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

含有「厭女」共 8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作為粉絲引頸期盼的影像化作品,2003年首演的Wicked 所探討的議題仍舊深刻而重要。大體上本文相信電影單憑主題跟演員就能吸引很多觀眾,但同時也看到了父權遺毒以好萊塢老梗的方式跑到了電影裡。其惡俗之甚,不吐不快。
Thumbnail
限時公開
維基條目上寫著:「劇情暗示了女人本質便是罪惡,男人則是女人的『基督』……女主角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憑此片在坎城影展封后,也因為本片反女性意象濃厚,坎城評審團特別頒給此片『反獎項』(anti-award)……」,劇情中,女人的瘋魔理當算不上「暗示」了,但男人想要
Thumbnail
在面對渴望被認同的內在掙扎時,她們不願意向內自我檢討、練習自尊自愛,不願意向女性社群尋求幫助,而是迎合一整個對她們也絕對不會友善到哪裡的社會體制,去圍剿自己的同類,好換取異性的認可。
Thumbnail
讓我想到這則影片 https://youtu.be/MwQpumcayNc?si=9zwZB0DHPeJ8bZNQ 但我覺得很可怕的是,小時候都覺得還好,很多價值觀無形被影視作品影響,長大後才發現... 很多時候都在父權之下,甚至是像你說的「太過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尤其是異性的認可,進而積極投入與同類的競爭。」 要改變觀念也需要時間 lol
作者上野千鶴子的推測不無道理,尤其用在日本應該可以有很多共鳴。但從現象到推論,中間的機制不明,那就很難用來理解日本以外的社會。最終只怕淪為一種「圈內人的趣味」以及「一知半解的人的武器」。
Thumbnail
avatar
LuteRevo
補充:性教育被當作禁忌話題也可以用厭女的角度切入。因為異性之間的關係被扁平化成男對女的支配關係,性、性器則是男性達成支配關係的工具,性教育相關的話題就限縮成「(為男性)生殖」、「(男性)愉悅」兩者,也就是「母愛」、「娼妓」兩種形象。偏離這兩者的話題,不論是生涯選擇、人體構造的理解、衛生護理、個人慾望,都變得難以想像。換句話說,直接涉及性器的話題在厭女症的想像中必然是娼妓的那種色情,從而就是骯髒的、低價值的、不應該談論。 具體例子像是性教育中直接出現性器的圖片會被特定團體攻擊,縱使其他人體器官都可以直接有圖片;女性談論性會被貼上「蕩婦」之類的標籤,男性則只能在支配關係的基礎上談論性;還有藝術作品中出現女性裸體都會被聯想成「不雅的」,進而蓋過其他文本分析的可能。
本文又名為〈連登仔狙擊江旻憓亂象之我見〉。全文三千多字。從江旻憓宣布退役,回顧巴黎奧運香港再奪一面金牌後,連登論壇掀起一場對江旻憓的網絡暴力。由此抒發個人感受,評論和闡述個人對亂象的看法。
Thumbnail
這幾年來,影視文化開始流行起一種「不像其他女孩(Not Like Other Girls)」的主角類型。這些主角多為青少女,通常打扮樸素或怪異,沒那麼「刻板的女性化」,認為自己喜歡「嚴肅而認真」的事物,並且幾乎是一再強調自己「和其他女孩不一樣」。
Thumbnail
我對於大改造之類的情節出現也覺得奇怪,因為不管是多麼特別的角色,在大改造之後都會慢慢變得相似,很大程度上甚至背離了角色前面被塑造出來的堅持或特質。這種時候,我很難從被改造後的角色身上找到「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因為,角色在事實上確實逐漸傾向她所「抗拒」的存在;但影片或書本的內容本身,卻以提倡「不同於他人」的觀念為主,這就很很弔詭了。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些十分令人厭惡的事情,其中一個是理所當然與無處不在的男性凝視。在奧運即將舉行之際,除了台灣選手的消息、眾星雲集的美國籃球隊之外,我還看見了一些新聞台搭配著無聊的雙關語整理了所謂的「奧運嬌點」--那些外貌或身材被認為是「看點」的女性運動員。
  學生對師長的某種尊敬與崇拜情愫、因為被師長關注而得到的某種滿足感、以及從學術或學業上的思想一致而來的某種緊密的相互認同,讓雙方在那個環境裡面真的產生了某種會被理解為戀愛的情感,並順理成章地發展出關係。同時,他也可能可以影響你的工作機會、評級和學業相關事宜。當你不樂意時,他有立即可以影響你的把柄。
《藍色恐懼(Perfect Blue),1997》改編自竹內義和(Yoshikazu Takeuchi)1991年的小說,動畫大師今敏(Satoshi Kon)得到自由修改劇本的允許後首部執導的動畫電影。 (內文有雷及可能令人不適的內容,請觀影與斟酌後再讀)
Thumbnail