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三個月前我主持了minä perhonen皆川明先生來台灣的一場讀書會,地點是松菸的「不只是圖書館」。皆川明先生的分享相當精彩也充滿啟發,所以我把內容陸續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感染到皆川先生的正向能量和滿滿元氣。
吳東龍:這次的活動非常難得,很早相關單位就開始安排,也一直在想會不會成真,所以很感謝很多朋友的協助讓活動成真,讓我們可以一起在這邊分享。
如果講起我自己對於皆川先生和minä perhonen 品牌的印象,我覺得最早應該是在2003年的時候,我去看東京設計師週,但我和在座各位對於minä的認知相較下是比較不一樣的,因為我剛開始切入不是服裝,我也無法和大家說minä的服裝穿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不過我當時印象很深刻的是關於minä與家具品牌的合作,是與Fritz Hansen在2003年的合作,因為是跟經典家具品牌合作,讓我看到minä perhonen和Fritz Hansen兩個品牌的合作下的創意火花。
當然,2003年的時候也是一個滿重要的一年,因為那一年minä這個品牌變成minä perhonen,算是滿具代表性的一年。而在前一年2002年有個「粒子」的展覽,相當有代表性,在隔年2003年也出了展覽專刊。
當年還有一本書是和松浦彌太郎合作的《穿著minä去旅行》(2003)。台灣是在2007年才發行,2011年再版。最近我重看了這本書,還是覺得非常好看,而且帶給我很多不同的知識,有很多他在創業、設計等很多關於人生這個部分。
現場應該很多人看過這本書,這算是認識皆川明先生非常重要的入門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我直接真的進入到大企業工作,就無法完全以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我想也許皆川明先生就是這樣的開始他服飾設計的工作。容我再順道提到2008年,坐在我前面的林怡芬出了一本書《十二味生活設計:遇見日本創作大師》,當時訪問很多日本的設計師與創作者,像是松浦彌太郎、高橋步等,包括皆川明也是受訪者之一。當時應該也是跟現在是在一樣的辦公室,11樓的地方採訪,雖然時間過得有點久,但是還是可以感受到皆川明先生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有新的作品推出。像是今年(2019)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是迎向25週年,除了我以外,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去看了,待會會請皆川先生來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個展覽。
回到今天我們讀書會的內容,我們的主題是「Ripples」,也是源於皆川明先生最新出版的這本《Ripples》,這本書在台灣不太容易買得到,書的內文其實是全英文的,在日本買的話還有一本日文翻譯本,除了這本書外,而2020年也會有一本《つづく》的展覽專刊。
我看過《Ripples》這本書真的很精彩,整個內容的製作非常厲害,要請皆川先生為我們介紹一下。
皆川明:這是一間紐約的出版社Rizzoli,幫我們的品牌出了一本書,是小波紋的意思,在這裡面有一些是我的服裝或是我從過去到目前為止每季拍攝發表的一些作品。我固定會寫詩,也許大家有手稿的,我每個禮拜五寫一首,目前寫了八年了,已經累積了450首以上了。這些我過去寫過的詩,有部分也有收入在這一本書裡面。還有一些比對的圖面,一邊是我原來的手稿,另外一邊就是已經織出來的織品,另外還有在工廠裡面的一些攝影作品。
一般時尚的書籍比較少會把製造工廠的照片也收錄在裡面,是我特別請出版社請他們一定要把工廠的照片放進去,裡面還包括剛才東龍也有提到的和室內設計有關的作品,還有很多算是我們自己過去的一些歷史軌跡的作品記錄。
吳東龍:這一本《Ripples》是全部是英文,開本也不一樣,紙張也是用得很好,我知道皆川先生也是對出版品也是非常講究,在最新的這本裡面他參與到的程度會到什麼樣的部分?包括攝影?設計?或者是裡面的內容呢?
皆川明:通常如果說是出版像是這一類的書籍的話,我會提出一開始我個人對這本書的概念,以及我在這本書裡想要強調的一些哲學或是想法,接下來我會選擇一位創意總監,至於書後來怎麼去進行的相關細節,我會交給創意總監讓他去發揮。所以基本上我會全程放手給我指定的創意總監來執行。
為什麼我會這麼做呢?因為其實我自己也是設計師,包括創意總監或是攝影師也都是創意人,所以我會認為同樣是站在這樣的立場,如果說我提出太多我的要求和想法,他們可能就會按照我的方式去做,這樣就扼殺了他們原有的創意,我希望他們能夠百分之百的發揮他們自己的創意,因此我只會在一開始指定,接下來就交給他們執行。
吳東龍: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一本是全英文,有關讀者的考量,會從一個日本之外的讀者、或者是很喜歡他服裝的人,但不是在日本而是在其他國家,所以關於讀者的想像,是否有影響到這本書的製作或編輯?
皆川明:因為這本書一開始就是國外的出版社,他主動跟我們聯系想要出minä這本書,因為是這樣一個出版社的背景,他們面對的讀者就會是全球,不會只有單個國家,只是因為當初接收到這樣的邀約,我提出雖然是一本講我們的品牌設計的書,但我不希望它只是成為一個把最後的設計成果呈現出來,像是一本目錄、型錄而已,我希望他是包括我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來進行設計,中間是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把它製作出來的,我希望這個部分能放進書裡面。
吳東龍:我覺得書裡有一個部分很精彩是,滿有minä的精神,因為他會把很多衣服穿過幾年之後,拍照後再放在書上,我覺得這是其他品牌或是其他服裝在做型錄的時候是不會把歲月和人放進去的。
皆川明:關於這一點,正是我們在設計衣服的時候,在意的不是設計出什麼樣的款式,而是認為衣服它代表的是,當我們穿上它,它其實是我們的生活,而且它其實充滿了我們在生活裡頭的回憶,因此我會認為使用者他們怎麼樣穿上我的衣服,有著什麼樣的回憶這件事情,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我認為如何透過設計讓每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夠創造更多非常快樂的回憶。
吳東龍:我對於這裡面有那麼多漂亮的圖片,包括布料、刺繡在裡頭。每一個背後其實都有一些故事,有一幅我想要請皆川先生再來介紹一次,這個作品叫做Forest Gate,我覺得這好有故事性,這裡面有一隻小動物在一個森林中的感覺。
皆川明:這個名稱叫做「Forest Gate」,就是樣進入冬天的時候,動物們要進入森林過冬。其實要過冬的時候,動物們會改變自己毛皮的顏色,因為要讓自己更加融入森林,像是小白兔原本是白色,但會改變成接近森林的顏色。但我們看那幅圖畫,要進入森林的小動物,它的顏色其實是非常鮮艷的,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小動物們雖然進入森林準備要過冬了,但是他們刻意換上非常鮮艷華麗的衣服,用一種快樂歡樂的心情進入森林來過冬。
在這裡我其實真正想要說的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許可以代表的是生存的環境或是我們的社會這些不開心的事情,也許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好,或是各種不幸的消息,可是這片冬天的森林看起來非常的寧靜,所以其實像我們在面對像這樣比較嚴峻的環境跟氣候的時候,我們不一定都是要縮著等起來,其實我們也可以像那些動物一樣,想辦法比較積極樂觀的用一個想要去解決它,而且是快樂的心情去面對我們生活中的困境。
吳東龍:我覺得在快要接近冬天之前,聽到這故事特別有意義。因為我自己在看展覽的時候,展覽有展出這個作品的原畫,剛剛看到的是二分之一左右,它原畫是很大的,我很好奇的是,在創作的時候,作品尺寸的大小有沒有先計畫好,或是怎麼決定的?
皆川明:有的,一般來說因為我都是在設計織品,所以大概是以那塊布的大小,也就是說實際上我腦海裡會以這樣的一個畫面來進行創作。
吳東龍:對!除了看到原畫和聽皆川先生講這個故事,我聽說皆川先生好像沒有沮喪或者是低潮的時候,因為我在書裡面有看到他說:他設計的基礎是在於這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完全負面的。他是怎麼樣可以一直抱持著正向的、台灣社會最需要的能量?
皆川明:可是我來到台灣,我覺得看到的每一個人看起來都非常樂觀積極,我一直以為台灣人應該是比日本人更加地樂觀正面的。
對我來說,每天早上起床時都認為每一天都是上天給我的恩賜,不是我自己去取得的,而是上天給我的,這都是一個恩典。所以今天起床後,如果還有機會可以再活一天,光是要怎麼好好渡過這一天,對我來說其實就已經要集中所有的精神來做這件事了。譬如說我今天我早上一起床我就覺得我要去畫壁畫,在畫的時候,其實我內心只有一件擔心,就是我來不來得及在下午讀書會前把它完成,除此以外在畫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非常的幸福。
吳東龍:今天皆川老師早上九點就來了,特別為〈不只是圖書館〉的牆壁作畫,一直到剛剛兩點左右才完成,想請皆川先生分享一下今天剛剛完成的新作。
皆川明:我昨天看到這扇窗戶就在想可以幫這扇窗戶去創作些什麼,這個創作的主題其實是「陰影下的太陽」,有一點奇怪的標題。
這個創作的理念,正好可以呼應到剛才東龍問到所謂「正向」的問題。為什麼說是陰影下的太陽?大家都會覺得正向的東西可能就是陽光普照、很溫暖的,然而我相信在那些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在那些看起來非常寂靜、什麼都沒有發生的場所,或者是當我們在事情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每一個看起來是負面的情況下,如果仔細找,一定可以從中找出讓你會有陽光般正面的意涵。 因為窗戶外面陽光普照,所以我想,如果窗戶裡面可能是比較陰暗的,可以說是房間裡的暗處,也可以說是心中的角落,那我們要怎麼在比較暗的地方找出在暗處裡面的陽光,這就是我今天創作的主題。
正面和負面,假使我們用一個圓來比喻好了,當一個圓裡壞的事情比較多、好的事情比較少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整件事情是壞的;但就算是你不如意的事情有80%,它其中一定也有20%、甚至只有1%,還是有好的東西在裡面,我們其實不需要全盤去否定,認為它全部都是不好的。
吳東龍:我會提到這個問題主要因為在皆川先生的書裡有提到,他在高三的時候因為骨折所以停止了原本想要成為運動選手的生涯,而輾轉到目前這樣的契機;因為那衝擊是很大的,當你本來一心想要成為一個運動選手,卻發生了骨折,那等於是宣告你的夢想中斷,沒有辦法去想了。但是能夠把它翻轉成這樣的能量應該是非常非常厲害的,我會想到他開始到學校,因緣際會來學校念服裝,27歲創立了這個品牌,早上去魚市場工作,結束後開始服裝的設計工作,開著車子去很多店去銷售他的服裝提案。當時事業剛開始的時候,他如何去想像穿他衣服的人,有沒有人是那種所謂的TA?或者是顧客的形貌是什麼樣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