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流感:到底要尊重少數,還是多數才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3年的韓國災難電影,搭上現正危急的時事列車《新冠狀病毒》(又稱武漢肺炎),再次引起一陣話題。
《流感》4月30日再次登上大螢幕

流感

整部電影用一場救援行動做為開場,男主角就是身為救援隊的一員 姜志邱。女主角則是這場行動中被救援的對象 金仁海。個性異常倔強的金仁海,在電影的一開始就將「討人厭」的個性發揮到了極致,中段卻娓娓道出她為何這麼「倔」。
而開場的另一條主線,則是人口販運貨櫃的運送。一個貨櫃、一場疫情,整座城市進入封鎖並且被切斷網路;民眾瘋狂搶糧,為的就是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切,只能求生存,而這樣的病毒感染,卻依然導致眾多市民賠上性命。

印象深刻的經典對白

「這裡沒有人知道你是救援隊的。」金仁海
「但是我自己知道阿。」姜志邱
這是在某一幕疫情大爆發時,金仁海要姜志邱一起離開,但是被姜志邱拒絕時的對話。身為救援隊的使命感,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只是當時我在想,這樣的執念是不是有些偏差?或者,也許就是因為他並沒有妻小,才可以這麼奮不顧身。試想,到底要如何的節操,怎麼樣的執念,才能造就這樣的執著?即使這份工作在外人眼裡,就好像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
不論電影或現實都這麼常說「救援隊平常不就是救貓救狗找東西嗎?」,即使救援的是「人」,也不見得獲得感謝。雖然說不抱有回饋的心態也許是件好事,但在社會期待這麼高的工作上,反而這種使命感就更加重嗎?救援隊、社工、醫療團隊等,都是社會期待高得不得了,卻充滿委屈與不公平呢……。我不經懷疑,在這樣子的社會環境下,為何還是有像是姜志邱這種「著重使命感」的人呢?
「不可以咳嗽,不然妳就不能跟媽媽在一起了。」金仁海
疫情爆發,政府的防疫機制啟動,但卻充滿了許多爭議、衝突與不和諧,甚至是械鬥。在市民人權不被重視的情況下,人們被迫進入收容區進行編號管制、等級分類。一頭政府單位吵鬧得沸沸揚揚,一頭市民心中的恐懼與憤怒隨著時間增長,整個收容區就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不定時炸彈。看著一個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疑似病例就會被迫被拆散,此起彼落的哭聲、尖叫聲、咒罵聲,讓金仁海的心理萌生媽媽的本能與私心:「我的孩子需要我。」而奮力保護孩子。
「拜託不要開槍打我媽媽!」金美樂
電影的尾聲開始有種浮誇感,但平靜下來想想,也許現實可能比電影可怕。在無法確認是否可擁有抗體的最後一刻、政府單位的少數與多數的鬥爭,換來的是槍林彈雨,而槍口指著的是手無寸鐵的市民。

到底要尊重少數,還是服從多數?

整部電影帶到決策者的討論與會議時,各面向的反應都非常有意思。美國的專家、韓國的主任醫師、總統、議員,然而在這樣的非常時刻,到底誰要說得算?又必須聽誰的呢?
疫情初期,當整個單位只有主任醫師說要封城時,全部的人笑他荒謬;疫情爆發,所有人裡只有主任醫師反對集中管理,但整個單位挑釁他。到後期更不用說,整個單位明顯的分成了少數與多數的兩個群體,無法溝通的就用硬來的,最後換得的就是無辜民眾的命陪葬在這樣的鬥爭中。
只是,那樣的時刻,到底應該如何決策?因為就這麼看來,即使我們打從一開始就相信少數(主任醫師),那也只是因為我們是「上帝視角」,也就是身為觀影者的視角而已。若自己及是身處於那樣的決策環境中,又該如何是好?

後勁在於多視角的衝突與反思

這部電影帶來的不只是關於疫情的災難性劇情,包含對於職業的使命感、母愛、兄弟情、人權等,都是值得深思的。
帶著一顆清醒的腦袋觀影吧!也許會有豐富的收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45內容數
IG:amanoyuki.movi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海岸村是一部撫慰人心的劇集,講述了一位首爾牙醫師女主角因為糾紛而下鄉尋求出路的故事。這部劇捧紅了金宣虎,也成為2021年的收視熱門劇。故事中,鄉村生活與都市生活的差異成為了主題,觀眾能夠在劇中感受到不同溫暖的人和事。故事也詮釋了追逐幸福的不同面向,讓人能夠思考追逐與安定之間的平衡。
生與死,在這個時候,顯得特別的關鍵!生命很寶貴,每當到了這一刻,就要感謝那些為時間賽跑的醫護人員!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88元看電影!https://magichour.app/premium?code=RN69838E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救援生死線 劇情:醫學院學生奧利(泰謝里丹 飾)為了生計成為菜鳥救護員,與經驗豐富的救護員金(西恩潘 飾)在險惡的紐約街頭,面對滿街的罪犯、遊民、毒蟲,接觸了社會的
Thumbnail
憶起在疫情期間,很多在家的日子,我跟老公一起看災難片,共度世界疫情宛如災難的心境,想哭卻一起笑著。 電影大浩劫正播映,背景是韓國釜山旅遊勝地海雲臺,突如其來的海嘯把原有幸福的人們,無情的摧毀,看到這已進入戲裡的我們,心情是複雜的,但想法卻有些出入。 這時我就問了: 〔如果我們碰到海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有一種致命流感會在非法移民們間互相傳染,這是發生在韓國盆唐地區的故事,若是人類遭受此病毒的感染,會在36小時內死亡。
Thumbnail
電影「仁醫,迎風而立/(風に立つライオン)」源自於佐田雅志的同名歌曲,也是柴田紘一郎到肯亞行醫的真實經歷所改編,劇情敘述醫生島田航一郎前往肯亞行醫救人的故事...,是一部人道、奉獻的正向電影,本文除了介紹電影劇情、主角、觀後感想,並介紹佐田雅志及其經典歌曲。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海岸村是一部撫慰人心的劇集,講述了一位首爾牙醫師女主角因為糾紛而下鄉尋求出路的故事。這部劇捧紅了金宣虎,也成為2021年的收視熱門劇。故事中,鄉村生活與都市生活的差異成為了主題,觀眾能夠在劇中感受到不同溫暖的人和事。故事也詮釋了追逐幸福的不同面向,讓人能夠思考追逐與安定之間的平衡。
生與死,在這個時候,顯得特別的關鍵!生命很寶貴,每當到了這一刻,就要感謝那些為時間賽跑的醫護人員!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88元看電影!https://magichour.app/premium?code=RN69838E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救援生死線 劇情:醫學院學生奧利(泰謝里丹 飾)為了生計成為菜鳥救護員,與經驗豐富的救護員金(西恩潘 飾)在險惡的紐約街頭,面對滿街的罪犯、遊民、毒蟲,接觸了社會的
Thumbnail
憶起在疫情期間,很多在家的日子,我跟老公一起看災難片,共度世界疫情宛如災難的心境,想哭卻一起笑著。 電影大浩劫正播映,背景是韓國釜山旅遊勝地海雲臺,突如其來的海嘯把原有幸福的人們,無情的摧毀,看到這已進入戲裡的我們,心情是複雜的,但想法卻有些出入。 這時我就問了: 〔如果我們碰到海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有一種致命流感會在非法移民們間互相傳染,這是發生在韓國盆唐地區的故事,若是人類遭受此病毒的感染,會在36小時內死亡。
Thumbnail
電影「仁醫,迎風而立/(風に立つライオン)」源自於佐田雅志的同名歌曲,也是柴田紘一郎到肯亞行醫的真實經歷所改編,劇情敘述醫生島田航一郎前往肯亞行醫救人的故事...,是一部人道、奉獻的正向電影,本文除了介紹電影劇情、主角、觀後感想,並介紹佐田雅志及其經典歌曲。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