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職場讀書人選書】聖女與蕩婦 拆解主流社會的厭女結構-《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我們很容易以為,厭女(misogyny)只是少數人的極端情緒,但過去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本書要強調的是,厭女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根深柢固,厭女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之中。
2020年7月,新北市衛生局一名女職員輕生,牽扯出職場性霸凌及婚外情等風波。包含嫌疑人出面喊冤(說是兩情相悅)、原配控訴死者逼宮,甚至是衛生局長以「保護」之名約談被害人,所有的細節都成為媒體關注焦點。然而,所有逼著死者走上絕路的因素背後,或許只有兩個字,「厭女」。
「都是為了妳好」、檢討被害人,以及各種「男性陽剛優先/勢」的社會規範,縱使不如PTT板上的「母豬教」般明目張膽,厭女的意識早已如同以生俱來般,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難以指認。透過11位學者的論述,《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以13個章節,由「單一結構」、「兩難困境」與「多元協商」三個部分解構「厭女」二字、描述女性所面臨之困境,並且嘗試提出突圍的方法。
(前略)性別歧視比較接近意識形態,其功能在於正當化與理性化父權的社會秩序;而厭女則比較是維護此社會秩序的強制力,其功能為懲誡失格女人。
兩手策略就是厭女網絡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的分而治之的手法。(後略)
藉由分析政治、文學、法律,同時加入不同族群的視角,作者們說明父權社會如何藉由將女性分為「好」與「壞」(聖女 v.s. 蕩婦),並分別以「蘿蔔」和「棒子」對待,維繫自我的權威,甚至藉由「愛女」的糖果衣包藏「厭女」,讓女性如同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般,轉而向壓迫者尋求認同。同時,在部分情況中,甚至會藉由強調「環境風險」,來為加害者卸責(例如:網路本來就很危險),並檢討受害者,進一步削弱女性的主體性。
除了以保護之名,行禁錮之實,書中也探討了社會對於「受害者總是弱小;反之,不弱小的就不是受害者」邏輯的偏誤。以及將性霸凌與否,簡化成「同意/不同意」,卻並未考慮當下權力關係、心理狀態的貧乏想像,如何「漏接」房思琪們。
比起單純看書,閱讀《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更像是修習一門關於性別教育的課程,部分的章節因為穿插許多學術理論,讓閱讀本身就需要花上不少力氣。但第六章〈女性主義為何漏接了房思琪〉、第七章〈在野地中掙扎〉,由於內容加入文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說明,因此相對更加容易理解內容。第五章〈女子無容便是德〉,作者胡錦媛剖析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厭女思想,則讓人深感厭女之無形與深遠。
厭女,是否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答案是否定的。厭女並非所有男性的普遍特質,甚至,人們往往從反面認識厭女,例如:當一位男性被褒獎並不厭女時,厭女才似乎有可能被看見。厭女,遠比表面所呈現的更細緻、更幽微、更複雜。
厭女,並不是男性的專利,有時女人反而更會為難女人(例如:發現丈夫偷吃的元配控告第三者妨礙家庭,卻對背叛自己的枕邊人寬容以待);認識厭女也不是為了成為道德正義魔人,而是避免自己成為體制下的加害者。在第四章〈只愛一種家〉中,作者韓宜臻以反同愛家聯盟為例,說明反同的思維也是根源於厭女,事實上,所有弱勢都有可能因為同樣的邏輯,遭受侵害。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是一本解構父權社會的論文,藉由討論背後的運作邏輯,解釋了各種厭女現象、愛女與厭女間的矛盾,並在最後,提出了建立「主體愛」的解方,唯有女性找回主體性,並且獲得支持,才能建立真正平等且良性的關係。除此之外,透過在各種事件中置換性別、換位思考,筆者認為也是能夠突破厭女盲點的有效方法之一。
影星艾瑪・華森曾在聯合國演講中表示:「如果你相信平等,你就是女性主義者。」身為女性主義者的目標,並不是剝奪男性的權力,而是消弭各種因為先天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唯有認識厭女,才能夠告別厭女、真正愛女,並且愛所有與自己不同的主體,藉由如此才能不再出現下一個房思琪,也才能阻止任何壓迫再度上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職場讀書人選書|每週書評更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