍的小號手吹奏《起床號》(The Rouse)。然後由女皇和著軍裝的其他資深皇室成員獻花圈。之後,在瓦爾赫所作的《貝多芬葬禮進行曲》的樂聲陪伴下,其餘觀禮人員依次獻花圈,不參加儀式的皇室成員一般會在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樓的陽臺上觀禮。儀式由倫敦主教主持,由皇家禮拜堂唱詩班唱頌歌,英國各宗教的代表出席儀式。在獻禮儀式結束時,皇室成員及公衆會合唱英國國歌,之後皇室成員離場。
皇室成員離場時,各軍種的儀仗隊以正步行進隨後離場,成爲國殤日閲兵式的引導隊伍,預備部隊及學生軍、聖約翰救護隊、倫敦救護隊,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波士尼亞戰爭、北愛爾蘭衝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戰爭中參戰的軍人加入閲兵式遊行隊伍。而最後一次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參加的遊行是2008年。在遊行隊伍經過戰爭紀念碑時,老兵們會獻花圈。一名皇室成員會在騎兵部隊校場檢閲遊行隊伍並受禮。
在香港,Remembrance Day 被稱為「和平紀念日」,在1919年已經開始。1945年香港重光後改為11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又稱Remembrance Sunday Day)。香港總督和政府官員會在中環和平紀念碑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悼念陣亡戰士。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念活動則在每年8月底的重光紀念日舉行。
而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由於佛誕假期取代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香港重光紀念日,因此紀念活動合併一起在和平紀念日舉行。
而紀念儀式則沿用英聯邦的儀式,包括奏起《最後崗位》(The Last Post),並默哀2分鐘。後再響起「Reveille」,再放置花圈及禱告,誦讀Ode of Remembrance。
讓我們一起懷念曾經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戰士。Lest We Forget.
歡迎大家去在下的Facebook專頁 按Like呀。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