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以真人實事拍攝的這部電影作品,透過主角過去待在精神病院裡接受治療的自身經驗出發,藉由與病友間共同生活互助的相處,並切深體會當時醫生對待病患的不友善態度後,下定決心考上醫學院就讀,成為一位醫病治療前要先理解認識病人的心的醫生。
《心靈點滴》以人為本出發的關懷劇情,詮釋 Patch Adams 醫生的人生故事。帶給病人歡笑、信任、支持,真誠友愛的耐心傾聽,更重視對等的基本尊重態度。
電影描述詼諧幽默的劇情,校園追女仔的互動橋段,扮小丑逗弄罹癌孩童耍寶搞笑的行為,遭受病人攻擊挫折後尋方設法打開他們的心防,與教條師長自我抗辯的激昂,一連串充滿自信挑戰高牆的衝撞。深刻精彩一氣呵成的發言,使得檢討會議的代表們,為之語塞退場討論。
對於醫病關係的反思,不忘當時的初衷熱情,打破百年教條的行醫規範,不再是幾號床幾號房的冰冷數字,如同電影台詞「治癒疾病,是贏也是輸,治癒了人,我向你保證,無論結果如何你都贏了。」
這位有別於數百年傳統的醫科學生,從大一開始照著自己頓悟後助人的心態(傳統規定大三才能進入醫院第一線接觸病患),「反骨」般的潛入醫院開始與病人交朋友。讓「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挑戰當時既定的校園教學流程,但也讓人重新思考醫生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隨著年齡增長,即便不是去醫院看病也會陪伴長輩看診,走入診間就能實際感受眼前為你診對病情醫生的態度。「醫生們用盡全力抵抗疾病,卻忘記最可怕的其實是對病人的冷漠,還有在病人受苦時,無法以同理心去給予他們因為害怕和無助所需要的關懷。」這句台詞說的不僅鏗鏘有力,更是一針見血的殘酷真實。
回顧由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心靈系列,從1989年《春風化雨》以來,鼓勵學生發揮潛力的年輕教師,他演出的角色,總是引人注目與讚許,1997年《心靈捕手》的心理學教授,引導深陷自我否定、失去方向的迷惘青年;1998年《心靈點滴》的充滿關懷愛心的醫生,問診前關心的是病人的名字與日常。
我喜愛許多 80、90年代的電影,探討人性衝突、情感關係、家庭環境、成長矛盾...等環節,觀影之餘有許多探究省思的空間。這些內容情節靠的不是動畫或特效,也不是砸錢後製的大場面,
疫情後再次重溫觀賞《心靈點滴》,充滿溫馨、動容、感恩的心情,更加感謝醫護人員在高壓繁重的環境下,仍然無怨無悔的辛勞與貢獻。社會科技再如何進步,彼此真誠的關心才是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禮物。
延伸閱讀:電影《指考風暴》發現考試背後的真相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